來源:半島網
2022-04-13 16:37:04
原標題:對青島發展“勢”與“變”的思考青島市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張炳君
來源:大眾報業·半島網
當前,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謀劃青島的未來,需要認清發展的形勢、態勢、趨勢,通過對“勢”的科學把握、系統謀劃和扎實蓄積,真正實現順大“勢”、成大“事”,高高昂起青島引領發展的龍頭。
一、青島發展的形勢
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對我國新階段的發展進行了系統科學的戰略部署,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是我們科學識勢的總遵循。因此,在謀劃青島未來發展時應突出把握好兩點。
一是立足新發展格局重定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在國際國內市場“此消彼長”的重要轉折期,黨中央重新認識和發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出的前瞻性戰略。在新發展格局形成過程中,要素、資源、商品的流動方向和經濟循環系統發生重大變化,內陸物流樞紐城市和沿邊開放門戶城市崛起,要素的集聚、擴散效應引發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構,生產力布局優化調整,新的產業分工體系和城市網絡形成,一批都市圈、城市群的興起使原有的區縣競爭模式逐步向城市競合模式演化。作為沿海開放門戶的青島,得改革開放之先機,快速融入國際大循環,主要經濟聯系方向向“海”,外向型特征明顯。在新發展階段,青島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則需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重塑城市功能和城市定位,既要參與到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產業分工、要素配置、商品流通體系中,又要抓緊塑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優勢,打造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
二是盯住現代化目標再出發。從“四個現代化”愿景到“三步走”戰略,再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百年”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時而變、隨事而制,同時又很好地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產業體系、城鄉區域、人與自然、共同富裕以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諸多內容,其內涵是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全面現代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青島已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成就,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在新發展階段,青島既有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等新機遇,也有新冠疫情、逆全球化等新危機,更有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等新使命。深入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既是總書記和中央對青島的要求,也是青島的責任和擔當。
二、青島發展的態勢
隨著青島邁入經濟總量過萬億、常住人口過千萬的“雙萬城市”行列,城市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勢能不斷積聚,進入能級躍升的關鍵階段。但同時“頭部”城市間的競爭更加激烈,青島轉變發展模式、重塑經濟動能的任務愈加緊迫。
一是經濟總量過萬億。2017年青島市首次邁入城市“萬億元俱樂部”,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136.96億元,在國內城市中排名14位;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400.56億元,排名提升至第13位。需要注意的是,在經濟總量上臺階的同時,青島經濟增速由2008年的12%左右下降為新冠疫情爆發前的6.5%左右,并且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也呈現下降趨勢,由2011年的9.72%下降為2019年的6.85%,反映出青島發展的內在動力對經濟增長的支撐持續減弱,新發展動能還未成為推動發展的主引擎。
二是邁入特大城市行列。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青島市常住人口1007萬人,其中城區人口601萬人,成為特大城市。但青島人口結構方面的問題和人口吸引力、人才集聚力不足的短板也暴露出來。與六普數據相比,青島市十年間人口僅增長136萬人,在“萬億元俱樂部”城市中排16位;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60歲及以上占比超過20%;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為64.3%,排名20位;每萬人大學學歷人口2255人,排名15位,與南京的3523人、杭州的2932人差距較大;社會就業人數占常住人口比重由2010年的58%下降為2020年的52%。
三是服務業比重超過60%。青島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自2011年過半后至2020年達到61.4%。服務業占比的提高符合城市化演進的一般規律。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推高的背后是社會就業人數從二產向三產的遷移,2000年到2020年青島市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占社會就業總人口的比重由29.7%提高到52.5%。產業結構變化還受到了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制造化、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等新趨勢的影響。值得關注的是,以不變價格計算的服務業全員勞動生產率2019年比2010年增長了83.8%,低于第二產業的98.3%。而代表城市在全球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網絡中等級屬性的GaWC排名,青島由2018年的Beta-下降為2020年的Gamma+,表明青島在服務業擴大開放、服務功能提升等方面仍需努力。
四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2萬美元。完全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指標是人均GDP達到發達國家中等水平。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發達經濟體人均GDP水平最低為2萬美元,平均值約為4.5萬美元,可以視為發達國家中等水平。2020年青島市人均GDP為17952美元,接近發達國家的門檻,為青島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但從青島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來看,一方面從2014年的34.5%提高到2020年的38.1%,表明居民從經濟發展中獲得的福利穩步提升;另一方面也應注意到青島的這一指標低于全國(44.7%)、全省(45.6%)的平均水平,說明青島在推進共同富裕、讓居民更多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方面仍有很大空間。
三、青島發展的趨勢
城市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要更加尊重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既要總結借鑒發達城市的經驗,更要分析探尋青島自身的成長脈絡和趨勢。從青島開埠一百多年的歷程來看,城市的發展需要從“蓄勢”到“起飛”的良性轉變。
青島的第一次“起飛”,其“蓄勢”起自德占時期。德國在侵占青島的17年間,進行了青島港和膠濟鐵路的建設,用現代城市理念規劃布局城市空間,宣布青島為自由港,實施自由貿易政策,使青島迅速集聚了大量人口和工商業,奠定了發展基礎。其后雖經歷日本侵占、北洋政府統治、國民政府統治等階段,但青島的經濟實力和地位不斷上升,成為國民政府的特別市,工商業發展水平在國內名列前茅。
青島的第二次“起飛”,其“蓄勢”主要起自改革開放。從1978年至1998年的20多年間,青島建設前灣港完成外貿集裝箱航線西移,實施東部開發打開城市空間,獲批成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晉級計劃單列市和副省級城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特殊功能區,積蓄了充分的發展動能。1999年至2007年青島經濟再次“起飛”,在近十年的時間基本保持了14%以上的高速增長。
總結青島城市發展兩次“起飛”的規律我們發現,城市在實現“起飛”之前,往往需要一個“蓄勢”的過程。在“蓄勢”的過程中,首先要通過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物流體系完善、要素集聚擴散、區域產業分工等把城市鏈接到主要的經濟循環體系中;其次是加快改革創新,通過制度、科技的突破和城市功能、定位的轉變使城市更多地獲取“先行者”紅利。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青島的發展進入調整期,同時也是在為新一輪“起飛”蓄勢。西海岸新區獲批、藍谷建設、即墨撤市劃區撐起大都市格局,董家口港區開發、橋隧聯通、膠東國際機場啟用和軌道交通、高鐵、城際等交通體系不斷完善,自主創新示范區、自貿試驗區、上合示范區獲批建設使青島再次站上改革開放的潮頭,發展的潛力、動能不斷積聚,新的發展格局日漸清晰,正在迎來一次新的厚積薄發。
四、青島發展的抉擇
從城市發展的形勢、態勢、趨勢來看,青島已經處于戰略轉型和布局調整的關鍵節點,城市新一輪“起飛”的曙光乍現。青島應把握時機、乘勢而起,努力推動空間突破、改革突進、產業突圍,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更好地發揮龍頭作用,鞏固龍頭地位。
一是空間突破。按照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我們需要真正地“跳出青島看青島”,以空間視角重新思考和認識青島與周邊城市、省內中心城市、國內節點城市之間的聯系。首先是加快建設膠東經濟圈。一方面要把膠東五市所共有的優勢打造成膠東經濟圈的“集合”優勢,例如海洋科技和產業方面,五市通過優勢互補和特色疊加,塑造膠東經濟圈的“長板”,更好地參與區域乃至國際競爭;另一方面要在膠東經濟圈內優化資源配置,例如歌爾、濰柴等企業將研發中心放在青島,這是企業根據城市資源稟賦做出的選擇,同時也推動了高端要素在中心城市的集聚。青島應持續集聚高端要素,重塑核心服務功能,同時適時疏解非中心城市功能。其次是暢通濟青發展軸。濟青發展軸塑造了山東省的現代經濟地理格局,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使“濟南—淄博—濰坊—青島”城市連綿帶加快形成,推動濟青雙核協同發展。最后是連接內陸樞紐城市。加強與鄭州、西安、蘭州等城市合作,探索中歐班列集貨模式,共同打造區域性產業鏈、供應鏈。
二是改革突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制度創新已經由模仿和借鑒轉變為首創和自創,由單項突破轉變為系統推進,改革的“二八效應”顯現,先行者的探索空間更大,改革紅利更足。青島發展的經驗也證明了城市的“起飛”與制度的領先高度正相關,因此青島應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力爭獲得改革的“頭部”紅利。首先要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運用數字化技術、思維、認知來推動的質量、效率、動力變革,要重塑黨政機關運行機制實現內部高效協同,重塑黨政機關與社會、企業的鏈接,重塑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多元主體的溝通機制,降低交易成本,實現流程再造、規則重塑。其次要探路制度型開放。搶抓RCEP機遇,推進自由貿易區和自貿試驗區 “雙自聯動”,在協議框架下不斷探索和推廣更加領先的國際規則、標準,形成國際制度;推動自貿試驗區和自主創新示范區“雙區聯動”,實現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耦合;推動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探索跨境雙向飛地模式和國際稅收、跨境監管、合作治理等制度創新。
三是產業突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城市的產業選擇和產業政策制定都帶來巨大的挑戰,把握新興產業進入時機的難度不斷加大。在技術突破方向和產品市場接受度不明的階段進入,則產業風險巨大;在技術方向明確和產品商業化程度較高的階段進入,則產業空間變小。新舊動能轉換給青島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明確未來產業培育的重點,把握人工智能應用廣泛推廣和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持續突破的趨勢,重點選擇智能機器人、智能駕駛與車聯網、氫能與儲能、先進前沿材料等領域加大產業培育力度。其次要大力發展“四新經濟”,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參加產業、技術聯盟,打造融資擔保、知識產權、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最后要優化產業政策,針對未來產業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更好地發揮競爭政策作用,完善首臺套政策,支持企業加快創新產品的迭代升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