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22-06-02 15:55:06
原標題:山東文脈,根深葉茂盡顯齊魯風范
來源:濟南時報
考古工作人員在稷下學宮遺址進行發掘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黃中明 攝
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儒家思想發源地,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這片土地上誕生和發展起來的齊魯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到,加強“山東文脈”工程建設,高水平建設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片區,加快齊長城、大運河、黃河國家公園山東段建設,加強文物保護等內容。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山東文脈”正以根深葉茂之勢盡顯齊魯風范。
稷下學宮,文脈淵藪
對稷下學宮遺址考古隊領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董文斌而言,2022年注定將是生命中難忘的一年。這一年,位于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小徐村西的齊故城小城西門外建筑基址群,被專家認定為稷下學宮遺址。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寶庫、學術殿堂和文化圣地,稷下學宮遺址的發掘,因此成為一次里程碑式的考古發掘。
稷下學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所在,也是山東文脈之淵藪,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傅斯年先生在《夷夏東西說》里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自春秋至王莽時,最上層的文化只有一個重心,這個重心便是齊魯。”郭沫若先生也曾說:“這稷下之學的設置,在中國文化史上實在是有劃時代的意義……周秦諸子的盛況是在這兒形成了一個最高峰的。”
稷下學宮與幾乎同時出現在希臘雅典的希臘學園(又稱為柏拉圖學園,阿卡德米學園),都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學府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思想學術文化中心,它們分別出現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以相似的方式展現出了人類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山東省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二級研究員王永波認為,以前我們或許會常說到希臘學園,稷下學宮遺址的發掘,用考古實證證明,東方的智慧之光一點不比西方晚,甚至還要早,戰國時期以稷下學宮為中心出現的百家爭鳴盛況,并非無中生有,中華民族的文化DNA,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奠定,諸子學說和百家爭鳴為中國思想史奠定了非常高的基礎,稷下學宮遺址的發掘,正是彰顯中國氣派的考古盛事。
重仁尚德,文明達禮
如果說稷下學宮的考古發掘讓我們獲得了一個確定的“歷史現場”,可以站在孟子、荀子曾經站過的地方遙想當年,那么文獻中的有關記載則能讓我們理解“山東文脈”所蘊含的豐厚內涵。
在濰坊市博物館特聘研究員孫敬明眼里,山東文脈的核心可概括為“重仁尚德、先秦長風、文明達禮、習武研經”。孫敬明先生年少時即好古敏求,大學時讀的也是考古與古文字專業,他從事文物考古工作已逾四十年,對齊魯文化有著極其深入的研究,如今雖已七十歲,而依然樂此不疲于歷史文化研究。
孫敬明告訴新黃河記者,《史記》《漢書》中的經典記載,可以讓我們領略山東文脈的特點。《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地風俗曰:“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瑯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齊國處于海岱之間,《尚書》所謂:“海岱維青州,濰淄其道。”孫敬明認為,司馬遷論述齊地風俗,只是宏觀取其海山之勢,縱論歷史,橫說民俗。“盡管如此,然自太史公始,后來有所論者,大概依其發端之誼,而出入不大”。而魯為周公封疆,重宗法,承禮樂,“所謂周禮皆在魯,而禮之核心則在于仁”。
孫敬明認為,深入發掘研究齊魯文化的核心內涵,還應溯源到距今5000多年的海岱區域厚重文明。因此應該注重考古學與歷史文獻經典相結合,組織專家隊伍撰寫系統齊魯文化通史,“充分吸收新的考古發現,展示海岱區域歷史文化亮點。同時注重泰山作為數千年來天下獨尊的博大精深文化內涵研究,闡釋泰山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構成格局中的歷史作用。同時與國際開展文物展示交流和學術研討活動,走出去,請進來,雙向兼容。”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張鳳蓮告訴新黃河記者,從山東文脈的角度來說,黃河文化是山東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鳳蓮表示,黃河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在黃河流域世代繁衍發展而積淀形成的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源頭文化和主體文化。黃河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展現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家國天下情懷,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發展智慧,自強不息、守正創新的奮斗精神。
黃河文化蘊含寶貴精神財富,也具有鮮明時代價值,是山東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的深厚支撐。張鳳蓮告訴新黃河記者,山東沿黃地區文化資源富集多樣,發展潛力巨大。擁有世界文化遺產4處,“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3項,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座,不可移動文物近1.7萬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41處,A級景區622處,旅游度假區13處。泰山、曲阜“三孔”“天下第一泉”“黃河入海口”等享譽海內外。
張鳳蓮表示,為推動黃河文化傳承弘揚取得顯著成就,下一步將要繼續加大力度,在以下幾個方面用力:一是大力實施黃河文化研究闡發宣傳工程,構筑形成黃河文化研究闡發、普及教育、實踐養成、保護傳承、傳播交流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大格局,講好黃河故事的“山東篇章”;二是大力實施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推進史前文明遺存、黃河故道、崗丘堌堆、防洪堤壩等遺址遺跡的發掘,建立全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庫;三是大力實施黃河文化藝術創作工程,推出一批精品成果;四是大力實施黃河文化惠民工程,以黃河沿線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帶為主體,黃河灘區遷建安置區為重點,統籌謀劃沿黃地區文化旅游公共設施建設;五是大力實施黃河文旅高質量發展提升工程,提升黃河文化旅游發展水平。堅持市場導向、集聚發展,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主體要素,構建復合美景黃河、美味黃河、好品黃河、好玩黃河的特色旅游產品體系;六是大力實施科技支撐黃河文化傳承弘揚工程,加快文化科技創新應用,推動文化領域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突破,實現黃河文化傳承弘揚與現代高科技深度融合發展;七是大力實施沿黃省區協作發展工程,完善協作機制,唱響新時代黃河文化傳承弘揚大合唱。
推動齊魯文化走出去
2021年9月,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主辦的“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學術公開課開講,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呂文明表示,邀請專家、學者以齊魯歷史和名人為著眼點,正是為了全面展現齊魯文化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和獨特魅力,深入揭示齊魯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呂文明認為,齊魯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始終居于核心地位,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對于山東歷史文化的高度,無論是代表古國時代繁榮氣象的城子崖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和齊國的王霸思想,還是秦漢時期的齊魯經學,齊魯文化都達到了同一時期全國的最高水平。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挖掘和充分思考,是推動齊魯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產生影響的重要舉措。認清齊魯文化的現狀,充分發掘和利用齊魯文化優勢,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
呂文明認為,齊魯文化除了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和貢獻,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所以,齊魯文化應該堅持走出去。“首先是要走出山東走向全國,然后是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走出山東,就要聯合一些國內的知名專家學者,圍繞齊魯文化開展學術研究的聯合攻關,共同推出具有重大學術影響力的成果;走出中國,最重要的就是經典外譯,比如我曾經嘗試做四書五經的選譯,希望通過這樣的途徑努力傳承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還有就是與國外的研究機構聯合舉辦學術會議,我們的研究人員也要經常到國外訪學,努力傳播齊魯文化,推動齊魯文化走出去。”(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錢歡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