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畢業季,“搶人”時!各地紛紛出手,青島印發通知

來源:青島新聞網

作者:

2022-06-06 09:35:06

原標題:畢業季,“搶人”時!各地紛紛出手,青島印發通知

來源:青報觀象山

6月,又是一年畢業季!站在人生新起點,畢業生除了分別的不舍,還有對未來不確定性增多的忐忑。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相關數據,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都創下歷史記錄。2018年為821萬人,2019年為834萬,2020年為874萬人,2021年為909萬。

史上最龐大的高校畢業生大軍,疊加疫情沖擊,遇上經濟下行,就業形勢持續承壓。

得人才者得天下。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事關民生福祉,事關長遠發展。邁上新征程、筑夢新未來的青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

今年駐青高校畢業生規模將超過13萬人,達歷史峰值,就業形勢較為嚴峻。青島在前期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適時調整優化,再出新政。

近日,青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的通知》,推出15條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其中包括,給予1000元/人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市屬國有企業力爭拿出60%的崗位面向高校畢業生招聘、穩定機關事業單位招錄(聘)高校畢業生的規模、支持自主創業、鼓勵靈活就業等。

城市是人才成長的搖籃,是躲避風浪的避風港,是成就夢想的舞臺。形勢越是嚴峻,就業越是困難,越是需要城市張開雙臂,展現誠意與關愛。

這些政策措施從供需兩端入手,對大學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精準幫扶和援助,好比一場“及時雨”,給予實惠的同時,傳遞了溫暖,提振了信心。

一個有溫度的城市,自然是人才競相奔赴之地。雙向奔赴、相互成全,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到不了的遠方。

01

非常之時,施非常之策

穩就業事關民生福祉和發展大局。

當前就業面臨持續承壓態勢。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1%,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達到近兩年的峰值。

這主要是受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和國際形勢更趨復雜嚴峻等多重因素影響,其中一些突發因素已超出預期,很多市場主體經營困難,部分重點群體求職難度加大。

隨著大學畢業季的到來,大量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人才供需關系還將進一步調整,競爭將愈發激烈。以“國考”為例,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計劃招錄3萬余人,報名總人數超過了200萬,一個職位平均60多人競爭,最熱門職位達到了20000:1,創下新高。

在激烈競爭態勢下,不少大學畢業生主動降低了“期望值”。智聯招聘發布的《20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2屆畢業生的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比去年的6711元下降約6%。其中,4000元以下期望月薪的占比12.8%,高于2021年的8.9%;6000元以上期望月薪的占比44.6%,低于2021年的50.8%。

即便如此,就業形勢并不樂觀。部分省市近期公布的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基本都低于50%。截至5月22日,寧夏各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為34.42%。截至5月25日,湖南省2022屆高校畢業生已落實畢業去向人數為21.43萬,落實率為44.43%。截至5月31日,河南省高校畢業生平均畢業去向落實率為37.11%。

穩定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做好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國之大者”。非常之時,需施非常之策,行非常之舉。

為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搶抓畢業生求職黃金期、沖刺期,加快推動就業工作進展,5月9日,教育部啟動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周,推出線上專場招聘活動30余場、提供崗位超過80萬個。

從5月開始到8月中旬,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系列活動,通過開展入校招聘、訪企拓崗、就業指導、精準幫扶等專項行動,挖潛創新拓展崗位資源,提供就業指導服務。

5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就業工作重中之重,作為政府績效考核和高校績效考核內容,全方面部署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

5月31日,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加大穩崗支持力度,對企業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發放補助。

各地也紛紛出臺專門措施。廣東省通過開展創業創新扶持、基層人才支撐等十大行動,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千方百計加大就業崗位供給,力爭全省應屆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7月底達70%以上、年底前達90%以上。

上海11個部門聯合出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文件,把基層政策性崗位、企業稅收減免和社保補貼、創業貸款優惠等就業創業促進措施和盤托出。

南京組織相關部門、高校、園區、企業協同發力,開展“寧聚”十項行動,目前已多渠道籌集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崗位超10萬個,全面助力高校畢業生在寧就業創業。

高校畢業生就業關系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需要政企聯手,各司其職,展現誠意,拿出實招,穩住就業,培植未來。

02

留住“家門口”的,引進“門外”的

高校大學生作為青年人才的中堅力量,越來越受到城市的青睞和重視。對高校畢業生的爭奪,已經各地成為“搶人大戰”的主戰場。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青島在校大學生數量增長迅速。根據統計公報,截至2021年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大專院校(含民辦高校)29所。全年研究生招生2.1萬人,在校研究生6.2萬人,畢業生1.4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11.5萬人,在校生39.5萬人,畢業生10萬人。今年駐青高校畢業生規模將超過13萬人,達歷史峰值。

在這里學習生活4年,甚至更長時間,正所謂日久生情,青島更有可能成為他們未來工作和生活的首選。他們就站在“家門口”,城市拿出誠意,就很有可能吸引他們“邁進”家門。

青島圍繞提升高校畢業生留青、來青和回青率,實施高校畢業生見習實習擴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和“青雁歸巢”三項計劃。

具體措施包括,實施青年人才創新創業一次性安家費政策,碩士、博士、博士后留青工作可以分別享受10萬、15萬、25萬的安家費;推出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政策,分別給予本科、碩士、博士每個月500元、800元、1200元連續36個月的住房補貼,著力緩解高校畢業生在青島的住房壓力,有效降低人才在青島的生活成本。

青島人才服務提速增效,城市環境親和力提升,讓廣大青年才俊感受到城市的溫度。將“先落戶后就業”政策放寬到專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畢業學年在校生,落戶辦理實現“秒批”。高校畢業生在青島所有的就業流程實現了“全程網辦、全市通辦”。

政策留人不如事業留人,事業留人關鍵在產業留人。人才來到青島不是就業就是創業,青島堅持產才融合的鮮明導向,為青年人才在青島提供更廣闊的干事創業的舞臺。

4月發布的《關于實施新時代“人才強青”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將面向“四個需求”,做好“四篇文章”,促進“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一系列誠意精準的措施、做法,贏得了大學畢業生的青睞。2019年在青高校畢業生留青5.24萬人,留青率達到48.6%,同比提高8.6個百分點。2020年,在青高校畢業生留青率提高到50.27%。2021年在青高校畢業生留青率進一步提高到52%。

近幾年來,青島累計吸引99.06萬名畢業來青就業創業,發放住房補貼10.17億元、一次性安家費10.01億元,累計提供實習實訓超5萬個,今年來提供就業崗位13.7萬個,實現青年人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助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設。

這些大學畢業生正在逐步成長為青島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

03

15條再加碼,傳遞溫暖提振信心

形勢在變,政策措施也要因時而變。

今年3月,青島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青島稅務局等部門印發《青島市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普惠政策清單》。政策清單包涉及創業補貼、稅收優惠、創業擔保貸款、保險補貼、職業培訓補貼、住房補貼、彈性學制等19方面政策。其中,青島各雙創示范基地力爭年內為高校畢業生提供超過1.4萬個就業機會。

當前,青島市人社部門進一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大力實施高校畢業生“見習實習擴圍”“青雁歸巢”計劃,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力爭實現年內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

5月31日,青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的通知》,從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開展就業幫扶和就業援助、壓緊壓實工作責任五個方面,推出15條具體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在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方面,擴大企業就業規模、拓寬基層就業渠道、穩定公共部門崗位規模,明確提出,對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中小微企業,給予1000元/人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實施高校畢業生社區聘崗計劃,充分挖掘基層鄉村振興、環境保護、衛生防疫、勞動就業、統計調查等領域就業崗位,促進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穩定機關事業單位招錄(聘)高校畢業生的規模,等等。

在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方面,支持自主創業、鼓勵靈活就業,明確提出,對大學生和高校畢業生個人10萬元及以下的創業擔保貸款免除反擔保;政府投資開發的創業載體安排30%左右的場地免費向大學生和高校畢業生創業者提供;將靈活就業人員、家庭服務業從業人員商業綜合保險補貼標準統一為每人每年100元;對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現靈活就業的,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等等。

在開展就業幫扶和就業援助方面,加強就業幫扶、強化困難援助、提升職業技能水平,明確提出,落實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服務,至少提供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1次職業培訓或就業見習機會;對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介紹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給予一次性職業介紹補貼;免除2022年及以前年度畢業生2022年應償還的國家助學貸款利息,本金可申請延期一年償還,不計復利,等等。

這些措施針對性強,好操作,好落實,將顯著增強大學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獲得感”,提振信心。

這個畢業季,城市與大學生“心手相牽”,雙向奔赴,感人的一出出、勵志的一幕幕正在上演。

留住、引來更多年輕人,更多人才,穩住就業,夯實根基,培植未來,青島就能活力四射地奔向夢想的遠方。

(作者 觀象君 攝影 任曉萌 王世鋒 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青島“上合之貝”雛形初現!如意湖商業綜合體項目工期進度近半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如今,站在30多米高的觀光塔上遠眺,整個如意湖商業綜合體項目完整呈現在眼前,形似一個巨大的扇貝。施工現場塔吊林...[詳細]
青島新聞網 2022-06-06

雷陣雨不時“叨擾”!氣溫小幅波動 青島今起三天最高氣溫不超30℃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今天青島依舊多云為主,短時有陣雨或雷雨。受冷空氣影響,今天我市北風將逐漸增大到4到5級陣風7級。【青島市區】今...[詳細]
青島新聞網 2022-06-06

【青青島觀察】小浮標蘊含大智慧!李滄這家“隱形冠軍”有個“海洋強國夢”

【青島新聞網原創】。在位于李滄區金水路上的青島國際院士港加速器,有一家“隱形冠軍”企業,雖然創立不過9年,但已經發展成為海洋觀測技...[詳細]
青島新聞網 2022-06-06

關于增設部分高考考前核酸檢測點的通告

廣大高考考生 。按照考務要求,所有考生須在首場考試進入考點時上交考前48小時內和24小時內兩次核酸檢測陰性紙質證明方可參加考試。地點 青...[詳細]
青島新聞網 2022-06-06

“嗨享”消費券!端午小長假青島十大商貿企業銷售2.2億元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記者從市商務局獲悉,今年端午小長假,市商務局按照“2022惠享山東消費年”活動部署,在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基礎上,...[詳細]
青島新聞網 2022-06-06

注意,青島將嚴查這些交通違法行為 這些路段將進行臨時交通管制

6月6日下午起,針對考點周邊道路亂停車現象進行集中清理,確保道路暢通。同時將與120對接,考生在考試期間如若需要醫療救護,將及時協調各...[詳細]
青島新聞網 2022-06-06

深刻把握“走在前、開新局”目標要求——三論學習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

深刻把握“走在前、開新局”目標要求。——三論學習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詳細]
大眾網 2022-06-06

海岱財評丨云行齊魯 工賦山東——工業互聯網“試驗田”邁向“豐產田”

在工業互聯網這條產業發展新賽道上,山東一直努力探索創新、先行先試 2017年在全國首創“云服務券”補貼帶動企業“上云”,2021年率先讓國...[詳細]
大眾網 2022-06-06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③|“為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加油助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親臨山東視察,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山東發展把舵領航、指引方向。5月28日上午,...[詳細]
大眾網 2022-06-06

接待858.63萬人次!端午假期山東鄉村旅游強力反彈

6月3日至5日,山東鄉村旅游開放有序,市場火爆,反彈強勁,親子游、農耕體驗游、文化活動游等成為旅游產品主力,為全省疫情后的旅游業復蘇...[詳細]
大眾網 2022-06-06

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為強省建設貢獻力量——16市負責同志談學習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上)

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為強省建設貢獻力量。要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著力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詳細]
大眾網 2022-06-06

今日芒種:“芒”有豐收“種”有所得

左上圖 日前,淄博市高青縣蘆湖街道的農戶在移栽水稻秧苗。6月6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人們常說“春爭日、夏爭時”,“爭時”便指這個時...[詳細]
大眾網 2022-06-06

中國空間站轉入在軌建造階段,將最終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約7小時后,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采取徑向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方式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對接,3位航天員正式開啟長達6個月的太空之旅,中國空間站...[詳細]
環球網 2022-06-06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