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2-07-13 19:20:07
原標題:青島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倍增”工程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專精特新”企業是實體經濟和創新能力的代表。
7月12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發布《青島市加快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方案》提出,推動實施“倍增”工程,到2025年,新培育評價創新型中小企業10000家以上,新培育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00家左右、隱形冠軍企業100家左右,新培育爭創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家左右;新培育評價雛鷹企業1000家左右,新培育爭創瞪羚企業150家左右、獨角獸企業8家左右;新培育推動5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確保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走在全國前列,力爭成為排頭兵。
青島將開展梯度培育、創新協同、數字化崛起、資本賦能、要素配置、雙循環融入、體系升級、專項服務等八大行動,引導更多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在全省勇當龍頭、在全國爭先進位彰顯特色,爭創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
“專精特新”爆發式增長
對一座城市來說,不同層級、不同體量的企業構造出一個有機的生態體系,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而“專精特新”企業“小而尖”,長期專注于某些細分領域,在技術工藝、產品質量上深耕細作,具有專業程度高、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等特點,它們是這個生態體系的“基座”,“專精特新”企業能否鋪天蓋地,決定了未來能否涌現更多“參天大樹”。
正是基于這樣的戰略考量,青島構建起“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雛鷹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兩條優質中小企業孵化育強體系。
特別是在今年4月,青島召開的全市實體經濟振興發展動員大會上,在重點發展的24條產業鏈上,除了首批47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鏈鏈主企業外,7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新經濟潛力企業也被重點提及。它們分布在智能家電、集成電路、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精密儀器儀表、氫能與儲能等各個領域。雖然規模不算大,但擁有各自的“獨門絕技”,被視為未來產業的“生力軍”。
比如,青島中集創贏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瞄準熱塑性復合材料賽道,致力于連續纖維熱塑性復合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努力開發30多種新產品,積極推動新材料在冷藏車等交通運輸領域、建筑家居領域、石油管道領域的“以塑代鋼”。
海卓動力(青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新一代M110(110kW)氫燃料電池發動機,一級零部件實現100%國產化,新產品功率密度、可靠性、壽命、環境適應性等關鍵指標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成本控制也在全行業領先。
今年以來,憑借良好的產業生態,以“專精特新”為代表的青島優質中小企業逆勢爆發式增長。130家企業新認定為省級“專精特新”企業,84家企業新入圍省瞪羚企業公示名單,1家企業入圍省獨角獸企業公示名單。此外,青島還組織了2批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申報認定工作,第一批已新認定公布了2985家,第二批730家正在組織公示。
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青島的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較去年增長32.7%,市級“專精特新”企業較去年增長35.8%。
在萬億GDP城市中,青島“專精特新”企業數量明顯領先,尤其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全國第八、副省級城市第四,展現了制造業的相對優勢。截至目前,青島擁有32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923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143家省瞪羚企業、7家省獨角獸企業、97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企業入圍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
量身定制“政策包”
此次出臺的《行動方案》就是為“專精特新”企業量身定制的“政策包”,集民營、發改、財政、金融、工信、科技等部門以及區市的合力,涉及企業關心的融資、土地、人才、市場開拓等方方面面,可謂“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
在首制首試首用方面,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首制高附加值新產品;每年定期舉辦“專精特新”新品發布會,為優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品的首制首試首用提供服務;加大對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的支持力度,綜合運用政府首購訂購、推廣應用等方式,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優質產品先試首用。
在金融信貸方面,鼓勵銀行、擔保等機構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出個性化、定制化專屬產品;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定期推送機制,大力推進地方征信平臺建設;發布供應鏈核心企業和政府采購企業“白名單”。
在股權投資方面,加快推動成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爭取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子基金落戶我市;進一步發揮區(市)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基金的落地運轉及功能作用;建設“全景藍海高端路演中心”等投融資路演平臺。
在上市培育方面,到2025年,建立500家以上企業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推動200家以上企業在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
在空間布局方面,將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用地需求優先納入供地計劃,在新增計劃指標、批而未供土地、存量建設用地安排上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傾斜;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需求,專門在相關功能區或片區的規劃中劃出預備并供應一批用地;建設一批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孵化加速功能突出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群和園區。
在人才政策方面,實施“人才強青”計劃,鼓勵用人單位通過未來之星儲備、新銳人才托舉等培育一批潛力人才,遴選一批能帶領企業成長為“獨角獸”、“瞪羚”、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高成長性企業的“新銳”人才,給予經費支持;搭建“揭榜掛帥”數智化對接平臺,市場化推動供需對接;鼓勵區市制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人才引進專項政策……
事實上,今年以來,面對“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現實,青島持續加大政策供給,數量之密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系列惠企助企穩企措施,讓“專精特新”企業獲得感滿滿,而“專精特新”企業的茁壯成長,也將更好地構筑城市的創新生態和產業未來,譜寫城市與企業同頻共振、彼此成就的佳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