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2022-07-15 09:48:07
原標題:山東:城市澇疾怎么治? 這些城市這樣探索
來源:大眾日報
7月11日傍晚,大雨來臨前,聊城市城市管理局市政防汛大隊第13大隊隊員在陳口路易澇地段準備排水泵。(□記者于新悅孫亞飛實習生孫智蒲報道)
7月12日,聊城市城市管理局市政防汛大隊隊員在易澇地段清理下水井箅子。(□記者于新悅報道)
7月11日夜至12日,中雨長時間不停。平陰縣住建局所屬各基層單位、科室60名防汛人員、機械設備對當地20處易積水點進行排水作業。(□記者陳巨慧報道)
入汛以來,山東省接連迎來多輪降雨。每當大雨來臨,各地提前部署防汛減災工作,全面排查隱患點,加強應急演練和完善應急方案。但遇到突發雨情,城市內澇問題仍在部分地方一定程度存在。數據顯示,截至7月7日,全國有52個城市因強降雨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內澇達73次,數量與去年同期持平。
治理“城市內澇”有什么好方法?山東省各地有哪些創新舉措?請看記者來自一線的調查。
細節創新:雨水井上倒置鐵網
7月11日,天氣陰沉,大雨快要來了。
下午3時,聊城市城區防汛指揮部接到了聊城市氣象局發布的強降雨預報。
“抓緊會同氣象、水利等部門分析研判。”按照《聊城市城市防汛應急預案》針對汛情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影響范圍、人員及財產損失等情況,當日18時,市城區防汛指揮部決定發布市區防汛黃色預警(Ⅲ級)。
“今年以來,我們按照‘防大汛、抗大災、搶大險’的要求,充分吸取鄭州7·20暴雨災害教訓,成立工作專班,對照其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查找我市在應對特大暴雨災害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短板。”聊城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其超說,他們對《聊城市城市防汛應急預案》重新進行了修編,進一步明確各有關部門在城市防汛工作中的職責,建立健全暴雨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
一場大雨就是一場檢驗。
聊城市城區地勢平坦,穿越城區的古運河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聊城市河湖水系眾多,以“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著稱。地勢平坦加之水系發達,導致部分地區較易出現內澇現象。
記者來到陳口路的易澇地段,路邊停著一輛顯眼的橙色工程車。在這里駐守的是聊城市城市管理局市政防汛大隊第13大隊,一接到預警,他們就迅速趕到了現場。下水井旁,第13大隊大隊長王坤正跟同事們為下井作著準備。
“為了排水更迅速,在井下安放排水泵,管帶通到旁邊的徒駭河。”王坤說,一個水井下最多可以安放四個排水泵,排水泵連著工程車上的電源,開始工作后效果顯著。
“看見這個鐵網了嗎,這是我們的創新。”王坤說,為了避免匯水過程中樹葉、垃圾等對排水泵造成堵塞,每個泵配置了一個防護網。
創新就體現在細節之處。在聊城市區街頭,記者發現,每個雨水井上都倒置著一個圓錐形的鐵網,同時旁邊立著“停”的警示牌。“這是我們創新發明的防墜網。”聊城市城市管理局城區防汛辦公室負責人靖鵬程說,大雨來臨,把井蓋打開能讓水排得更快,為避免行人或電動車墜落,防墜網安裝有反光涂層,讓群眾遠遠地就能看見。
與聊城不同,地處丘陵地帶的濟南平陰縣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平陰縣城西部的主干道青龍路北段,路面低,排水不暢,每遇強降雨,這里曾是市民們避之不及的積水點。
“大雨下上幾十分鐘水就能有二三十厘米深,有一次著急回家開車從這蹚水過,車牌都掉了。”市民王先生所住的文鼎嘉苑小區距青龍路不足100米,遷入新居的頭幾年,一到下雨天他就愁著規劃回家路線。
2020年青龍路北段積水點改造完成后,回家終于不再是“難事”。
7月8日下午,記者在青龍路北段看到,總長470米的青龍路北段,緊鄰河道的東側路面下,條石交錯而建的簸箕形溢洪口就有四處,溢洪口前方還設有黃黑相間的低矮防護欄。
“雨后如果有積水,通過溢洪口就可以直接排到河道里,設置護欄增強了安全性。”平陰縣住建局副局長劉忠介紹,青龍路北段改造時還建設了兩個寬3米、長11米、高1.5米的排水暗涵,以提高排水效率。
對于積水點的改造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通常采取疏通管網、更換破損管道、增加開啟式雨水箅子、鋪設導流管等措施,確保降雨時不再積水。“積水點改造工作從2019年啟動,延續至今,目前已完成改造12處,還有一個積水點尚未完成改造,預計年內竣工。”劉忠說。
積水點改造并非一勞永逸,維護同樣重要。今年汛期來臨前,平陰縣全面疏通排水管網,加強設施巡查養護,保證現有設施充分發揮排水能力。
緊盯重點部位,聊城市提升下沉式橋涵和低洼地段的智慧化預警。在聊城市城市防汛指揮中心的大屏上,可以通過監控清晰看到主城區17個下沉式橋涵和5個低洼處的情況。
“我們有自動強排泵+應急系統+人的多重保險。”聊城市市政中心防汛辦負責人袁義鵬介紹,下沉式橋涵的防汛在設置自動排水泵的基礎之上,還增加了應急保障和紅綠燈,在達到預設水位后,橋涵入口處紅燈亮起,LED屏會顯示“禁止通行”,阻止行人和車輛通行避免出現事故。
“今年采購了15部衛星電話,防止汛情突發,斷網斷電的情況下無法指揮調度。”在應急物資儲備方面,平陰縣水務局管理站站長郭鵬介紹。
這樣的衛星電話,濟南市水務局也采購了20部。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濟南市防汛應急指揮保障中心副主任隋修彬說,濟南市強化應急防汛物資儲備,目前全市共儲存防汛物資4200萬元,其中市級防汛物資2300萬元,區縣級1900萬元,更新充實了防汛物資,強化沖鋒舟、照明車、排水泵等應急設備的維護,做好隨時調運的準備。
提升改造:如何實現快速排水
造成積水的原因是排水慢。想方設法提升排水速度,離不開排水設施的改造和提升。
“澇不澇,看劇院。”在聊城市利民西路與柳園南路路口,坐落著聊城市影劇院。這里是整個城市的最低點,曾經逢雨必澇。
在此開修鞋店二十多年的李師傅,向記者介紹了當時下雨的情形:“每年都淹到我的店里,嚴重時水能沒過路人的腰。”
去年,為了解決此處的積水問題,聊城市城管局投資5500萬元建設了雨水箱涵。“箱涵就埋在咱們腳底下,長6米寬2米。”站在利民路上,袁義鵬說,“箱涵起到蓄水作用,下雨后用抽水泵將周邊雨水抽入箱涵,再通過箱涵將雨水引入利民西路的泵站,隨后排入運河。”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7月12日,在此處采訪時,聊城市剛剛經歷了一陣強降雨,路面并沒有明顯積水。
“箱涵建設周期長達半年,此處曾長時間封堵,造成商戶不滿。如今大家都很滿意,這讓我們松了一口氣,說明修對了。”袁義鵬說,“管網建設改造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比方說,破土開路時遇到的條件復雜、成本高等,即使這樣也得干,因為這些建設能管二三十年,可以以‘短痛’治好‘長痛’。”
平陰縣山巒崗埠綿延起伏,強降雨時道路行洪不可避免。東起文筆山的府前街,就是一條行洪路。
府前街樹木蔥郁、店鋪林立,平陰縣政府、平陰縣博物館等皆在道路北側,是縣城東西向的主干道之一。整條路的傾角足有30度,下雨時路上水流湍急,不僅給居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還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
“山上下來的水太急了,水深20厘米的時候,走路就很困難。”7月8日上午10點,在路邊口袋公園帶孩子玩耍的李女士,說起五六年前自己被急流沖倒的經歷,仍心有余悸,“倒了想爬起來可不容易,把住了一塊突出來的馬路牙子,才勉強站起來。”
針對道路行洪的特殊情況,平陰對雨水箅子進行了更換,155個水泥箅子,換作422個鐵箅子。“單個箅子的造價雖然高了3倍,但鐵箅子透水性更好、強度更大、維護起來更方便,流量比過去大了約4倍。”劉忠說。
讓雨水快排的同時,“雨污分流”是減輕雨水管網壓力、提升排放效率的重要方法。
2019年起,平陰縣開始對城區主要道路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府前街在2021年完成改造,道路行洪的狀況得到改善。
“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不僅可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消除黑臭水體,也是解決城市積水內澇的治本之策。”劉忠介紹,改造前,排水管道管徑是500毫米,改造后,管道管徑達到了800毫米和1000毫米。
目前,平陰縣已完成了25條城區主要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建設污水管51公里,全縣已建成污水管網95公里,覆蓋率90%。今年,平陰縣將投入9000萬元,繼續開展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確保2022年底實現平陰縣市政雨污合流管網清零。
雨污分流同樣要打通“毛細血管”,而難點隱藏在老舊小區中。
聊城市東昌府區二中家屬院是今年進行雨污分流改造的老舊小區之一。
7月12日上午,雨還在下。二中家屬院一號樓旁,是整個小區的最低點,水流迅速匯集到路面的下水井中。低頭仔細觀察,水井中“藏”著一個排水泵,正在工作。
“這個小區位置特殊,比四周的地勢都低洼,曾是積水問題最突出的老舊小區。”東昌府區住建局物業科負責人姚勇介紹,“別說水往外排,馬路上的水還要往小區流。”
在小區居住多年的李耀華老人對積水時的情形深有感觸:“一下雨,水沒過小腿是很正常的事兒,到大腿、腰部也經常發生。”
解決問題,對該小區采取的是雨污分流+強排泵的方式。“因為地勢低洼雨水難以自流,采用強排泵是這個小區特有的方式。”姚勇說,在目前改造的小區中,當地施行“一區一策”,結合實際尋找適合的解決辦法。
效果肉眼可見。記者看到,在12日凌晨發生強降雨并且當天上午仍在降雨的情況下,小區地面積水只有1-2厘米。
據介紹,該小區進行雨污分流和增設強排泵,總共投入60萬元,資金來源則是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資金。“后期的運營維護交給了物業,由業主自己解決。”姚勇說。
雨污分流改造以前,雨水和污水混合,不能排進河湖中,都涌向了污水處理廠。這樣一來,管道和污水處理廠的壓力都很大。雨污分流后,雨水就近排進河流、湖泊,減輕壓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排水速度。“雨污分流對解決城市積水問題還是很有效的。”靖鵬程說。
統籌解決:“這是救命的家伙”
“洪”和“澇”是城市防汛的兩個方面,外來的水為“洪”,內部積聚的、沒有排出去的水為“澇”。行洪排澇,如何治本?這是一項系統工程。
7月8日上午,在平陰縣東溝商業街,記者感受到了十足的煙火氣——街南,商鋪齊整,人來人往;街北,錦水河廊道公園小橋流水,綠樹成蔭。但“逢雨必淹”卻是很多商鋪店主揮之不去的記憶。
蜀王砂鍋店老板林鵬,在這里開店已有24年。“原來店鋪五年就得淹兩三次,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剛開店的時候,客人還在吃飯,水就突然灌進來了,積水跟桌面一樣高。每次被淹,都要停業整修,損失少則一兩千元,多則過萬元。”林鵬說。
錦水河發源于平陰縣南部山區,從縣城蜿蜒而過。由于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錦水河慢慢地成了“臭水溝”。東溝商業街所處的市場溝北支段,河道狹窄處不足2米,河面還進行了篷蓋。排水不暢加上地勢低洼,下雨的時候,商戶們不僅要防積水涌入,下水道的污水還會倒灌,苦不堪言。
2017年,平陰縣水務局啟動錦水河水系的綜合治理,累計完成河道整治9.5公里。埋設截污導流、中水回用和給水管道20公里,新建、改建橋涵35座,新建攔河建筑物25座,大大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平陰縣水務局副局長劉長良介紹,錦水河上游段修整水庫,除險加固擴容,攔蓄上游來水;中游段擴挖疏浚河道,滿足行洪要求,使洪水順利通過;下游段設多個大水面,起到調蓄洪水、承接上游來水的作用,為泄洪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對市場溝北支段的治理中,還增加了雨水收集排放通道,以保障快速排水。
2021年,平陰縣遭遇60年來最大降雨,林鵬的店鋪安然無恙。“現在就算夜里下雨,也能睡上安穩覺了。”林鵬說。
在聊城,徒駭河是流經城區的主要河流。7月11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徒駭河沿岸的利民東路強排泵站。這是去年聊城市新建、擴建的5座強排泵站之一。
“泵站有6個泵,5用1備,總排量將近5萬立方米每小時。”袁義鵬說。在控制室,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嚴密監測泵內液位。
“當液位達到2.5米時,開始啟動第一泵,達到3.5米-4米時啟動第二泵。”袁義鵬說,此處泵站匯集附近城市管網中的來水,然后強排到徒駭河中。
“并不是說下雨就靠這個泵站,而是在發生內澇來不及排水時起到輔助作用。”袁義鵬解釋。
“泵站有自流口和強排口,在外河上游降雨多、水位漲到一定程度有倒灌城市的風險時,它會關上閘門,把外來水拒之門外。”袁義鵬說,在很多城市內澇造成災害的案例中,不乏外河河水倒灌的因素,“可以說,這是救命的家伙。”
山東建筑大學城市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張克峰說,城市防洪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必須用統籌的方式、系統的方法來解決。“河道、污水處理廠、市政排水管道和社區排水體系、泵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是發揮的作用不同而已。因此,全方位的治理才能顯現效果。”張克峰說。
著眼長遠:海綿城市的彈性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在張克峰看來,海綿城市的理念正在融入各地的小區開發、工程建設等項目中,這要求實施者有長遠的眼光。
在平陰采訪時,記者見到了玫城濕地公園的景象:水中,白鷺、野鴨展翅歡舞;林間,黃鸝、喜鵲穿梭鳴唱;慢行綠道上,衣著清涼的人們健步游走;兒童游樂園內,孩子們笑語歡聲。
“濕地公園其實是一個‘凈水器’。”平陰縣北控水環境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明文介紹,濕地公園占地約670畝,凈化水量為每天2.0萬立方米。平陰縣第一污水處理廠排放的中水,通過提升泵站輸送至潛流濕地,經過單元格內填料的過濾、吸附以及填料和微生物群落的降解、水生植物根系吸收等共同作用,降低氨氮等各種指標后,進入表流濕地,依靠沉水植物、挺水植物、魚類、螺蚌、微生物等綜合作用,將水質進一步提升,可達到IV類標準。
“凈化后的水再由泵站送往錦水河上游,用于河道生態補水。濕地公園蓄、滯、滲、用、凈、排等功能,又增加城市調蓄水體空間,增強了排水的防澇韌性。”史明文說。
在東溝商業街對面的公園里,記者看到停車場均鋪設了植草磚。植草磚一格一格地整齊排列,磚中心的小草頑強而茁壯地成長。平陰縣水務局規劃科科長王飛介紹:“在種植植物的同時促進雨水下滲、涵養水源。”
城市內澇防治難在哪兒?一方面,在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暴雨頻發的大背景下,放大了災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些老舊城區因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密集,難以在短期內高密度低影響地進行雨水系統建設,排水官網升級改造也存在不少難題。
“長治”才能“久安”,難點之一是資金。排水系統建設不能一蹴而就,除了管網設施建設時的費用,后期清淤等維護措施也是一筆大開支。
2020年以來,聊城市城市管理局實施的雨污分流改造項目新建雨污水管道190公里,改造合流制管道89公里,市城區防汛物資儲備達2000余萬元。這些投資都是市財政資金投入。
而在平陰,河道治理方面,錦水河東支采取PPP模式,西支計劃采取EPC模式,與社會資本進行合作。
“防汛資金投入大,而且沒有任何收益,因此主要資金還是來源于政府。”張克峰說。
此外,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城市內澇的治理,涉及水利、城管、住建等多個部門。在不同城市,同一項工作歸屬的部門也不盡相同。有基層干部提出,職權劃分和上下不對口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難度。
“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各部門如何各司其職,又緊密配合、協同作戰,需要繼續探索。”張克峰說。(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