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2-07-18 16:24:07
原標題:頭盔下的故事:摩托車是他們承載情感的方舟
來源: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蔡溦 濟南報道
近幾年,摩托車的熱度持續不減。公安部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國內摩托車新注冊登記271萬輛,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3.5%,與2020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52%。新車注冊量增長的背后,是大批摩托車騎手涌入大眾視野,引起人們關注。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采訪多位摩托車騎手,聽他們講述與摩托車的故事。
摩托車是青春回憶中最刺激的篇章
趙鵬(化名)
54歲,騎齡40年
趙鵬曾是山東省一名專業的場地越野賽車手。13歲時,還在上初中的他就憑借身體條件上的優勢,被濟南市體校征召到摩托車運動隊,高中畢業后又進入省隊成為一名專業的摩托車賽車手。但隨著政策的變化,車隊被解散,他也就成了山東省最后一批專業摩托車運動員。可以說,趙鵬見證了中國越野摩托車的興衰。
越野摩托車是一種較為小眾的運動項目,只有全國各地的汽摩協會和摩托車品牌商會組織這項業余比賽,但這并不妨礙選手們的參賽熱情。賽場上,身穿“鎧甲”的騎士像離弦的箭一樣飛馳出去,人車合一,爬坡、騰空、俯沖……觀眾席上吶喊聲、口哨聲此起彼伏,氛圍瞬間拉滿。
趙鵬介紹,越野摩托車是一項競技運動,以前作為專業運動員,每天都要訓練:上午訓練體能,下午訓練車技。像是繞樁、飛躍等動作,都需要系統培訓。為此,趙鵬全身每個部位基本都受過傷。最嚴重的一次摔傷是在練習飛躍一個小土坎時,車在空中失控,整個車身垂直于地面掉落,趙鵬從車上摔下來時,護嘴和風鏡都被摔碎了,碎玻璃插得滿臉都是。同時,長時間的訓練還會給他們留下腰肌勞損、膝蓋和肩膀風濕性關節炎等“職業病”。然而這些傷痕和病痛,從未讓趙鵬后悔成為一名越野摩托車賽車手,反倒成了他人生中的一枚枚勛章,時刻提醒著他不畏艱險的人生態度。當被問及為什么喜歡這么危險的運動時,趙鵬說:“騎摩托車掌握平衡的同時,還能享受著風在耳邊飛過的感覺,這種風馳電掣的體驗是別的運動所沒有的。”
憑借著對摩托車的一腔熱血,退役后的趙鵬仍然堅持天天鍛煉,在山東省摩托車業余比賽中,他仍取得了場地障礙賽第一名、越野賽第四名的好成績。現在作為裁判長的他,“熱血”之余有了更多審慎,“安全”成為關鍵詞。業余車手如果想提高技術,一定要聘請專業教練進行指導。畢竟沒有人生來就會騎摩托車,技術都是一天天扎扎實實培養出來的。對于現在國內日漸復興的摩托車市場,趙鵬認為現在騎車的人雖然多,但是騎的規范的人卻沒有幾個。社會應該出臺相應的機制或是成立相關組織,提高摩托車運動愛好者的騎行技能和素質。
帶著夢想出發,用摩托車“丈量”世界
龍承
35歲,騎齡10年
因為個人愛好,龍承早在2012年就買了第一臺摩托車。2016年,跟著朋友第一次長途騎行去西藏的他,由于欠缺騎行經驗,就拿身體交了“學費”。龍承回憶:“當時我們選擇了一條很有挑戰的路線——瀘亞線,那里有非常多的非鋪裝路面,全是炮彈坑、碎石和泥路。發動機的機濾被石頭磕壞了,漏了機油,正巧前面是一個左拐下坡土路,雖然速度不快,但因為后胎沾滿了機油失去了抓地力,所以車輛一拐彎就打滑,把我橫摔了出去,摔斷了鎖骨。”
這次的事故讓龍承明白,摩托車駕駛技術跟騎行年數、公里數并不成正比,而是與專項訓練的時間和公里數成正比的,如果沒有專業練習,會不會出事故就只能看運氣了。因此,他開始學習各種路面的駕駛技巧,秉持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想法,通過網絡向網友傳授經驗,成為一名擁有數十萬粉絲的短視頻博主。“近幾年,很多人買摩托車不只是滿足代步需求了,更多的是玩樂需求,他們學別人跑山壓彎,遇見突發情況,如果沒有技巧是處理不了的。”
從2016年之后,龍承懷揣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夢想,騎摩托車跑遍大江南北,去過老撾、穿越過沙漠無人區、攀登過雪山……在摩托車座上仗行天下足有20多萬公里。相較于開車旅行,龍承把摩旅形象地比喻為看5D電影,路途上不僅能欣賞風景,還能最直接感受到刮風下雨、冰雹沙塵等環境變化。“摩旅很鍛煉人的意志的,我曾一天經歷過四季,會讓人感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很渺小,同時也可以很強大。”
龍承想對摩旅愛好者提供一些建議:
1、不要盲目跟風去摩旅,一定要具備騎行技巧以及安全意識。尤其在沙漠、戈壁等無人區騎行穿越時,要專門學習訓練過,除了穿戴專業的全身護甲,還要配備向導和后援團隊,如果出現問題后援車會及時拉出。
2、摩旅過程中,行李一定要精簡,過多載重會非常影響車輛的操控和性能,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3、要選擇正規的摩旅隊伍,有領隊和收尾。領隊在騎行中負責控制隊伍車速以及隨時匯報路況,讓后面的隊員實時做好準備。收尾會確保所有隊員是否掉隊,如有突發情況,隨時和領隊溝通做出反應。
4、騎行過程中,要時刻觀察每一個交通參與者的意圖,而且要讓其他交通參與者明白自己的意圖,騎行過程中要懂得給自己留空間。
5、摩旅途中注意保護環境和尊重當地民俗,除了車輪印,不要留下任何東西。
素人女騎,不愛紅裝愛武裝
文文
24歲,騎齡3個月
在當下爆火的短視頻平臺,十個摩托車手,九個女騎。網絡給大眾塑造的“女騎”印象要么性感一身黑,要么日系美少女,女騎成為一種“特殊”人群被圍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女騎到底是什么樣的?98年出生的文文,受父母影響,從學生年代就很喜愛摩托車,大學就考出了摩托車駕照。但是那時候對摩托車的喜愛,僅限于一個憧憬。直到近幾年,她周邊騎摩托車的的朋友越來越多,才讓她下定決心買一輛屬于自己的摩托車。當夢想照進現實時,就會為之努力拼搏。還在實習期的文文,一個月工資三千元,就購入了一臺市場售價一萬六千元的摩托車。再加上頭盔、護具等裝備,總共花銷兩萬多元。文文說:“在選擇摩托車的類別上,豐儉由人,對于標準的職場新人,同時又是新騎手,買這輛車代步通勤,熟悉駕車技能足以了。”
身高1米79的文文,可以輕松駕馭一輛復古摩托車,即便這樣,她也不敢掉以輕心。在正式騎摩托車上路之前,文文在一所安駕學校培訓了一周的時間,教練王守忠介紹:“近兩年明顯感覺到愿意學車、想要安全駕駛的人越來越多,但其中男女比例為1比9,女生占絕大多數。”
內向的文文,自從有了摩托車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女騎。但是她卻沒有加入任何摩友圈。文文買摩托車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通勤方便。以前,5公里的通勤路程,因為堵車可能需要半個小時,如今騎上摩托車,通勤時間可以縮減一半。文文說:“自從騎上摩托車,上下班變得不再枯燥,非常享受離合帶來的操縱感,覺得自己并不普通。但是早晚高峰時車輛較多,車速最高保持在30-45邁左右。”
與短視頻平臺的算法和流量刻畫出的女騎形象相反,現實中的女騎是很“素”的。文文本身是一名精致女生,但因為騎摩托車需要戴防護,她放棄了化妝,放棄了心愛的CHANEL小包,自此也和半馬尾、高跟鞋、小短裙告了別。換來了一身護膝護肘,穿上了騎行鞋,背上了沉重的裝備,再熱的天也要全副武裝。文文總是自嘲不愛紅裝愛武裝,但是為了安全,她覺得這些很有必要。
不同于普通大眾對摩托車飆車炸街等刻板印象,在一個個的頭盔下面,真實的摩托車騎士可能是一位不服老的熱血硬漢,可能是一位仗劍走天涯的青年,還可能是一位風姿颯爽的鏗鏘玫瑰,他們為摩托車賦予不同的定義,但在戴上頭盔的那一刻,卻有著對摩托車同樣的愛和執著。
(提示:文中觀點僅代表受訪者的個人觀點,騎車有風險,請謹慎駕駛。)
審核:丁厚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