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08-04 11:24:08
原標題:追花奪蜜70載 甜蜜傳承三代人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我從小看著我父親和我姥爺養蜂,是被蜜蜂蟄大的,后來習慣了,蜜蜂蟄了不痛不腫,跟蚊子叮了一下一樣,再后來,蜜蜂都不蟄我了。”8月2日,在德州市寧津縣相衙鎮鵬飛蜂場,蜂場負責人之一王非和徒手熟練揭開蜂箱查看蜜蜂情況。
說王非和是蜂場負責人之一,是因為王非和的父親和哥哥都是蜂場負責人,他們沒有分家,也從來沒有過分家的想法。鵬飛蜂蜜制作技藝是寧津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非和一家成立公司、注冊商標,發揮各自專長將養蜂事業發揚光大。“我父親怕手藝‘斷’了,不讓我們哥倆分家。2012年寧津縣大小蜂場30家,到2022年剩下不到10家,養蜂考驗體力、耐力、眼力,野外作業、手工操作多,很多年輕人不愿意養了。”王非和談起養蜂直言“太苦了”,“17歲我就跟著父親學養蜂,乍挑蜂箱,肩膀被200斤的扁擔壓得血肉模糊,我母親疼得直掉淚,現在肩膀上都是老繭。”
王非和出生于1988年,中共黨員,是個養蜂17年的“老把式”。“我父親是老黨員、老退役軍人,他教育我們,干了養蜂這一行就堅持下去,要‘講究’,不能‘將就’,不然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王非和說。
養蜜蜂像養孩子一樣細致認真,這樣才會有回報。保持蜂箱衛生是防止蜜蜂病害、保證蜂蜜品質的主要方法,但蜜蜂有自己的“小脾氣”,不能在它們采蜜時去清理衛生,否則不僅會影響它們采蜜的效率和數量,甚至還可能導致蜜蜂成群飛走,不再回來,所以,王非和和父親、哥哥每天早上不到五點就起床清理蜂箱。
“我17歲跟著父親天南海北‘追花’,住在沒水沒電沒網絡信號的半山腰上,養成了愛看書的習慣。”王非和說起讀書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怪了,我學習成績不好,老師講什么我都覺得是在聽天書,但是對養蜂我就特別在行。我愛閱讀養蜂技術方面的最新書籍,更新了祖輩、父輩積累的土方法,新技術的應用讓我們很快突破了發展瓶頸。”以前由于缺乏技術突破和管理能力,最多的時候只能飼養80箱蜜蜂,蜂群一旦生病“打”得人措手不及。“我們從蜂種優育入手,篩選出壽命、體型、抗病更強的蜂王,從而提升蜜蜂繁殖能力和抗病能力。”王非和說,鵬飛蜂場現在有240箱蜜蜂,一個蜂箱內有一萬左右只蜜蜂,半個月花期內平均采蜜兩噸。
“這個隔板將蜂箱分隔成‘子房’和‘蜜房’,避免了蜂王產卵過程中的分泌物流到‘蜜房’,產出的蜂蜜更加純正、清甜。”王非和說,在提升蜂蜜品質方面,鵬飛蜂場也做了有益探索;從2015年開始,除了自產自銷蜂蜜、蜂王漿、蜂膠等傳統蜂產品外,鵬飛蜂場還開發研制了蜂蜜口紅、蜂蜜潤膚皂、蜂蜜面膜等產品,與中國200余家大小商超合作,產品受到了市場歡迎。
每年11月去中國南方繁殖蜜蜂,3月底就要輾轉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讓蜜蜂采油菜花蜜,4月又去江蘇省,5月回到山東省附近采槐花蜜,“過家門不入”,6至8月份又趕往河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王非和一家走南闖北、追花奪蜜、日夜忙碌,9月份才回到老家寧津縣相衙鎮休整。“蜂”與“人”和諧相處,一起創造苦澀、收獲甜蜜。
(大眾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張兆坤 記者 張雙雙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