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文化和旅游資訊網
2022-08-06 15:42:08
原標題:【濱州百名歷史人物】范仲淹
來源: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經得起檢驗,受到后世一直敬仰的人并不多見。宋朝宰相范仲淹,不僅名貫當時,開創(chuàng)了人臣“文正”典范,而且道德、文學、武功冠蓋天下,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古絕唱。范仲淹的成長和濱州西南部的長白山養(yǎng)育密切相關。
一、范仲淹生平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號文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出生于武寧軍節(jié)度使衙署(駐扎今江蘇徐州),當時,他的父親范墉擔任武寧軍節(jié)度掌書記,兩歲時,父親去世,其母親謝氏只好帶著范仲淹回到老家,因生活困難,改嫁在當地為官的長山縣人朱文翰為妻,由此,范仲淹隨繼父的姓,取姓名為朱說。兩年后,繼父朱文翰任職屆滿,返回故鄉(xiāng),朱說母子隨同來到了朱文翰的家鄉(xiāng)長山縣,即今鄒平市長山鎮(zhèn)范公村。此后,范仲淹在這里開始了他的童年生活。
少年時期,范仲淹就有遠大志向。繼父朱文翰家是當地富戶,家族有經商的傳統(tǒng),一度要求范仲淹也練習商業(yè),而他卻堅持讀書。《宋史》記載他的刻苦程度時說:“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20多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知道了自己的出身,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依然辭別母親脫離朱家,外出求學。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到應天府書院學習,該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在這里,范仲淹以苦讀聞名。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進士及第。金榜題名后,任廣德軍司理參軍。有了官職和社會地位,范仲淹將自己的母親接到身邊侍奉。不久,調任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他上書皇帝,正式認祖歸宗,恢復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稅監(jiān)官。他發(fā)現(xiàn)當地海堤年久失修,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大堤。宋仁宗準旨,并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全面負責該項工程。范仲淹親自率領萬名民工奔赴海濱,按照他設計的方案,開工筑堤。他頂風冒雨,親臨施工現(xiàn)場。施工經費不足,他還將自己的俸祿貼上。期間,出現(xiàn)了許多波折,遭到部分官員的反對,他意志堅定,在危急關頭,他和同科進士滕子京,不顧被海浪卷走的危險,沖在工程的第一線,穩(wěn)定了民心。經過三年的艱苦施工終于完成。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人們把這條捍海大堤稱為“范公堤”。期間,范仲淹上《奏上時務書》,提出改革政務的主張,可惜人微言輕,沒有引起關注。
1024年,完成捍海大堤后,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因為母親去世,他回家守孝,被聘請到應天書院講學,經他推薦提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在書院講學期間,他上書皇帝,建議擇郡守、舉縣令、斥游惰、去冗僣、慎選舉、撫將帥,共數萬字。孝期滿,升遷為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他發(fā)現(xiàn)國家中樞機關存在許多的弊端,以“寧鳴而生,不默而死”的氣節(jié),開創(chuàng)了北宋政治清明的先河。《宋史》評價說:“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jié),自仲淹倡之。”
因為犯顏直諫,范仲淹三次被貶。
第一次是天圣七年(1029年)諫止太后。宋仁宗的母親把持朝政,冬至日,太后命天子率百官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與禮制不符,極力勸阻,他說:“奉親于內,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后世法。”同時,他請求太后還政于皇帝,因而被貶為河中府通判,再轉陳州。三年后,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城任右司諫,專事負責監(jiān)察朝廷的過失。許多朝臣指責太后的不是,范仲淹又顧全國家體面,極力維護太后的榮譽,宋仁宗深以為然,下詔大臣不得再議論太后。
第二次是明道二年(1033年)諫止廢后。宋仁宗因為郭皇后沒有生育兒子,在宰相呂夷簡的支持下,下詔廢掉她。范仲淹與許多大臣認為皇后母儀天下,沒有錯誤,不能輕易廢掉,一旦撤換對朝廷不利,決定第二天上朝當堂爭辯,結果當晚就被貶出京城,擔任睦州知州。一年多后再轉蘇州,不久,又轉明州。兩年后,范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再遷吏部員外郎、開封府知府。
第三次是景祐三年(1036年)朋黨之災。范仲淹發(fā)現(xiàn)宰相呂夷簡排斥異己,任人唯親,根據調查,他繪制了一張“百官圖”呈給仁宗,揭露朝廷里官員之間的裙帶關系,批評呂夷簡用人不當。呂夷簡則指責范仲淹離間君臣,與歐陽修等相互聲援是朋黨行為,鼓動仁宗皇帝將其貶為饒州知州。個別心術不正的官員見風使舵,上書皇帝,斥責范仲淹等人為朋黨,從此,禍害宋朝的朋黨之論大興。范仲淹在饒州一年多,轉潤州,再轉越州。
家貧出孝子,國難思良將。寶元元年(1038年),原本臣服于北宋的黨項族首領元昊,自稱皇帝,建立西夏國,并調集十萬軍隊,侵襲北宋西北重鎮(zhèn)延州,即今陜西延安。一時,西北邊陲狼煙四起,烽火連天。在西夏的進攻下,宋軍節(jié)節(jié)敗退,延州北部數百里淪陷。宋仁宗終于想到了范仲淹,呂夷簡也與他冰釋前嫌,1040年,恢復他天章閣待制的職銜,旋即又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延州知州,成為北宋鎮(zhèn)守西北的副帥。
在邊疆,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改革了宋朝將領不識軍士,士兵不熟悉將領的軍陣體制,改革由低級軍官首先迎敵的制度,他認為:“將不擇人,以官為先后,取敗之道也。”他親自挑選士兵、選拔將官,嚴格進行軍事訓練,被皇帝命名為“康定軍”。他聽從下級軍官的意見,采取積極的防御策略,在邊境沿線筑城并修建堡寨,開展邊境貿易和招民耕種,士兵軍糧的三分之一可以就地解決。他誠心團結沿邊少數民族居民,頗得西夏國內士兵和百姓的敬重,自西夏向宋朝投誠的人,陸續(xù)不斷。范仲淹治軍號令嚴明,因而聲望大增,羌人呼其“龍圖老子”,西夏人則言“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經過了數次教訓,宋仁宗也非常信任范仲淹,凡有所請無不恩準。這期間,發(fā)生了所謂的“擅改國書”事件。西夏國在向宋朝上書時,言語非常不雅,范仲淹當著使者的面修正后將原書信焚毀。有些大臣認為范仲淹處置此事不當,有的人甚至主張應將他斬首,仁宗皇帝不聽,只將他貶為戶部員外郎,任耀州知州,隨之改為慶州知州,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使、緣邊招討使,仍然鎮(zhèn)守西北邊疆。他曾率部出其不意,深入敵境,僅幾天的時間筑起了大順城,成為穩(wěn)定邊防的堡壘。在范仲淹的建議下,宋朝在西北邊疆采取一系列軍事變革,逐漸穩(wěn)定了形勢。
慶歷三年(1043年),鑒于局勢穩(wěn)定。宋仁宗將范仲淹調回京師,出任樞密副使。不久,在歐陽修等人的舉薦下,晉升參知政事即副宰相。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以范仲淹為主,韓琦、歐陽修、富弼等朝廷重臣協(xié)助,以增加國庫收入、恢復國家穩(wěn)定、實現(xiàn)持久繁榮為目的,實施變革。宋仁宗反復追問他治國方略,又親自下手詔咨詢,范仲淹于是上《答手詔條陳十事》,向仁宗皇帝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即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其主要內容,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即改革官制,選用賢能;嚴肅綱紀,修明法令;使民以寬,修武強兵,宋仁宗深以為是,由此開始了政治變革,這就是著名的“慶歷新政”,慶歷革新運動為后來的王安石變法吹響了號角。
慶歷改革主要針對吏治,涉及面廣,深度大,觸犯了守舊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抵制和破壞。慶歷五年(1045年)初,支持變革,希望通過變革勵精圖治的仁宗,在保守勢力的抵制下退縮,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正巧西北邊疆有警報,范仲淹請求巡查邊塞,于是以參知政事任河東、陜西宣撫使,他將皇上恩賜的黃金百兩全部散發(fā)給邊疆守將。范仲淹離開京城,攻擊他的人更加變本加厲,他則請求辭去參知政事職務,慶歷六年,范仲淹被貶為資政殿學士、陜西四路宣撫使、邠州知州,后轉任鄧州知州。皇祐元年(1049年),任杭州知州并升遷為戶部侍郎,適逢荒年,他幫助百姓渡過難關,留下了好名聲。
皇祐三年(1051年),再調任青州知州,在上任的途中,他路過長山,會見了故鄉(xiāng)的親人。他禮參鄉(xiāng)親甚恭,留下了“禮參”的美好地名,他還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詩《留別鄉(xiāng)人》:“長白一寒儒,榮歸三紀余。百花春滿路,二麥雨隨車。鼓吹羅前部,煙霞指舊廬。鄉(xiāng)人莫相羨,教子苦讀書。”在青州時間不長,因為病重,他請求調離。皇祐四年(1052年),調往潁州擔任知州,未及到任,路過徐州時,身體難支,病逝于徐州,享年64歲,謚號文正,皇帝親自為其題碑曰“褒賢之碑”。
在西北邊疆,范仲淹聲望極高,當地的百姓包括羌人在內,“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得到他去世的消息,“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二、范仲淹在濱州的故事
范仲淹在濱州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其中劃粥斷齏、窖金捐僧最為著名。
第一,劃粥斷齏。范仲淹在鄒平縣長白山醴泉寺讀書的時候,生活非常艱苦。他熬上一盆稀粥,經過一個晚上的凝固,第二天就劃成四塊,這便是“劃粥”,早晚各取兩塊食用。佐餐的菜蔬就是自然生長的野菜。他把野菜弄碎,拌上油鹽就餐,這便是“斷齏”。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就這樣過著“劃粥斷齏”的清苦生活,劃粥斷齏成語故事就是由范仲淹而來。
第二,窖金濟僧。范仲淹在醴泉寺讀書的時候,生活清苦,寺里的師傅既感動又憐惜,經常留出個餅子送給他。范仲淹舍不得馬上吃掉,總是等到肚子實在餓極了再吃。有一天晚上,他發(fā)現(xiàn)一只黃色的老鼠把他的餅子給叼走了。他跟著小老鼠去追,追到一顆荊樹底下,老鼠鉆進鼠洞,他扒開一看,竟然有一壇金子!后來,一只白色老鼠叼走了他的餅子,又發(fā)現(xiàn)一壇銀子。范仲淹皆分文不取,掩埋如故。30年后,醴泉寺失火,而范仲淹這時已是天下聞名了,正駐守在延州,于是,寺里派人找到他,希望他資助銀兩,重修寺院。范仲淹將來人款待了幾天就打發(fā)回來了,臨別時贈送主持一包茶葉并附帶一封信,而對于資助修建寺院之事則只字未提。主持聽說只帶來茶葉和書信,心有不滿,也未打開就放在一邊。幾天后,縣令來查看災情,正好沒有茶葉,就順手打開范仲淹送來的茶葉和書信,信中有一首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廟,一半濟僧人。”按照范仲淹信中的指點,果然挖出了金子和銀子。
三、范仲淹的文學成就
作為一代文人,范仲淹一生著述十分豐富。他的詩詞文章俱佳,有《范文正公集》傳世,另有《別集》《政府奏議》等,他的上皇帝表章均為范文,他的散文《岳陽樓記》更是千古名篇。
范仲淹關心基層民眾疾苦,詩作《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寥寥數語,表達了對勞苦群眾的無限感情。
范仲淹愛兵如子,有邊塞組詞。其中《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整個詞作,既慷慨悲涼又柔情似水,一位儒將的形象躍然紙上。
戍守邊塞時,范仲淹的思鄉(xiāng)情感也頗為細膩。《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又如《御街行》(秋日懷舊):“紛紛墮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縷縷的愁思不由得讓人百轉千回,回味無窮。
范仲淹出將入相,榮極一時。《宋史》列傳第七十三是范仲淹與他的兒子們的傳,全文1.48萬字,其中范仲淹個人4800字。史家評價范仲淹說:“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誠然!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