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08-27 14:31:08
原標題:數據說丨當41.7℃排不進全國高溫榜,我們不能僅止于憂慮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41.7℃,是今夏山東國家氣象觀測站單站最高氣溫。
今年夏天,山東的小伙伴們都覺得熱,但實際上,從省內縱向看,41.7℃還排不進近20年來16市極端最高氣溫的前三位。2002年7月15日,德州最高氣溫達到42.6℃,泰安最高氣溫達到42.1℃,濟南最高氣溫達到42℃。
放進全國橫向比,熱浪席卷之下,今夏42℃以上的高溫屢見不鮮。以8月23日處暑當日來看,2418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8月23日中午12時—17時的監測數據顯示,高溫榜前十位的最高溫度均突破43℃。
川渝地區無疑是今年極端高溫出現的“重災區”,8月24日14:58分達州渠縣達到43.9℃,打破了四川省國家氣象站的最高紀錄,到當日16時,這一紀錄又刷新到了44℃;8月18日和19日,重慶北碚國家觀測站測得日最高氣溫均達到了45℃。
受到高溫炙烤的不止四川盆地,江漢、江南、江淮等地也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極端性顯著是2022年高溫事件的顯著特點。
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高溫過程
中央氣象臺8月12日18時發布今年首個高溫紅色預警,從這一天起,這一最高級別高溫預警連發12天,8月24日開始才稍降為高溫橙色預警。不能身臨其境的人可能感受不到紅色預警之下是一種怎樣的熱,這么說吧,雖然大家覺得今年山東已經很熱了,但是今年山東省氣象臺發布的最高級別高溫預警為橙色預警。
8月26日0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從7月21日到8月26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高溫預警已達37天。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6月13日至8月24日,全國平均高溫日數13.2天,較常年偏多6.1天。全國共有1053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極端高溫事件標準,占全國總站數的43.5%。重慶、四川、河北等24個省(市、區)365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持平或突破歷史極值。
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極端性顯著,2022年高溫熱浪事件綜合強度已達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強。
越來越熱不是錯覺,1951—2021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升溫速率為0.26℃/10年
今夏已如此之熱,可網上流傳,根據2020年6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學者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篇論文,“今年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讓大家更為憂慮。8月22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在其新浪微博辟謠稱,論文不涉及未來10年的溫度預測問題,更沒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這一結論。
不過,大家的憂慮也可以理解,因為,越來越熱似乎確成趨勢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氣候系統不穩定加劇。
中國氣象局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顯示,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中國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尤其高溫、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
1951—2021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升溫速率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中國的最暖時期;2021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97℃,為1901年以來的最高值。
我們為什么對于高溫憂心忡忡?
高溫已經對人體健康、農業生產、電力供應等多方面帶來不利影響。
熱射病刷屏:熱射病是高溫相關急癥中最嚴重的情況,即重癥中暑,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今年多地的極端高溫讓這個詞頻繁進入公眾視野。
8月25日,記者點擊微博話題#熱射病#,發現該話題閱讀次數達12.4億,討論次數8.4萬,原創人數1.6萬。在微信指數中,“熱射病”的熱度也頗高。
干旱:水利部于8月17日召開長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糧豐收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表示長江流域干旱防御形勢嚴峻:
電網負荷創新高:8月24日,中國能源報發布對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的獨家專訪,國家能源局方面表示,受近期極端高溫影響,全國統調最高負荷8月2日—5日連續4天創新高。截至目前有21個省級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除東北外其余5個區域電網均創新高。
這些還只是高溫產生的最直觀的影響,其對生態以及經濟還在產生著更為廣泛且深遠的影響。
除了憂慮,我們還能做什么?
對于今年極端高溫的成因,相關分析已有不少。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今年6月以來,在北半球副熱帶地區上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大西洋高壓帶和伊朗高壓帶均階段性增強,由此形成大范圍的環球暖高壓帶,使得熱空氣留在近地面散不出去,繼而出現高溫熱浪事件。
聽上去,這似乎是自然現象,作為人類,我們貌似無能為力。但這種極端天氣出現的大背景是全球變暖,而“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背后少不了人類活動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于今年2月28日正式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除自然變率外,報告觀測到的影響越來越多地被歸因到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事件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如野火范圍的增加、熱浪導致的人類超額死亡等。報告呼吁,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迫在眉睫。
2022年4月4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2:減緩氣候變化》正式發布,報告指出,若不立即采取行動,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就毫無可能了。而1.5攝氏度是2015年《巴黎協定》確立的標準,如果全球升溫超過這個限制,將意味著更為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
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呢?全方位轉型刻不容緩。報告指出,政府、民間組織和私營部門的決策者可以優先考慮擴大清潔能源的規模;加大創新力度,實現工業脫碳;鼓勵綠色建筑;重新審視城市設計,轉向零碳和低碳交通;保護生態系統,改善糧食系統。對于普通人來說,則可改變生活方式,步行或騎自行車出行、避免長途飛行、采用更加可持續的膳食習慣、減少食物浪費,以及在建筑中更高效地使用能源。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
策劃:代玲玲
數據/文案 趙小菊
設計:趙小菊
大眾日報數據新聞工作室出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