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客戶端
2022-09-23 09:34:09
原標題:從玉米、小麥到西紅柿,一粒種子的山東旅程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原標題:從玉米、小麥到西紅柿,一粒種子的山東旅程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記者 都亞男 趙長春
劉霞篩選上千材料、花費十年時間,只為培育出一顆能在鹽堿地上高產的玉米種;宋健民培育出的濟麥38、濟麥55等品種,刷新多地小麥高產紀錄,推動齊魯大地邁入 “單產800公斤時代”;侯麗霞從事口感番茄育種工作15年,工作目標就是幫老百姓找回“兒時的西紅柿味兒”……這些默默托起億萬個“飯碗”的人,就是農業育種科學家。
9月23日,在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本報記者帶您一起走近用智慧撐起“齊魯糧倉”一片天的育種新農人,探究他們是如何深耕品質育種這片沃土的。
十年磨一劍!
鹽堿地上種出高產玉米新希望
白茫茫的鹽堿地上能種出甜糯玉米來,而且產量還不低?
今年8月,魯甜糯191正式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山東首個耐鹽堿彩甜糯玉米品種正式誕生于濱州市無棣縣,鮮穗畝產量為1333.4公斤。9月14號,經專家組測產,煙臺招遠市種植的魯甜糯191鮮穗畝產量更是高達1546.6公斤。
這個高產玉米品種的研發者,正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劉霞及其科研團隊。值得一提的是,魯甜糯191誕生的消息一經傳出,省內外多家企業爭相聯系,想要獲得轉讓許可,但劉霞團隊最后還是選擇了濱州無棣本地的一家公司達成實施許可協議,進行就地轉化。
手拿魯甜糯191玉米的劉霞
自2012年至今,為了研究出耐鹽堿、抗倒伏、高產量的玉米品種,劉霞和她的團隊付出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堪稱“十年磨一劍”。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這期間所攻克的難關不計其數,劉霞說,光是挑選材料的次數都已經記不清了。
其實,像魯甜糯191這樣“過五關斬六將”才得來的玉米新品種,劉霞及其團隊成員已經攻克下了10余個。而這10余個經審定的玉米品種,就用掉了劉霞團隊近 20年的時間。
自2005年博士畢業,劉霞一直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這片科研土地上揮灑汗水,魯甜105、魯甜107、魯甜109、魯甜糯191、魯糯005、魯糯181等多個知名玉米品種均出自她的團隊。劉霞說,“現在團隊育種已經進入高峰期,明年新審定品種預計能達到3~5個,以后每年預計2~3個。”
即便已經審定了不少玉米新品種,但劉霞有著更高的追求目標,“其實我們對品種的數量并沒有說過多的追求,我們更重要的是追求一些突破性的品種, 就是說,在生產上可以推廣面積比較大的,或者是抗性比較好,能夠對生產有影響力的一些主導性品種,是我們將來育種的主要目標。”
刷新多地小麥高產紀錄!
助推邁入 “單產800公斤時代”
無論是早餐的包子、油條、三明治,還是正餐中的拉面、餃子、面包,還是零食中的餅干、甜甜圈......簡簡單單的面粉,憑借著自身千變萬化,在全球各民族的飲食習慣中成為不可或缺的“美食擔當”。
而在面粉背后站著的“大功臣”就是小麥,要知道中國小麥的貢獻量全球第一,山東在其中的貢獻量達兩成。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中國小麥產量13695萬噸,是排名全球第一的國家,約占全球產量的17.6%,其中,山東小麥2021年產量約2636.66萬噸,貢獻率達19%。
山東小麥高產離不開種子,而高產種子培育離不開農業科學家。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宋健民正是一位為小麥高產立下功勞的“大功臣”。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宋健民
拿下4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宋健民,主持育成3個小麥新品種、10個小麥新品系,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育成18個小麥新品種,育成品種累計種植5.4億畝,兩次推動山東乃至全國小麥品種升級換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其中,濟麥5198、濟麥38、濟麥55等品種實打畝產超過800公斤,推動了小麥高產品種邁入“單產800公斤時代”。其中,濟麥5198在山東招遠實打畝產881.8公斤,濟麥38在山東桓臺和山西運城實打畝產分別為872.58公斤、834.78公斤,濟麥55在山西永濟和山東聊城實打畝產分別為817.4公斤、805.87公斤,分別刷新了山西優質小麥和聊城小麥高產紀錄。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之一,全球疫情、極端天氣、地區沖突等重重挑戰,正不斷影響著全球小麥的生產與流通,如何應對小麥生產面臨的威脅,成為當下全球熱議的話題之一。
為應對全球糧食緊缺,宋健民在培育小麥品種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著。
“山東旱地面積非常大,差不多三分之一是旱地,還包括一些鹽堿地。為建設“渤海糧倉”出一份力,我們一直在努力選育節水抗旱耐鹽堿的品種,例如,今年在東營濱海鹽堿地上,濟麥60達到了畝產400多公斤。” 宋健民補充道,“此外在育種方面,我們加強品種抗病抗逆性選擇,提高抗病抗逆能力,進一步提高適應性,包括耐晚播、耐寒、耐旱等。今年春天,山東農科院及早部署,小麥相關專家分組奔赴全省的各個地方做科技壯苗,對老百姓進行科學管理方面的培訓指導,后期不同的時期都及時跟進指導。”
致力于找回“兒時的西紅柿味兒”
被市場認可才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兒時的西紅柿味兒去哪了?”這是90后小章最近常常和朋友討論的一個問題,小章現在還能回憶起童年西紅柿的味道,“小時候吃的西紅柿酸酸甜甜,還帶有沙瓤,一口咬下去能爆漿。”
不止是小章,互聯網上有很多網友反應,現在從市場上買到的西紅柿看上去個大飽滿,放在家里一兩個月還是硬邦邦的,但卻沒有多少汁水,也沒有原來的味道了。
實際上,“沒有原來的西紅柿味兒”并非消費者的主觀臆測,“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品種替換。耐儲存、貨架期長是現在市場流通的主流需求,國外的進口西紅柿品種有硬度、抗病、產量高,為了方便長途運輸,那么番茄變得越來越硬了。”山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茄果類蔬菜團隊負責人侯麗霞解釋了這種現象,“上世紀90年代末,我們國家引進了很多來自以色列、荷蘭等國家的進口品種,國內品種慢慢退出了市場。一般情況下,硬度和口感是不可兼得,硬了之后口感和味道就要受影響。”
而從事茄果類蔬菜育種、栽培及病蟲害方面研究已有15年的侯麗霞,她的工作目標就是找回“兒時的西紅柿味兒”。
好吃的番茄到底是怎么培育出來的呢?侯麗霞解釋道,“好吃的番茄就要考慮到糖酸含量指標,可溶性固性物(糖含量)數值越高越好吃,我們現在就在做這方面的育種工作。現在從菜市場買到的番茄可溶性固性物可能只有3.5%~4.0%,但我們在做口感番茄育種的時候,為了培養一個糖含量超過8%或9%的大番茄品種,品種材料篩選最少要過8%,低于7%的全部篩選掉。此外,我們做小番茄育種時,希望它的糖含量超過10%或11%。”
“我們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搜集創新品質番茄的材料。對一些硬果型材料,我們希望通過轉育能把番茄培育成兼顧口感、硬度、產量,又能抗病的一種綜合性品種。”侯麗霞補充道。
山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茄果類蔬菜團隊負責人侯麗霞
砥礪深耕15年的侯麗霞,在番茄品質育種成果上也是收獲累累:主持過多項山東省重大創新項目,選育的櫻桃番茄 “天正紅珠”等通過國家新品種鑒定,番茄品種“天正粉秀”等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選育的口感番茄優抗2045、品番L4031等在壽光、武漢、莘縣、饒陽、長清等多地展覽中獲得專家推薦品種,多年來已經為省內外多個基地園區提供口感優質的番茄新品種。
縱使選育的品種拿獎無數,但對侯麗霞而言,她更希望品種能夠落地,能夠得到菜農和市場的認可。
“2021年,我們有一個品種番茄2045,被一家公司相中買下,能被市場和生產認可是我非常自豪的一點。” 講到這里,侯麗霞向記者說起自己的心聲,“對我們農業科研育種者來說,你的品種被市場認可,那才是真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那我們是最高興的事。”
值班主編:于民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