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2-09-30 16:25:09
原標題:山東生態文明建設“十年成績單”出爐 PM2.5平均濃度改善60.2%、重污染天數降幅達94%
來源:舜網
原標題:山東生態文明建設“十年成績單”出爐 PM2.5平均濃度改善60.2%、重污染天數降幅達94%
來源:舜網
本報9月29日訊 省委宣傳部今天舉行“山東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五場。省生態環境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新聞發言人侯翠榮介紹,這十年,是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年,是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力度最大的十年,是綠色低碳轉型取得卓著成效的十年,是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領域獲得感最強的十年。
這十年,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兩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的164項問題已整改完成105項,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承擔環保責任,廣大群眾關注和參與環保的熱情高漲。
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省統計局調查顯示,2021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控制到39微克每立方米、較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啟動的2013年改善60.2%,優良天數比例為71.1%、較2013年提升31.1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從2013年的60.8天下降至2021年的3.6天,降幅達94%,“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成為常態。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歷史性消除了五類及五類以下水體,優良水體比例躍升至77.8%。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洋垃圾”實現“零進口”,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雙100%”。
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突破。在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中,履約企業數量占全國的1/7,累計成交額占全國的58%。“十三五”期間,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4%。關停治理“散亂污”企業超過11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6.8%。全面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光伏和生物質發電裝機均居全國首位。
生態承載能力有效提升。連續5年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行動,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99個重點問題全部整治銷號,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4107個違法違規問題全部完成整改,黃河三角洲年產原油近30萬噸的300處油井全部退出。全省已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7個、“兩山”基地7個,命名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6個、“兩山”基地21個。保護修復力度的不斷加大,促進了生態環境持續擴容,大大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像黃河口東方白鸛、黑嘴鷗等珍稀鳥類群集,近海海域大葉藻、斑海豹等瀕危生物明顯增多,久違的江豚也再現身影。
環境治理體系逐步完善。省市縣全部成立生態環境委員會,河(湖)長制、灣長制、林長制等落地見效。系統制修訂生態環境領域法規政策標準,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壓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我省還綜合運用環境經濟政策,率先建立環境空氣質量補償機制,2013年以來,省級財政投入57億元資金,支持全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和空氣質量補償。13個城市納入國家清潔取暖試點獎補范圍,2300余個重點項目獲得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支持,今年獲得的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總量居全國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我省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采取一系列有力政策和措施,吸引越來越多的珍稀動植物在山東“落戶安家”、繁衍生息。今年3月,小清河濟南段還發現了大量中華鳑鲏種群,這是有歷史統計數據以來時隔60多年再次發現中華鳑鲏這一種群。我省下一步將在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的基礎上,編制發布全省及黃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大力實施生物多樣性金融項目,構建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金融網絡,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多元化合作等。
為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我省自去年啟動了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截至去年底,規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4.5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6.7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已達52.8%。能源結構調整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關停淘汰低效煤電機組199臺、352.45萬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6579.8萬千瓦,同比增長27.7%。運輸結構調整方面,今年1-6月,全省鐵路水路貨運周轉量完成3341億噸公里,同比增長35.4%。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調整方面,化肥使用量達371萬噸,同比下降2.6%;農藥使用量達10.8萬噸,同比下降5.51%;商品有機肥使用量達442萬噸,同比增加6萬噸。
原標題:山東生態文明建設“十年成績單”出爐 PM2.5平均濃度改善60.2%、重污染天數降幅達94%
作者:范俐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