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2022-11-14 10:31:11
原標題:產業聯盟+創新平臺 煙臺黃渤海新區"藍碳"經濟再發力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產業聯盟+創新平臺 煙臺黃渤海新區"藍碳"經濟再發力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大小新聞客戶端從“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公眾號獲悉,近日,由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山東省海洋局主辦,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承辦的“山東省海洋碳匯科技創新論壇”在煙臺黃渤海新區成功舉辦。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資源部海洋減災中心等指導單位,以及省、市行業主管部門、政府代表、相關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學者、涉海重點企業等200余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參加論壇。
本次論壇,經山東省自然資源廳批復,省海洋碳匯咨詢委員會、省海洋碳匯專家委員會、省海洋碳匯產業聯盟在黃渤海新區組建成立,“山東省海洋衛星數據服務平臺”上線運行。黃渤海新區管委、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資源部減災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以及駐煙高校、科研院所、主管部門等與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現場簽署8項合作協議,揭牌2個創新平臺。
這是繼成立全國首個區域性藍碳評估中心——黃渤海藍碳監測和評估研究中心后,黃渤海新區在“藍碳”經濟創新發展領域又一次發力。“山東省搭建了海洋碳匯院士工作站、海洋負排放研究中心以及全國首個區域性藍碳評估中心——黃渤海藍碳監測和評估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還要進一步加強海洋碳匯基礎研究,增進產學研結合。”“本次論壇是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的一次具體行動,是海洋碳匯領域科技交流與創新的一次重要活動。”“利用好產業聯盟這個‘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平臺,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體現海洋擔當、作出海洋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焦念志等學界“大咖”紛紛表示。
論壇現場,圍繞海洋碳匯過程研發與負排放技術探索,以及藍碳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前景、我國北方海藻(草)場的生態修復技術、海洋漁業碳匯相關標準、濱海鹽沼濕地植被碳儲量監測方法與應用等領域,山東大學教授劉紀化,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副院長、研究員胡學東等作了專題學術報告和主旨報告。
海洋是黃渤海新區最大的特色。依托自貿試驗區賦予的先行先試優勢和黃渤海藍碳監測和評估研究中心創新平臺和技術支持,黃渤海新區深入開展區域合作,借助多方藍碳理論研究成果、監測評估辦法、實踐應用場景等資源優勢,在平臺建設、標準制定、金融創新等多個維度形成合力,為推進藍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成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大閉環”,探索“跨區共融、實惠共享”的藍碳發展新路徑。
截至目前,黃渤海新區海洋領域先后推出7項全國首創性改革。其中,全國首創海洋生物資源“生態鏈式”養護模式,《多方聯動構筑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案例作為全省唯一入選全國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成功舉辦第三、第四次中韓聯合增殖放流,黃渤海新區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永久舉辦地;《創新“藍色海灣”增匯行動構建海洋經濟發展新模式》入圍生態環境部“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案例”。
關于“藍碳”你知道多少?
“藍碳”是海洋碳匯的簡稱,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包括海洋、海岸帶、河口、濕地內生物固碳和儲碳增加的碳匯。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據估算約為40萬億噸,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每年能夠吸收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約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藍碳因其巨大潛力備受關注。
發展藍碳經濟,強化藍碳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建海岸帶自然景觀,培育海洋生態工程、生態旅游、生態監測、衛星遙感、碳技術服務和碳交易等藍色經濟新業態,有助于構建一個以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海洋經濟新模式和產業鏈,加速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生態優勢釋放資產潛力、塑成經濟優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