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2-11-15 16:36:11
原標題:沿黃流域首次大規模水鳥及棲息地同步調查,山東率先完成
來源:舜網
原標題:沿黃流域首次大規模水鳥及棲息地同步調查,山東率先完成
來源:舜網
水鳥數量178439只,共75種,包括卷羽鵜鶘、白琵鷺、丹頂鶴、灰鶴、鴛鴦、青頭潛鴨、黑鸛、疣鼻天鵝等國家珍稀瀕危物種。10月中上旬,山東率先完成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調查,成果豐碩,這是沿黃流域第一次大規模的同步調查。
來自專業調查人員的數據與普通人近些年對自然生態變化的體感相關聯,人與自然生態的距離正在拉近,界限正變得模糊。人們正在停止對自然的一味索取,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交互關系;開始習慣城市里出現的濕地公園、山體公園等,習慣了與鳥類、昆蟲以及其他出現在身邊的動物共處。
178439只水鳥,成果豐碩
2022-2023年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調查正在進行,這是沿黃流域第一次大規模的同步調查。據介紹,此次調查涉及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其中山東已于今年10月中上旬率先完成。
這次調查中,山東共劃分11個調查區,分別是山東黃河灘區、山東黃河故道(曹縣)、山東黃河故道(單縣)、東平湖、昭陽湖、獨山湖、微山湖、南陽湖、山東青州彌河國家濕地公園、山東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山東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外圍。
北京師范大學、聊城大學、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濟南大學、山東江河濕地生態研究院、山東博物館、山東師范大學、東營市觀鳥會、東營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濟寧市觀鳥會、東平縣護鳥觀鳥協會、泰安市泰山愛鳥協會、青州市彌河國家濕地公園、青州市觀鳥會等組織單位參與相關調查工作。
據山東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調查的負責人、聊城大學副教授原寶東介紹,這次調查成果豐碩,水鳥數量178439只,共75種,包括卷羽鵜鶘、白琵鷺、丹頂鶴、灰鶴、鴛鴦、青頭潛鴨、黑鸛、疣鼻天鵝等國家珍稀瀕危物種。這些濕地水鳥主要由鸻鷸類、雁鴨類、鷗類和鸛形目構成,各物種數量累加后最大的物種是白骨頂,共計56629只,普通鸕鶿,共計31813只,數量最少的兩個種是小青腳鷸和黑翅長腳鷸,各只有1只。
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數據來自黃河三角洲。山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單凱參加了此次調查。他說,白鶴今年來得又早又多,場面壯觀,數量可觀,而且一直在持續增長。這里是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也是東方白鸛全球重要繁殖地。作為重要的鳥類遷徙地,黃河三角洲每年南來北往的鳥類超過600萬只,種類達到371種,而隨著冬季的到來,這里的鳥類種類和數量正在增加。
相較于黃河三角洲,來自彌河濕地的數據要小得多。青州市彌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科普宣教科科長劉石磊參加了彌河濕地區域的調查。據其介紹,這里的鳥類主要是鷺類、雁鴨類等,調查范圍20公里左右。劉石磊說,彌河其實并不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它直接流向渤海,但是地理上距離黃河比較近,因此也作為一個濕地單元被納入這次調查范圍,作為一個數據補充。
鳥類是一種生態環境指標
10月初,山東迎來寒潮,多地出現大范圍強降雨天氣,氣溫持續下降,這也為調查帶來一些困擾。劉石磊說,由于連續降雨,彌河水位上漲,監測到的水鳥數量要比平時少一些,但是他解釋,水鳥總量是一定的,一般不在這里,就在那里,因此影響不大。
這輪寒潮也影響了包括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在內的南四湖區域的調查。因為風大浪大,船只不能駛入中央湖區,調查人員只能退回周邊濕地進行調查,但是那天天氣晴朗,能見度特別高。
南四湖分為上級湖和下級湖,濟南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濟南大學鳥類保護協會會長李殿香與山東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張月俠分別參加了這兩部分區域的調查。李殿香介紹,天氣突變,風一大,一些高光鳥種受到影響,就在湖里躲起來了,因此數量就相對少一些。盡管如此,他們依然看到了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是全球極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19年,李殿香與團隊首次在南陽湖與獨山湖一帶發現青頭潛鴨,之前,這一鳥種已經有60余年未在此地出現。從1只,到6只,再到三四百只,近些年來,這一區域的青頭潛鴨數量突飛猛進。
鳥的數量和種類是重要的生態環境指標。特別是一些水鳥,對生境也就是其生存的生態環境要求極高,感知敏銳。張月俠解釋,生態環境好了,鳥類才會多,“因為鳥類能飛,它不像一棵樹或者是其他動物遷徙得比較慢,它有翅膀,這個地方適宜,它就會停留,不適宜,它很快就會飛走。”
不只是在這次劃定的水鳥調查區域,在濟南市區,水鳥也指示著生態向好。據張月俠介紹,大明湖的夏季會有白鷺、蒼鷺等,冬季則有西伯利亞銀鷗、小??、白骨頂等。一些讀者或許會對這些名字感到陌生,但實際上他們對這些鳥十分熟悉,比如小??,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水葫蘆,因為體型比較小,在水上漂著的時候圓圓的像小葫蘆一樣。
此外,鵲山水庫沉砂池已經迎來越冬的天鵝,華山湖里的白骨頂也已經成群結隊。據李殿香介紹,青頭潛鴨曾出現在華山湖,他們期待能夠在濟南再次看到它。
人與自然的“共存區”
從事水鳥調查與保護工作多年,李殿香深切感受到鳥類數據背后生態環境和人們保護意識的變化。
李殿香說,他們最早去南四湖一帶調查的時候,拿著打印好的圖紙,問湖區的漁民是否認識上面的鴨子,“當地的漁民說,哎呀,這個太多了,我們沒少吃。”在湖區漁民的生活里,捕鳥就跟打魚一樣,都是從自然中獲取食物。李殿香他們還走進學校,但是很多學生并不認識那些就在身邊的水鳥。后來,李殿香團隊每年都去做自然教育,也做了很多科普宣傳。
后來,沒有人再說吃水鳥的事情了。有一次,一位漁民在市場上見到有人賣小??,主動出錢買下來,交給李殿香他們去放生。春天的時候,一些漁民的魚塘里會有很多水鳥生蛋,但是幾乎沒有漁民再拿著筐子去撿蛋了,就讓它們在那里孵化。
在采訪中,這些調查人員都提到了大眾對保護自然的熱情。人們與生態環境的距離正在拉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自然被視為生活之外的一個客觀存在,但是現在,這個界限正在變得模糊。人們以敬畏之心欣賞和尊重自然,開始習慣城市里出現的濕地公園、山體公園等,習慣了與鳥類、昆蟲以及其他出現在身邊的動物共處。張月俠認為,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等實際上提供了一個人與自然的“共存區”。
除了能夠看得到的自然景觀,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那些看不見的自然力量,感受到它對每一個個體生活的影響,比如濕地。張月俠介紹,濕地是地球之腎,功能非常強大,能夠調節空氣濕度、凈化水源,又因為生物豐富被稱為“基因庫”。它與我們呼吸的空氣息息相關,也是歷史文化的時間注腳。劉石磊介紹,彌河的水生植物主要是蘆葦、菖蒲,還有荇菜,其中荇菜在《詩經·關雎》里有記載,“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與之同時,一系列自然生態復建和保護措施正在顯現效果。我們正在停止對自然的一味索取,甚至讓步于自然發展,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交互關系。但是,其中還有諸多細節依然需要完善。劉石磊發現,有些時候我們對生態環境整理得“過度”齊整了,特別是在一些公園里,一些濕地坡岸被整理得干干凈凈,或者栽植單一植物,甚至像種莊稼一樣殺蟲除草,這實際上并不“生態”,也不夠“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不是農業生產,不能站在是否對人類有益的立場上對昆蟲分類,也不能以人類的審美去定義自然的美。另外,一些水利工程在修建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自然生態的需求,比如一些抗旱水池,春天的時候也會有一些鳥去飲水,那是垂直的池壁,并不適合它們落腳,但改成斜坡就可以。
這些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部分,真正地認識自然,前提是轉換到自然的立場看自然。
原標題:沿黃流域首次大規模水鳥及棲息地同步調查,山東率先完成
作者:新黃河記者:江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