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晚報
2022-12-28 08:29:12
原標題:青島“市里”內涵和外延的變遷
來源:青島晚報
原標題:青島“市里”內涵和外延的變遷
來源:青島晚報
即墨區第二中學 于占瑞
不知道“市里”這個詞,是否青島人所獨有。在青島本地人的發音中,“市里”這個詞的“里”是讀重音的,大體就是“市區”或“市中心”的意思,但似乎又不全是。
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剛剛建立的原青島大學讀的大學。每到周末或節假日,經常結伴坐31路再到中山公園換6路公交車,顛簸一個多小時去“市里”游玩或購物。
那個時候青島人心目中的“市里”,似乎約定俗成地僅僅局限在中山路附近的一小片地方中,因為無論是大商場、大電影院還是旅游景點,基本上都集中在這個區域附近。除了這一小片區域,青島市區的其他地方都被視為“市郊”。
如果非要再往外擴展一下,那時候的“市里”范圍,往東,至多能到中山公園和八大關一帶。因為再往東,過了太平角到湛山村一帶,特別是到了新修建的山東路以東區域,就能看到大片的菜地了。當時的湛山,還是一個破舊的城中村。而且中山公園大門到延安三路之間的香港西路,當時的名字叫“湛山大路”,延安三路以東的香港中路、香港東路,那時候則被稱為“湛流干路”(即:湛山到流清河的主干路)。從青島大學西大門往南再往東,“湛流干路”那時候還是很窄的鄉間土路。從“湛山大路”和“湛流干路”的路名可以看出,當時這些路段還不算是純粹的“市政路”。
而“市里”范圍的最北端,那個時候最遠也就是到位于“小村莊”村的青島長途汽車站附近。因為再往北,現在整個的重慶南路、重慶中路、重慶北路,那時候還被稱為“小白干路”(即:小村莊到白沙河的主干路)——同樣不是“市政路”。而且我記得,當時“小白干路”的最南端,有一塊藍底白字的大牌子——城建界。
大學第一年的國慶節,我們全班到剛開張的“石老人旅游度假區”團建活動,聽到那些擺小攤的“山東頭村”的村民直呼:“今天的青島人來的真多!”——那個時候,他們還屬于“嶗山縣”,在心理上,他們自認為自己連青島“市郊人”都算不上,自然要稱呼青島市區過去游玩的人為“青島人”了。當時,能張口說我要去“市里”的人,還是很自豪的,那至少還說明他居住在屬于青島市區的近郊。再遠的地方進入青島市區,那就只能謙虛地說是“去青島”,而不能說“去市里”。
1994年9月,隨著青島市政府東遷以及區劃大調整,青島人的視野一下子跳出了“紅瓦綠樹”的局限,“市里”的范圍迅速擴大,浮山所、辛家莊以及青島大學的周邊等等,都逐漸成為了人們所向往的新“市里”。
此后,隨著香港東路、重慶北路、環灣大道、204國道、308國道(現黑龍江路)、青銀高速、濱海大道以及跨膠州灣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橋等進出市區道路的依次開通或改造,交通更方便了,青島人的居住視野,自然不愿意再局限在原先的擁擠、狹小的空間中,青島的市區范圍,也隨著這些新建或改建的道路,逐漸輻射擴展出去。李滄區以及嶗山區、城陽區的大部分區域,都逐漸進入了青島主城區的建成范圍。我們單位有幾位老師,每天下午放學后,要開車回青島“市里”的家,實際上他們的家,有的是在金水路北面的藍山灣小區,有的是在嶗山區中韓附近的一個小區。
2006年底,仰口隧道啟用,濱海大道北段全線通車,青島公交公司隨之還開通了一條穿過仰口隧道,沿濱海大道和香港路直達臺東(威海路)的110路公交車,之后又開通了青島汽車東站到藍谷嶺海博覽中心的617路公交車,即墨鰲山衛街道的老百姓去青島市區,可以不用再繞行即墨城,一下子拉近了與青島主城區的心理距離。
2017年10月,即墨撤市設區。2018年4月,青島的第三條地鐵線路——直達即墨鰲山灣的11號線開通,2020年底,直達即墨界的地鐵1號線開通。即墨區的老百姓,在1個小時之內可以到達青島主城區的任何一個地方。即墨區無論是在行政上,還是在心理上,也逐步融入了青島主城區。
近幾年我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說“市里”這個詞的青島人越來越少了。比如我們即墨區的老百姓去青島市區,現在一般會直接說去青島的某一條路、某一個單位或某一個小區等等,至多會提到某一個傳統地名或區域——比如四方、李村、滄口等。究其原因,可能是現在“市里”的范圍太大了,“市里”這個詞,無法像二三十年前那樣,精準定位到某個區域了。
我們這一代人,是唱著“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美好的祖國,該有多么美”而成長的。可是,當時再怎么想,也想象不出我們的祖國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大青島”的格局日趨形成并完善,“大青島”的內涵日益豐富,這正是我們的黨百年奮斗的一個縮影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