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晚報
2023-02-16 09:59:02
原標題:負笈煙臺記
來源:煙臺晚報
原標題:負笈煙臺記
來源:煙臺晚報
彭永俊 文/圖
前幾天,學生張啟梓發來視頻,是煙臺海岸的冬景,這勾起了我62年前的記憶,那是我人生中一段深刻的記憶。
來煙臺讀書
我是1961年初中畢業考入當時的煙臺機械工業學校的,煙臺機械工業學校原來招生簡章上的名字是煙臺工業專科學校。我因家庭生活困難,沒有報考高中,認為考工業專科五年也能大學專科畢業,自己對考試也有信心,首先報考這個學校。接到錄取通知書時,學校已調整為學制四年的中專學校。當年榮成縣考上三名學生,有榮成一中七·一班班長姜玉篤,還有榮成三中的田起榮(烈士子女)。
那年8月26日,父親將我送到崖頭汽車站,與姜玉篤一起坐了六個鐘頭的汽車到達煙臺。學校有接站的,下午到了學校。
學校臨近海岸,在煙臺山東面坤山路1號。當時,學校條件不是很好,教室在一棟三層舊樓上,宿舍安排在四里地遠的煙臺一中。近11月,宿舍又搬到廣仁路的臨街大平房。
這個平房有點來歷,有一次我在毓璜頂公園觀看展出的黨史資料時,認定黨在煙臺第一次組織活動就在廣仁路的這所平房內舉行。我1985年回到煙臺,特意去看看母校舊址,學校已變成煙臺八中。2018年再去看時,原校址已變成幾棟摩天大樓。
我上學時是困難年代,對煙臺的初步印象是蕭疏、清冷。從三樓教室向外一看,一片尖頂教堂紅得刺眼。向西能看到煙臺山,向東北方向能看到海中的島嶼,其中一島很窄長,兩端各有一小島,人稱扁擔島,后聽說葉劍英元帥來煙臺時還作了首詩,有一句就是“神仙扁擔挑雙嶼”。
當時,煙臺比較熱鬧的是大馬路,向南依次為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五馬路。大馬路西面是北大街,最繁華的是煙臺山南面的朝陽街,煙臺招待所、新中國電影院、錦章照相館、蓬萊春酒店都在此街上。大馬路上有新勝商店(公私合營),北大街上有瑞蚨祥、鴻記、百貨大樓,南大道上有新世界商場。汽車站在西邊,出名的飯店除蓬萊春還有松竹林、東興順,電影院有新中國、大光明還有東山電影院,我愛去的公園就是毓璜頂公園。
當時煙臺機械工業學校有三個專業:機械專業、農機專業和機電專業。我和姜玉篤都在農機103班,我一進教室,就看見黑板上寫著“團支書隋吉成、班長孫海通、學習委員彭永俊、軍體委員毛國亮、文娛委員郭翠香”。
當時學校書記是宮玉亭(后任煙臺市教育局局長),校長李超是榮成崖西鎮人、后任煙臺二中校長,教務主任是王英。我們的班主任是王翠華,也是化學老師,語文老師王翠花、數學老師孫文遠、制圖老師陳能凱、物理老師張鷹、政治老師王日訓、體育老師郝文濤、俄語老師我記不清名字了。
農機103班共34人,我還記得他們的名字:有威海的隋吉成,榮成的我與姜玉篤、田起榮、姚桂秋(是從別的縣市考入的),文登有郭世慶、譚明利、李樹純、畢庶蓮,牟平有宋寶山、呂景波,煙臺有胡金亭、劉瑞高、王述成、宋家梁、劉淑芳、毛國亮,福山的李銀海,蓬萊的郭善圣、鮑喜明,黃縣的于敬賢、孫瑞通,掖縣的宋景照、朱延正、孫海通,萊陽的房玉成、時同遠、郭翠香,萊西的劉溫鳳,海陽的王本金,棲霞的唐明山、于德厚、崔登修,蓬萊的方玉玲,后來又有兩個留級生蔣翠云、戴蓮芳轉入本班。
貧窮與歡樂
對我來講,上中專最大的好處是省錢。學校每月供給學生伙食費9元,雖然困難些,但還能過得去。經常三兩個同學到街上買兩個生蘿卜,一人一截吃了充饑。半年洗了一次澡,是郭世慶同學給了我一張澡票。理發如果到朝陽街上檔次的理發店或是到十姐妹理發店,一次是3毛錢,我找到戲曲學校傳達室海陽籍的老師傅理發,每次1毛5分錢。冬天穿單鞋是很冷的,西部掖縣、黃縣的學生穿一種草編的鞋,厚木底叫呱嗒(因為木底走起來呱嗒呱嗒地響),我很羨慕,也想買,但是上街買不著。
學校考慮農村學生多,10月份曾放了近一個月的秋假。我回家后,有兩次跟著父親晚上提著燈籠到小海去照蟹子,第二天父親拿到市集上去賣。父親夏天還搓蒿繩(薰蚊子用)到集上賣,這樣攢幾個錢供我上學用。
我初中的老同學楊東駿當兵,每月有6元的津貼,有時他郵2元給我。還有一次,褲子碎了個小洞,不好看,我就找到北大街183號院西廂住的本村升嫂,升嫂找了小塊布給我補上。當時很多同學都是很困難的,記得有一次雨后,天氣很涼,初中同學張淑仁到我校找我玩。天很冷,他卻將褲腿挽得很高,下面露著小腿,我說“你這樣多冷”,他說“沒有法,褲子破了,放下褲腿很難看”。
學校是很關心學生生活的,當年春天就安排教職員工到福山大山中開了些荒地栽上地瓜,秋后我們去將地瓜運回學校。那地方離校四五十里,我們四人一輛拖車,走了一上午去到山里,中午在山外吃午飯,是煮好的地瓜,記得我們九個人一頓吃了45斤地瓜!
學校冬天安排幾位老校工起早燒水,洗臉水是熱的,我們心里很溫暖。
星期天,我有時在教室學習或看看小說,有時也出去逛逛。印象最深的是逛毓璜頂公園,那里有座“小蓬萊”牌坊,楹聯是“天下文章莫大于是,一時名士皆從其游”。還有一次,我自己來回走了二十幾里去參觀“蔡鶴洲、蔡鶴汀中國畫展”。
學校的文化生活還算豐富,每周六晚上都有電影。《鐵道衛士》是第一天到校晚上看的,印象比較深的還有《錦上添花》《紅旗譜》《青春之歌》《突破烏江》《冰上姐妹》《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三打白骨精》,到電影院看電影只有一次,花1毛5分錢買票看了《51號兵站》。
1962年新年,各班都開聯歡晚會。我們班的主打節目是我和棲霞的唐明山說的相聲。我們在自己班演完后,還輪流到別的班演,沾腳本好的光,總能引來哄堂大笑。
在煙臺讀書這半年,我與姚玉德老師有一段情誼。她是李超校長的夫人,老家是榮成縣蔭子夼人,負責學校圖書館的工作。我是班級學習委員,要為全班同學辦理借書證。當時是8月底,我只穿著汗衫去圖書館,汗衫上印著“榮成一中”四個大字,姚老師一見,就感到親近。我一接觸她,也感到她身上有明顯的老家人那種樸素、真誠、善良的特點,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以后再見面就更親切了。有一次,她要搬家,還特意讓我叫幾位同學去幫助搬些零星雜物。1985年我去煙臺開學歷證明,就到煙臺二中去找她,那時她65歲,還在上班。她告訴我,當時學校解散,將學生送到車站,有的學生在地上打著滾兒地哭。我對她說:“老師,經過這些年的奔生活的體會,學校解散,真真值得一些學生打滾兒哭。”
學校解散了
接到上面的指示,我們的學校解散了,我與姜玉篤于1962年4月3日回到老家。后來,學校安排一位老師到我家,告訴我可以轉到當地高中讀書,一中的唐福綱老師也勸我轉學續讀。我沒有轉學,在家務農。現在想起來,那是一生的痛,跳出農門的夢想破滅了。我非常愛讀書,在中專第一學期也是最后一個學期,我的期終成績冊上全是5分,是我班唯一的一名全優。
為什么不轉學?是因為當時災荒時期,我父親腿水腫,母親也不能出去干活,兩個妹妹還小,如果我上兩年高中,再上四年大學,家里肯定支撐不下去。我家幾輩單傳,父母都不識字,容易受人欺負。我回來后,家里有了頂梁柱,在村里(當時叫大隊)干著出納會計、村文教主任,在小隊干個記工員,還是個副隊長(其實我干農活根本不如別人),這樣家里就過得去。干了整兩年,由我小學老師鄒積啟主任薦舉,公社領導同意我調出來當小學教師,后來我又教初中、高中、中專,再以后又調到市委黨校教大專、大本函授班的課,退休后,我又教老年大學20年。多虧鄒積啟先生,使我走上了教書育人的職業生涯,發揮了自己的所長,實現了人生價值。
前些年趕東城的市集,我見到幾次姜玉篤。他住在夼子河村,下學后也未轉學,在村里干大隊會計,當了幾年村書記。現在每逢趕集,他都將自家小園的蔬菜瓜果擺到市集上賣。我知道他的各方面能力都比我強,因為學校解散,改變了他的命運。
我只要到煙臺,總擠出時間到煙臺山東面的海岸邊我母校的舊址看兩眼,那個地方是我人生沉浮之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