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4-04 15:02:04
原標題:黃河行丨河清海晏——黃河沿線看生態保護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黃河行丨河清海晏——黃河沿線看生態保護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在黃河文化體驗廊道行走,記者深切感受到沿線各地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的努力,黃河生態正在發生著千年未有之變。
生態脆弱,是黃河流域的千年難題。“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古人的無奈嘆息中,飽含多少期盼。新中國成立以來,沿黃各地積極加強水利建設,保護生態環境。進入新時代,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出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開始書寫嶄新的篇章。
展現“山東力量”
不久前,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山東省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針對部分重大事項,明確具體攻堅完成時限,為打響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制定“時間表”。
按計劃,到2023年底前,山東計劃完成3項主要攻堅任務:完成全部入海排污口整治,基本完成黃河干流、大汶河流域、南四湖流域內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完成沿黃9市已排查出的1109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東營市通過實施一系列濕地修復工程,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創新探索“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有力促進了黃河三角洲“河—陸—灘—海”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2022年,東營市投資6500萬元,新建、改建引黃閘(船)6座,將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引提水能力從不足40立方米/秒提升至131立方米/秒,實現了從依靠黃河大流量補水到全天候補水的轉變。此外,2022年修筑、恢復生態堤壩41.6千米,夯實蓄水基礎,濕地水位得到有效調控和動態管理。
多番努力之下,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水實現“引得出、送得到、蓄得住”,生態補水量連創新高,近三年生態補水突破4.8億立方米,原先的光板地、鹽堿灘,變成了水草豐茂、生物多樣性富集的大濕地。
山東黃河水文信息綜合平臺,記錄了過去50年來濼口站黃河每年平均含沙量的變化情況。從1950年至1999年,每年平均含沙量大多在15-40公斤/立方米之間;從2000年開始,每年平均含沙量普遍降至10公斤/立方米以下;近年來,平均含沙量達到歷史最低值,只有1公斤/立方米左右。這與黃河中上游的治黃舉措息息相關,但其中的山東貢獻,也功不可沒。
下足“河外功夫”
《山東省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被列為六大行動之一。
被稱為“中國蔬菜第一縣”的莘縣,推行農藥處方制度,成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創新一招。
在莘縣農業安全科技展示廳,講解員操縱農藥處方系統,在錄入系統的全縣800多家門店中隨機選擇了一家農資店,該農資店近三個月采購的商品名稱、數量、批號和生產廠家等信息以及銷售記錄都一覽無遺。
莘縣綜合農業執法大隊中隊長康書磊介紹,農藥處方系統的使用,首先可以保證轄區內農資門店銷售的農藥化肥符合質量安全標準,農民用到地里的都是合格的農藥。其次,根據處方科學規范用藥,可以規避農藥開具過量、使用過量的情況。同時,首創于2018年的農藥處方系統日漸完善,如今可以通過系統對農資店的銷售環境和倉儲環節進行視頻監控,隨時調取現場畫面,實現360度無死角實時監控。
“莘縣產出來、賣出去的每批菜,都能夠追溯到源頭,保證莘縣的蔬菜都能達到合格的要求,也為黃河保護盡到我們的努力。”康書磊說。
在黃河文化體驗廊道沿線,記者深刻感受到,循環、綠色、節能、低碳,已經成為沿線企業的共識。
懸在半空中的草莓是無土栽培,甜美可口的櫻桃四季都能吃上,鱸魚養殖自動下料不需要人工干預……走進聊城市茌平區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循環與小循環”的設計處處透露著數字化、自動化、智慧化的力量。
草莓、櫻桃、鱸魚是這個園區的“三寶”。雖然這是一個現代化農業產業園,但是管理模式、技術手段和許多原材料都是信發集團“工業反哺農業”的成果。產業園的不遠處便是信發集團,這是一家集發電、供熱及鋁深加工等產業于一體的大型工業企業。
“信發集團最大的特點便是‘吃干榨凈’,從原料的輸入到產品的輸出,再到廢品的利用,我們都將這一原則體現得淋漓盡致。”信發集團副總經理郭慶東告訴記者。在信發集團,無論是工業和農業之間,還是在農業產業園內部,“循環”的例子俯拾皆是:電廠的循環水用于鱸魚的養殖;電廠的余熱用于草莓和櫻桃的種植;鱸魚的內臟加工之后做成櫻桃和草莓的肥料;櫻桃大棚以工業園區生產的粉煤灰砌塊為主要材料,與普通大棚相比,保溫效能提升60%,抗災強度提升10倍,壽命延長幾十年;化工園區和農業園區之間連接了管道,可以輸冷、輸熱,櫻桃實現反季節生長。
清潔生產、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是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信發集團推出的信源智能火車卸煤系統,上馬了全自動輸儲煤系統,建設了9條鐵路專用線。它的最大特點是儲煤全封閉、輸煤高效率、卸煤全自動,不僅避免了揚塵污染,還減少了煤炭損失,實現了“進煤不見煤、輸料不見料”的清潔環保效果。“通過該系統,集團每年可減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排放近2000噸。”郭慶東說。
溯黃河而上到東明縣,山東東明石化集團同樣在綠色低碳發展中蹚出了新路。東明石化勁海化工聯合車間副主任司茂強向記者介紹,目前東明石化正在全力推進的UPC示范項目(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研發的專用催化劑屬世界首創,技術水平國際領先。“這項技術代表著石化產業‘少油多化’、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方向。該技術的推廣將對深入推進‘四進四減’,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治河利民為本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河流治理,道理亦然。山東沿黃9市把黃河治理當作事關群眾平安幸福的大事,努力把母親河變成一條人水和諧的生態河、歲歲安瀾的平安河和造福兩岸人民的幸福河。
要說保護治理黃河帶來的幸福,沒有人比曾長期被黃河水患困擾的灘區百姓體會最深。
實施黃河灘區遷建工程以來,被水患困擾已久的灘區百姓實現了安居夢,“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的日子成為過去,黃河灘正在變成幸福灘。但告別水患不是終點,“搬得出、穩得住”,更要“能發展、可致富”,如何做好黃河灘區遷建的后半篇文章,鄄城縣舊城鎮六合新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視角。
六合新村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的黃河灘區遷建展覽館,展示著黃河灘區百姓曾經的生活:房子建在高高的房臺上,晴天塵土飛揚,雨天土路泥濘,一場洪災過后,百里黃河灘區化作一片汪洋。走出展覽館,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白墻黛瓦的二層小樓整齊排列,棋盤似的街道寬敞整潔,小學、幼兒園、超市、酒店、衛生室、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
2020年9月,三合村、毛洼、王莊、西周樓、武西莊5個自然村的2104戶灘區人家搬遷,住進了新建成的六合新村,從此告別了心驚膽戰地躲避黃河水患的歷史。
安居才能樂業。在鄄城永銘地毯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十幾名女工坐在垂滿經線的織機前,手指穿梭其間,時不時地抬頭看一眼圖紙上的圖案和編號,動作嫻熟地編織。一張張價值上萬、即將遠銷歐美的手工羊毛地毯,在她們的手中成型。一名女工告訴記者,自從村里建了地毯生產車間,她就一直在這工作,“離家又近,每個月還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生活比以前強上不知道多少。”
六合新村搬遷完成后,當地為推動搬遷新村融合發展,利用創業車間和配套公建,引進地毯、家紡等產業,鄄城永銘地毯有限公司正是六合新村創業車間之一,公司總經理楊效強介紹,車間為群眾提供了30多個就業崗位。
有了六合新村搭建的舞臺,羊毛編織技藝這項擁有百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再現生機。在六合新村的創業車間,楊效強還設立了羊毛手工編織工藝培訓班,為公司選拔、輸送人才的同時,也為更好地傳承這門工藝創造了便利條件。而在過去,安寧尚不能保,遑論手工藝傳統文化的傳承。
許許多多過去難以想象、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正一步步變成現實。2022年,六合新村黨委通過黨建引領推進土地流轉,累計發展黃桃種植1500余畝、中藥材種植300余畝;引進的產業在實現集體增收的同時,帶動周邊200余名群眾實現就近就業增收。
(大眾日報記者 朱子鈺 李夢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