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4-05 23:58:04
原標題:走文化廊道 看高質量發展丨“大運河之心” 歷史上保證了400余年的漕運暢通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走文化廊道 看高質量發展丨“大運河之心” 歷史上保證了400余年的漕運暢通
來源: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汪雪然 李義方 泰安報道
戴村壩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大杰作,位于東平縣南城子村附近的大汶河上,始建于明朝永樂九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大壩設計巧妙、造型美觀,雖歷經數百年,任洪水千磨萬擊,巋然不動,有“大運河之心”、"天下第一壩"之譽。4月5日,跟隨“走文化廊道、進經濟園區、看山東高質量發展”行進式主題采訪活動第三路“走運河文化體驗廊道”采訪活動,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泰安市東平縣,一睹戴村壩的歷史風采。
記者了解到,戴村壩起到“引汶濟運”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戴村壩,就沒有中國歷史上400余年的漕運暢通。戴村壩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水利風景區、山東省唯一一家國家水情教育基地。
戴村壩的主要功能是引汶濟運,確保大運河的南北貫通。“戴村壩可以攔截上游大汶河的水,也可以為京杭大運河補充水源,所以說戴村壩被稱為大運河的心臟。”戴村壩博物館講解員馬海燕在堤壩旁為記者介紹道。
而戴村壩一旁的戴村壩博物館,豐富了群眾對戴村壩歷史的了解。博物館由序廳、運河之心、戴壩修筑、科學治水、治水名人、運興東平,以及3D影院組成,通過文物、模型、圖片等多種形式,輔以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戴村壩悠久的歷史和卓絕的設計思想。
館內的鎮水獸石刻保存完好,樣子憨態可掬,“設計成這種肚子大大的造型,是因為古人希望它能在豐水期的時候將大量的水吞到腹中,枯水期的時候再把水還到大汶河里。也是滿足了當時國人祈求風調雨順的一個愿望。”馬海燕講解道。
戴村壩博物館是中國少見的水工文化博物館。館藏文物三千余件,僅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建筑工具——“夯”的數量就是全國之最。當前,以戴村壩為中心,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的匯河入大汶河口生態修復項目正在建設中,打造集生態科普、休閑娛樂、文化研學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實現文化遺產與自然生態有機融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