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3-04-06 10:16:04
原標題:濟寧千年古寺鐵塔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濟寧千年古寺鐵塔
來源:齊魯晚報
□吳濟夫
歷史悠久的運河之都濟寧,有一處千年古剎——崇覺寺。寺內有一座9級11層、通高23.8米的鐵塔,建于北宋崇寧四年,距今約有900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完整的宋代鐵塔。1977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覺寺位于濟寧市任城區古槐路東78號,里塘子街路北、濟寧市老博物館院內,坐北朝南,呈長方形,東西寬64米、南北長162米,占地近17畝,由東、中、西三路組成。中路是寺院建筑最為集中的地方,大門為硬山式結構,門里左右分別建鐘樓、鼓樓,正門上懸匾額,楷書“鐵塔禪林”。
鐵塔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呈現出剛毅、挺拔、秀麗的輪廓。每層下部均置厚5厘米的八角形平座,座下每面共有斗拱四垛以作承托。平座以上沿邊緣安裝圍欄,欄高30厘米,欄板花紋富有變化,每層都各具特色——有的是二方連續字形紋飾,有的是牡丹花紋,有的是簇四球格眼花紋飾等。整個鐵塔澆鑄精細、玲瓏剔透,圍欄以里過20厘米的游廊便是塔身。
塔身每層由平座、塔壁、塔檐分鑄后組裝,塔身每層四面均鑄有20厘米的凹槽代替欄額。全塔身開門共36個,東、南、西、北正面飾長方形盲門,四側面設龕祀坐佛,每面各鑄有坐佛兩尊,共有佛像36尊,大都盤膝端坐,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每層塔身上部各設飛檐,出挑30厘米,脊飾瓦壟。檐下配斗拱鋪座四垛,飛檐深處、斗拱疏朗,不失木質結構建筑的特點,給人一種渾厚大方的感覺。
鐵塔銘文分別鑄在第一層塔身的東南和東北的面壁上,瘦金體楷書“大宋崇寧乙酉常氏還夫徐永安愿謹鑄”,第二層塔身的東南面壁上鑄有“皇帝萬歲,眾臣千秋”字樣,第六層塔身西北面壁上也刻有文字,但如今已難辨認。
崇覺寺鐵塔基座深1.9米,加以夯實。基面以上是磚砌、高約5.9米的八角形基座,里面均是青磚磨砌而成的一處八角藻井頂的空間。為防止鐵塔扭轉,以楠木井字架填心,由一根高大杉木底上貫穿。塔座建有一個西向的磚砌塔室,北宋崇寧年間鑄建鐵塔后,還建造了幾百間各類殿宇樓閣、廳堂館舍,宋末元初時已成為山東規模較大的寺院。
在當時的情況下,9層鐵塔鑄造實屬不易。生鐵熔化成鐵汁后,逐層澆鑄,當鑄第5層時,在地面上熔化的鐵汁待運到上邊澆鑄時便凝固了。領頭工匠得到指點,將土堆到塔頂,在上面熔化鐵水澆鑄,就解決了難題。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取東京汴梁,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從此戰爭連綿不斷。受其影響,鐵塔只鑄造了7層,便被迫停工。鐵塔雖然尚未竣工,但已聲傳四海,崇覺寺因此也被叫作“鐵塔寺”。
鐵塔在后人的贊譽聲中,地方官署、士紳及民眾都認為鐵塔“無頂未盡美”,又把鐵塔譬作“偉丈夫佩劍巍峨,唯冠冕不飾”。明萬歷九年,濟寧道臺無錫人龔勉首倡,“同郡守蕭公發動鄉紳名流協力集資,亦用失蠟法鐵汁澆鑄,增建塔身2級。頂層八角各懸風鐸,上裝銅質鎏金仰蓮寶瓶塔剎,至此塔成。塔剎偉岸挺拔,如鐵筆指天,實為壯觀,美其名曰‘文鋒塔’。”
鐵塔由原來的7級變為9級,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加上塔座、剎頂共計11層,通高23.8米。斗拱雕花的平座、圍欄、飛檐及金光閃閃的天門,設計精巧、造型奇特、蔚為壯觀!鐵塔高高矗立,歷經900多年風雨,雷電交加襲擊、地震搖撼,鐵塔不銹、安然無恙,唯有塔身漸向東南傾斜。
抗日戰爭時期,鐵塔遭日軍飛機轟炸破壞,構件殘損嚴重。1973年國家撥款進行大修,校正傾斜、補鑄鐵件,使之恢復了原有的壯麗雄姿。在大修過程中,考古學家在第一層發現石棺內有一銀質“舍利匣”,匣內存放“舍利子”、一部“大乘妙法蓮花經”,現在藏于濟寧市博物館。這不僅證明了此鐵塔為舍利塔,而且對研究佛教的演變與發展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證據。
史載,中國鐵塔最早出現在唐代,保存至今的十余座鐵塔中,通高23.8米的濟寧崇覺寺鐵塔的設計、造型、建筑工藝和鑄造技術,確實是很先進的。鐵塔不僅造型獨特、圖案精美、鑄造嚴謹,且經久不衰,堪稱一絕,是我國技藝高超的鑄鐵文物和彌足珍貴的范鐵藝術遺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