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3-04-20 09:11:04
原標題:國家“海洋公報”點贊:青島“藍色引擎”動能澎湃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國家“海洋公報”點贊:青島“藍色引擎”動能澎湃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2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及解讀,介紹2022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體運行情況、產業發展情況,解讀海洋經濟發展態勢。
據《公報》介紹,2022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94628億元,接近9.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9%。海洋經濟發展承壓前行,總體平穩,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發展韌性持續彰顯,高質量發展成效進一步提升。《公報》解讀闡述了浙江、山東等省市的海洋亮點,其中更有多條內容直接涉及青島。在這樣一份國家公報中,青島被頻頻“點贊”。
在9.5萬億元里有哪些青島貢獻?依托經略海洋的國家“大勢”,青島未來海洋發展有何突破點?近年來,中國海洋大學聯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出版《海洋經濟藍皮書:中國海洋經濟分析報告》,在相關領域內具有一定影響力,今年對《公報》的解讀,也有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專家的參與。借助對“第一手資料”的前沿觸摸,記者采訪了中國海洋大學相關專家,進一步探尋了青島在中國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擔當和機遇。
海洋經濟發展彰顯韌性,青島有“一席之地”
每年一度的《公報》,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從201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89415億元,到2020年降至80010億元,到2021年首次突破9萬億元,再到2022年達94628億元……時間記錄著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足跡。2020年,新冠疫情等因素對我國海洋經濟造成沖擊,海洋經濟出現2001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但2021年以來,我國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海洋經濟發展持續向好,逐步迎來高質量發展期。
《公報》顯示,2022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94628億元,比上年增長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占比與2021年持平。“因受疫情影響,分季度看海洋經濟呈V型起伏態勢,韌性凸顯。”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曉健如此解讀《公報》,2022年一季度海洋經濟實現平穩開局;二季度受東南沿海地區疫情反復延宕影響,海洋產業鏈供應鏈不暢,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海船完工量同比分別下降1.5和4.5個百分點,海洋產業下行明顯;三、四季度海洋產業主要指標穩步回升,全年海洋經濟實現平穩發展。
“無論是從年尺度還是更長尺度來說,雖然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歷經起伏變化,但隨著國家對海洋的逐步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提‘海洋強國’的意義,‘建設海洋強國’成為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隨著消費、投資、外貿需求增長,我國海洋經濟整體呈現平穩發展的態勢。”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丁黎黎教授說,青島是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代表。“十三五”期間,青島海洋經濟年均增速達15.6%,高于全國8.9個百分點;2021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達4684.84億元,穩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首位;2022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超5000億元,同比增長7.5%,占全市GDP的比重超過30%,藍色引擎作用持續凸顯。丁黎黎補充說,青島近年來取得的海洋成績,離不開消費、投資、外貿的支撐。以外貿為例,2022年,青島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5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567萬標箱,分別增長4.3%和8.3%,均居全國第4位,進出口穩定增長帶動了海洋運輸的快速發展,助力海洋經濟平穩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扎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賦予了強大動力。丁黎黎表示,面向未來,青島可借鑒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發展思路、發展模式,例如《公報》解讀中提及的上海“制造首艘大型郵輪工程”,布局船舶制造的集群發展模式,進一步增強藍色經濟動力。
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青島產業門類日趨健全
《公報》顯示,2022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94628億元。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434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456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5718億元,分別占海洋生產總值的4.6%、36.5%和58.9%。海洋一、二、三產業比值,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更直接的證明是我國海洋新興產業的增長。《公報》統計,2022年,我國海洋傳統產業中,海洋漁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實現平穩發展;海洋油氣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交通運輸業以及海洋礦業均實現了5%以上的較快增長。而海洋電力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水淡化等海洋新興產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我國海水淡化、海洋電力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海洋新興產業持續較快增長,增加值達1926億元,比上年增長7.9%。”崔曉健表示。
青島的海洋產業結構也在優化升級。據初步核算,2022年上半年,青島實現海洋生產總值2304.1億元,海洋一、二、三產占比2.5:48.5:49。“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交付使用,開啟海洋漁業深遠海智能化養殖新時代。”“一類新藥‘注射用BG136’成為國際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抗腫瘤海洋多糖類藥物,‘藍色藥庫’的開發有望進入新階段。”在《公報》解讀中,青島海洋發展的諸多亮點被作為典型案例提及,代表著我國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智能、綠色和深遠海養殖穩步發展,海洋藥物臨床試驗穩步推進,海洋生物制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青島海洋經濟發展成效喜人,產業門類日趨健全。”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鄭慧說,2022年,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的首批大西洋鮭魚喜獲豐收,標志著試驗區海域實現規模養殖常態化、養殖品種多樣化,推動我國海洋漁業由“近海”走向“深藍”;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渤中19-6凝析氣田一期開發工程等相繼在青島開工建造,深海油氣開采裝備等一批海洋工程裝備實現新突破;青島百發海水淡化項目二期通過綜合竣工驗收,青島海水綜合利用穩步增長,海水淡化能力達32.4萬立方米/日,居全國前列。
“縱觀海洋新興產業,海洋電力業是一大亮點。2022年,我國海洋電力業實現增加值395億元,比上年增長20.9%。截至2022年末,海上風電累計并網容量比上年同期增長19.9%,海上風電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潮流能、波浪能的應用與研發不斷推進。”鄭慧認為,青島海上風電項目剛處于起步階段,致力于打造亞洲最大、具有世界頂尖水平高端風電裝備全產業鏈示范基地的上海電氣風電裝備產業園,為青島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海洋科創能力提質增效,青島筑起海洋科研高地
海洋頂尖創新平臺是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沿海地區競相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組建創新研究院、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要素,促進成果產業化和帶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在《公報》解讀中,“嶗山實驗室正式入列”得到關注。這是青島海洋科技創新力量、海洋科技創新平臺的代表之一,是青島這座海洋城市未來發展創造力和生命力的堅固基石。
青島擁有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機構、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特別是國家深海基地、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國字號”院所、高校云集,筑起青島海洋科研高地。
平臺支撐,推動技術突破、產業發展。“依托‘國字號’海洋院所、高校,青島透明海洋、藍色糧倉、藍色藥庫等一批大科學計劃加快實施,引領我國海洋產業發展。青島正在構建全球最大規模‘兩洋一海’觀測網,深海大洋觀測數據實時回傳,實現海洋‘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我國自主研發的免疫抗腫瘤候選新藥‘注射用BG136’也已獲批臨床試驗,標志著青島‘藍色藥庫’開發進入新階段。”丁黎黎認為,依托雄厚的涉海科技創新力量,青島應以國家戰略為導向,結合本土優勢,進一步加強并拓展海洋大科學研究、海洋產業品牌建設。要在藍色碳匯、深遠海海洋牧場、大洋鉆探等領域發力。
2023年2月,全國唯一的“海洋十年”國際合作平臺在青島落地,亞洲唯一的“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在青島啟用,標志著青島海洋頂尖創新平臺再添新力量。依托這兩個平臺,青島牽頭發起的“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第二次黑潮及周邊海域國際合作研究”兩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全球共發起45項,中國獲批4項)將加快實施,進一步提升全球海洋與氣候的預測預報水平,深入了解黑潮與海洋生態系統的關系,促進黑潮及周邊海域地區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在國內、國際海洋平臺上,青島開展海洋交流合作大有可為。在海洋大科學計劃下,青島可以考慮聯合國內外海洋單位,共同發起設置海洋項目,進一步強化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海洋產業品牌建設上,青島可以考慮實施國內海洋企業國際業務稅收優惠,鼓勵國內涉海企業與國際著名企業合作,增強品牌抗風險能力。”丁黎黎表示。
涉海金融發力精準科學,青島領先一步
涉海金融是海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具有優化資源配置、助力行業轉型升級等多種功能。在十多年里,我國海洋經濟金融服務從供給總量的擴大,到產品多樣化,再到金融服務科學化,已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公報》解讀中提到,“青島、深圳等地出臺推進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和指導銀行業保險業推動藍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文件”,成為我國藍色金融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例證。
隨著經略海洋的深入,海域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其資產屬性日漸突出。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海域使用權價值評估難、權屬實現難、期限匹配難、融資服務體系不完善、政務服務便利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原因,導致金融機構在開展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業務時意愿較低,涉海企業以海域使用權作為抵押物融資較為困難。2022年,青島研究出臺《關于推進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工作的意見》,通過科學評估海域使用權價值、合理確定海域使用權期限、加強融資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海域使用權交易市場建設等途徑,打通政策“腸梗阻”促進海域資源變資產,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總體來看,我國涉海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對海洋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但在精準服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這是未來的一個突破點。”鄭慧說,青島是我國藻、蝦、貝、魚、參五次海水養殖浪潮的發源地,在海洋種業領域起步較早、底蘊深厚。而面對廣東、海南水產種業建設“南繁硅谷”、海洋種業延鏈補鏈強鏈快速推進的競爭局勢,通過涉海金融手段加快突破海洋種業本地收益轉化動力不足、龍頭企業力量較弱等現狀,不失為一條重要途徑。
鄭慧建議,青島可以考慮提供覆蓋海洋種業研發、育種、流轉、銷售全產業鏈的金融支持,加快推出風險匹配度適宜的信貸產品。以政府信用、產業基金等手段,為海洋種業企業提供融資擔保,降低金融機構的授信門檻和違約風險。由主管部門牽頭制定海洋種業企業白名單,協助金融機構聚焦核心海洋種業企業、篩選行業優質客戶,積極嘗試為相關主體及其供應鏈上下游提供流貸、批量授信、低息貸款。同時,定向邀約優質頭部民營投資機構和海洋種業企業,探索海洋種業的國有與民營機構合作模式,帶動青島海洋種業快速發展。
專家表示,對比上海、深圳等國內一線沿海城市建設經驗,青島涉海金融發展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例如,借鑒廈門等地做法,完成涉海綠色企業(項目)建庫認證工作。為激活現有藍色債券、綠色信貸市場活力、引進天使投資、開發信托期權期貨產品等提供分行業投資指南、風險評估指導。2020年,興業銀行青島分行落地境內首單藍色債券。在涉海金融產品開發中,青島可以繼續擴大現有藍色債券的影響力,依托資本市場,服務現代海洋產業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