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8-06 14:21:08
原標題:農村生活長卷 啟人深思力作——讀三卷本長篇小說《汶水灘》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農村生活長卷 啟人深思力作——讀三卷本長篇小說《汶水灘》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李炳剛 蘇文
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杜煥常創作的長篇小說《汶水灘》,是山東省作協2014年度重點扶持作品,最近入選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
作品以全景式的視角,樸實深情的筆觸,宏闊深遠的筆力,述寫了魯中地區一個普通村莊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末的變遷,鋪陳出這塊土地上的人物、風情以及各種社會矛盾糾葛,再現了齊魯鄉村火熱而多彩的生活。
同時,作品實事求是地描寫了農村相關政策的演進脈絡,抒寫黨支部在農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歌頌廣大農民群體的堅韌和睿智,是近年來山東農村題材小說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現實主義力作。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張煒贊譽其“是一幅農村生活長卷,也是一部啟人深思的力作”。
社會變遷的雄渾畫卷
歷史并不如煙。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是我國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卻鮮有文學作品系統描寫。對這個年代的魯中平原農村進行全景式描寫,《汶水灘》尚屬國內首次,也為書寫農村提供了生動的縮影。它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生動風趣的地方語言,書寫以潘忠地等為代表的幾代農民的命運遭際和精神成長,構成山東農村變遷的重要印記和沉郁底色,描摹出社會變遷的雄渾畫卷。
小說自主要人物潘忠地1960年從地區農業學校下放回村寫起,到2000年前止,從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開始,到撥亂反正、包產到戶、脫貧致富,真實反映了汶水灘從國民經濟調整到改革開放那段艱苦歲月,再現了當年艱辛騰挪、尋求小康的歷史進程,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性,深入剖析農村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如土地承包、集體經濟、家庭婚姻等等,描繪鄉村發展變化過程中涌現的精彩故事和人物命運。
汶水灘是一扇窗戶,一個大舞臺,它不僅承載了小麥玉米蔬菜各種作物,更承載了各色人等。書中講述的,都來自生活,來自身邊的凡人小事。作者努力呈現鄉土生活本色,深入發掘和提煉出流貫在最普通人群中的真性情、真精神,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為凡人精神立傳。時代變遷、社會變革、人性復雜,在時代、社會、自然背景下,個體小人物命運多舛,但他們不甘貧窮落后,始終追求美好生活。小說傾注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洋溢著對生于斯長于斯的父老鄉親的頌揚,對重建鄉村文明的責任與呼喊。汶水灘,已經不只是一個地理家園,也是他的精神家園。
厚重而富有思辨精神的村莊家譜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過:“人物是小說的靈魂。”一部好的長篇小說,應當塑造出具有深度的角色。尤其是主人公的塑造,可以準確地看出一部文學作品的成色。
《汶水灘》真實地展現了魯中鄉村的時代色彩和風土民情,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潘忠地等160多個人物群像。通過挖掘人物身上所閃現的善良、正直、擔當和誠信,體現了鄉村精神價值,我們得以窺見人性的光輝與矛盾,體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構成一部厚重的富有思辨精神的村莊家譜。
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主人公潘忠地,是一位埋頭苦干、寬厚真誠、勇于擔當的村支書。作者從潘忠地童年時代開始寫起,以他的成長、婚姻、家庭和事業為主線,完整集中地再現了這段歷史時期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作者立足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進程,深入潘忠地這個人物的內心深處,用最大力量來刻畫他的心靈美,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全書其他人物,也個個特色鮮明,有血有肉:潘士金、張發樹、展明堯、李長貴、潘秀菊……再現了那個年代的農民群像,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反面人物也刻畫得入木三分,對張義昌、潘忠國等卑劣陰暗、投機鉆營的生動描述,使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斑駁與復雜。像李向東這樣的鄉間能人雖著墨不多,但是寥寥幾筆就把人物的突出特點寫活了。無論是宏大的、驚心動魄的場景,還是卑微人物的喜怒哀樂,種種世事人情,都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這是一部別具一格的鄉村史、鄉情志、鄉愁錄,通過一個個鄉村人物,連接歷史和當下,連接過去和現實。作者從生活厚土中汲取養分,挖掘個體生命的深層體驗,每個人物都是鮮活接地氣的,有質感和動感的,讓讀者仿佛置身現場,深入感受人物的心路歷程。
對鄉村社會的深度挖掘
作家孫犁曾說過:“寫小說應該是因人設事(情節),反過來,又可以見景生情(新的情節),這樣循環往復,就成布局、就成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說,《汶水灘》是一部用心的小說,一幕一幕鋪陳,敘事有條不紊,像滴滴水珠,用細小的人與事填補了汪洋歷史中那些為人所動容的情感縫隙,以生動形象的故事和穿行歷史的宏大敘事,以小村落、小人物映射大時代風云變幻,最大限度保持讀者閱讀作品的新鮮感,其中人物的命運遭際、情感線索同樣跌宕,如藤如蔓,悲歡離合,讓人身臨其境,低回不已。
以凝重的筆觸,在大歷史觀中把握內在邏輯,解讀農村發展史。作者從大量平凡勞動場景、生活素材中汲取精華,包干到戶、分家、買車收菜、蔬菜產業、建恒溫庫、辦托兒所、協會掛牌、老年人活動室、小劇團……通過對農村道德觀念、家庭觀念、社會思想、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深入描寫,對鄉村社會進行了深度挖掘。
作品把著眼點放在農村變革影響下的人性的對立、人格的沖突、觀念的碰撞等深層次矛盾的探尋上,深切而細膩地描繪了農民在生活壓力下的掙扎與奮斗,呈現鄉村生活的真實面貌,揭示鄉村社會內部的深層次問題,展現了鄉村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鄉土氣息,揭示了鄉村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困境與沖突。作者用心用力展現魯中農村生活的變化圖景,傳承農耕文明的音符和旋律,對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地上的父老鄉親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酸甜苦辣,都有深情關切。
世俗是鄉村的底色,村里的人和事,春種秋收,禮尚往來,每一件無不糾纏在人情世俗之中。小說以村莊寫人,以人寫村莊,平實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設計,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安排,書寫的是一個村莊幾十年的記憶和歷程,串起的卻是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鄉土文明,展現了村莊的愛與憎、善與惡,以及各種人物的不同表現及命運,表現了鄉村變革的艱難過程,反映了時代的風云際會。
原生態的語言味道
語言是小說的工具,放眼古今中外,任何有成就的小說家,無不是令人矚目的語言建筑師。優美的小說語言,就像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學的美感。
《汶水灘》語言貌似隨意、樸素,實則質感強烈,讀起來如同走進真實的農村,就如同生活在他們當中。簡潔、質樸是這部作品語言藝術的顯著特色。以短句和短詞構建作品,其口語化語言效應,給人輕松、明快、干凈、利落之感。這不僅僅體現在人物對話之中,同時也體現在作品的所有地方。最日常的鄉土敘述,表現的是最誠摯的鄉村情感,生動再現一方土地上的變遷,有一種對農村整體命運、人的命運和社會發展的命運的深層思考。
鄉村的世界觀還藏在鄉村的語言里面。語言具有原生態的味道,采集了很多鄉村的語言,包括方言土語,這些言語的使用為小說增加了地域色彩和生活氣息,許多歇后語、順口溜和鄉間俗語,讀起來意味深長。作品中不區分你和您,常常出現“恁”(nín,也讀nén),表示你、你的、你們的意思,比如“恁一家人團團圓圓,俺就別去了。”白描、對比、象征,土味醇厚,不落俗套。整部作品似帶著新鮮泥土的芳香向讀者撲面而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