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8-23 14:10:08
原標題:史話丨百年前,日本人滲透小清河畔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史話丨百年前,日本人滲透小清河畔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 本報記者 盧昱
日前,斷航26年的小清河,迎來首次載貨試航。河水卷著歲月向前奔流,世人對小清河的價值判斷,隨著時代變遷悄然改變。
早在100多年前,便有一群別有用心的日本人,以強烈的“使命感”收集小清河兩岸的情報,為侵略獻計獻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他們對中國經濟社會事無巨細的滲透中,可以窺探其狼子野心。
從“貧瘠說”轉向“富饒說”
“‘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試驗管里化驗了幾千百次。”在民國初年的著作《日本論》中,早年留學日本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如此感嘆。
而對山東,早在甲午戰爭前,日本人便進行局部調查,以沿海地區為中心重點搜集軍事情報,派出的人員較為零散,規模并不大,主要以類似游擊的方式行動;德國占領青島后,日本逐漸對山東資源產生興趣,受李希霍芬相關學說影響,“山東貧瘠說”開始改變風向;尤其是日本占領青島后,對山東“富源”展開大規模實地調查,倡導“山東富饒說”。
當時,日本專設東亞同文書院,作為以研究中國現狀為專務的學校,承襲19世紀80年代(漢口)樂善堂和90年代(上海)日清貿易研究所傳統,十分重視中國社會狀況的實地踏訪。從1901年開辦第一屆起,每屆學生用三個月至半年時間,數人結為一組,前往中國某地考察,并將見聞整理成“調查旅行報告書”。20世紀上半葉的40余年間,東亞同文書院學生5000余人先后參與中國調查,旅行路線700余條,遍及除西藏之外的中國所有地方。
1902年,東亞同文書院貫徹院長根津一的辦學方針,派出首批學生赴山東進行為期兩周的“修學旅行”。1907年7月,同文書院職員西村佐人率“山東省路線旅行班”從上海到達青島,開始歷時兩個月的山東旅行調查。其調查路線為:沿膠濟鐵路向西經濰縣、博山、周村到濟南;由濟南沿小清河水路前往羊角溝(今濰坊壽光羊口鎮),再從海路到達萊州虎頭崖,最后乘坐汽船抵達煙臺芝罘。
此次山東旅行調查,重點是青島和濟南,調查時間各為兩周。此外,學生在濰縣、周村進行為期一周的調查,發現濰縣交通便利,人工費便宜,土貨交易興隆,是山東工商業重鎮;而周村作為山東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不僅物產豐富,對外國商品的需求亦大有市場,但外商資本尚未進入。
這類經濟調查為日本工商資本進入山東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到1912年,因日商在青島極力推銷日貨,排擠德國商品,日本對青島的直接貿易額已超過德國,成為青島最大的貿易對象國。
從“點、線”到“面”的更迭
1912年,東亞同文書院第10期學生調查山東,在日志中記載了在羊角溝發現市場上東鄉將軍印等很多日本雜貨。在龍口一帶,書院學生發現停泊的七艘汽船有五艘飄揚著日章旗。可見,在山東沿海地區,日本在航運業和商貿領域已取得優勢。
近代日本人對小清河的調查,經歷了從“點”“線”到“面”的更迭。東亞同文書院學生曾在1910年深入且系統地調查過小清河流域。《支那省別全志山東省志》中總結了學生的調查成果,記者查閱該書,其記錄令人細思極恐。
在“小清河沿岸的都會”一章中,作者歸納總結了小清河沿岸19個城鎮的特點。一開篇便是黃臺橋,這里是小清河民船水運的終點站,經常聚集民船二三百艘,土棧甚多,西岸是鐵道倉庫。當地附近民船吃水僅二尺余,去往羊角溝的順航平時三天多,增水期兩天,逆航需要一周到十日,三四五月為少水期,六七月為增水期,此外航行時間還受風向左右。此處河深約三尺,河底是較平的泥土,河寬在20米左右。
黃臺橋之后的城鎮叫沙洄,此地樹木甚多,兩岸柳樹蒼郁,有二三十戶居民。接著第三、第四個城鎮是淡頭、巴子街,這里有為船夫提供食物的商店,市街在河北岸。在鴨旺口碼頭,當時號稱有人口一萬,學生們卻發現人跡甚是寥寥。倒是有水上警察分署,交通稍微繁盛。
對羊角溝,該書三十三章做了特別詳細地說明,從位置、地勢、氣候,港灣和民船,戶數及人口,市街及官衙,市況及商業,產業及物產,地勢及交通,飲料水及生活程度等多個方面解剖。羊角溝以大平街為中心,南北各有三路并行,小清河南面沿岸是陶器商和大型木材商,其北則沒有商業,并附有詳細地圖。羊角溝的道路一般不完整,只有去濰縣的道路通往市外。此地作為山東內地雜貨進出的港口,在鐵路開通以前,市場十分活躍,后來隨著青島的繁榮,其繁榮被搶走,但由于營口、沙河子方向有大量木材流入,商人還能維持當年的狀態。
調查中,日本的學生還看到羊角溝的各類民船為最多。“在這里和黃臺橋之間往來的船只,與其他地方所見稍有不同,船身由兩部分組成,前后用鐵鉤相連,船體甚長。在陸地上,運鹽或其他貨物多用駱駝,還有大車、小車等,在去濰縣的路上,有一千多輛大車。因道路為沙地,車容易陷入土中,行車極為困難。”
在小清河一章的末尾,日本學生們還記錄了羊角溝的物價和勞動力價格,大米一斗要一元兩毛,一碗面要二仙(一毛),鹽廠的勞動者一天收入兩毛,雇一輛馬車一天要六吊錢,租用民船一天要兩元到五元不等。
意在培養更多代言人
日本人對小清河的關注并未縮減。1915年,活躍在山東的野戰郵政官員田中次郎,以個人名義出版《山東概觀》一書。該書共九章,分別為風土、物價工資與生活狀態、物產及銷路、金融狀態及其機構、對日感情、教育、衛生、山東與其他地區的通信關系,附錄為野戰郵政官員觀察到的最新青島信息。
其中,在介紹小清河時,有一段特別的見解:“目前只參與濟南下游貿易。黃臺橋位于山東鐵路延長支線上,是小清河在濟南的碼頭。從黃臺橋到羊角口,水深不足以通汽船,只能以帆船運輸,聽聞有疏浚之舉,卻不見實行。”因近代鐵路的開通與汽船運輸的發展,小清河貿易輻射范圍驟減。日本人也觀察到當時民國政府有疏浚小清河的計劃,卻因政局動蕩、資金籌措難等無法實現,愈發加速了其運河功能的衰退。
當年的小清河具有很強季節性,冬天有結冰期,商人多閉店返回地方過冬,以民船為生的人們也多是在春、夏、秋天勞動。這在羊角溝表現尤為明顯,在夏天客商云集,人口增加,冬天則幾乎會減少至三分之一。在《支那省別全志山東省志》中,學生們這樣寫羊角溝的人口:“冬季小清河結冰,所以結冰期間人口甚少。春、夏、秋三季稍繁盛者,其居民以土著山東省民及移居直隸省人、滿洲人為最多,多來于解凍期前。這里的住家數不到一千戶,居住的房屋也很簡陋,很少有永久性的經營,只有擁有小資本的雜貨商。冬季的羊角溝,由于人口急劇減少,實際上非常寂靜,所以這里有很多商人,在芝罘、龍口、營口、濟南等地居住。本地的人口,盛夏時據稱有兩萬名,其實在五六千人。這其中有陸地和船上兩方面,前者四五千,后者有季節性,因為有民船二百至二百五十艘,居住者在一千人左右。”
上述記載,在1916年東亞同文書院第13期學生的旅行志《暮云曉色》中得到呼應。當時,“羊角溝是沿著小清河航行的航船集合地,也是由濟南來的貨物,或是由此地運往濟南或塘沽的貨物集散地,且是交通要沖。民船停泊數量四百有余。街道雖不甚整潔,卻是生機勃勃。人口僅有五千,作為鄉下,還是屬于值得一看的城市。”
第13期學生在羊角溝還有一段特殊的經歷,折射出他們的野心。在羊角溝,學生們需要尋求警察署長的幫助。這位警察署長曾在東京的警察學校留學三年,但令學生意外的是,他們并未得到這位署長的殷勤接待。
“每次見到留學日本歸來的中國人,感覺他們見到日本人會懷念曾經的過去,念及此情,對日本和日本人懷有好感。意外的是,見到我等時,他們想起日本留學中曾經蒙受的屈辱和污蔑,反而涌起反感之情。排日派當中,此類留學歸來的人居多。留日學生如何被日本學生輕蔑,又是如何被欺凌的,雖然沒有目睹過,但蒙受屈辱卻是事實。我們不由得為日本教育者當局的處置感到憤慨。”學生們在游記中寫道,看似是呼吁日本政府善待中國留學生,其實意在從文化認同角度培養更多代言人。
在東亞同文書院學生看來,羊角溝繁榮與荒蕪并存,尚有一線希望,但隨著近代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小清河續航能力的衰落,羊角溝等小清河沿岸城鎮逐漸淡出了日本人旅行調查的視野。在第15期學生“江蘇山東班”于1917年自濟南黃臺橋沿小清河航行至羊角溝后,書院再未派出學生對小清河兩岸進行摸底調查,而是將重點轉至膠濟、津浦鐵路兩側的城鄉,繼續對山東進行長期冷靜、理性、細膩的研究分析。正是通過對情報的充分獲取和利用,日本對山東有著全方位、立體式的情報研究,這值得國人警醒和反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