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鄉村無名巷,暢通產業振興路
聊城市陽谷縣國莊村是遠近聞名的粉條村,全村有四百多人從事粉條加工,年產粉條兩百多萬斤。但過去,國莊村和我國大多數鄉村一樣,只有村名,內部街巷名稱并不完善,這給粉條銷售帶來不小的困難。以前外地客商來了,不知道怎么走,要么進村現打聽,要么村民去村口接。
今年7月,國家民政部部署開展“鄉村著名行動”,探索地名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模式。作為全國70個試點之一,陽谷縣從去年開始為轄區無名鄉村路命名設標,通過一系列舉措,疏通了鄉村物流的“梗阻”。村里的街巷有了名字,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發貨,這讓當地的粉條、朝天椒等農產品更高效地賣了出去。去年以來,陽谷縣民政局聯合相關部門結合各村的特色,量身定制路名街名,新命名了鄉村道路560條,新設更新地名標志1000多處。
在“鄉村著名行動”中,民政部要求各地系統梳理排查有地無名、多地重名等問題,起好新時代鄉村地名。按照民政部的整體規劃,鄉村地名要起得好、織得密、用得準、傳得遠,要以鄉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圖為牽引,提升鄉村地名建設水平,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地名作為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不僅是生產生活的基礎信息,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今年以來,山東省率先建立三級地名保護名錄,加強老地名保護,通過地名文化助力“好客山東”“好品山東”建設。“陶琉之鄉”淄博市博山區古稱顏神,然而這個名字卻在時代發展中慢慢淡出。如今,顏神古鎮重冠故名,整合13座古窯、百余座明清建筑,變身網紅打卡地回歸大眾視野。在游客王愛玲眼里,顏神古鎮和其他古鎮千篇一律的小橋流水不同,古樸的瓷窯、斑駁的匣缽墻既有趣又獨特,還能親自上手制作琉璃,這讓她充分體驗到了“北方瓷都”的魅力。
在博山區,顏神古鎮、石屋古村落長廊等一批鄉村地名文化記憶博物館依托現有村居資源,將地道傳統魯菜、陶琉制作工藝、鄉村休閑度假融入地名文化建設之中,不僅揚了名,更做到了“有名有實”。博山區副區長國先占表示,博山區通過重新啟用鄉村老地名,加強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不僅增加了文化含金量,也推動了地名價值的創造性轉化利用。
今年以來,山東共命名、更換鄉村地名6700多條,設置維護鄉村地名標志1.2萬塊,采集鄉村地名上圖百度、高德地圖平臺1萬多個,通過拓展“一張圖”,發展數字鄉村建設,打通地名服務“最后一公里”。棗莊市山亭區水泉鎮李莊村的李大叔拿出手機,掃了一下自家門樓上的“數字門牌”,屏幕上立即顯示出了社保辦理的流程。將政務服務“觸角”延伸到村民家門口,把服務端口“嫁接”到手機上,一個數字門牌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山東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清津認為,地名信息與個人名稱、企業名稱一樣重要,是市場交易不可或缺的信息。既要保護傳統地名的文化含義,又要適當更新地名信息以適應數字化程序。“鄉村著名”行動對于推動鄉村振興的產業、文化、生態振興都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