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4-01-15 08:48:01
原標題:讓“歷史的青島”遇上“未來的青島”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讓“歷史的青島”遇上“未來的青島”
來源:青島日報
本報評論員
歷史城區是珍貴的活態文化景觀,布局其間的建筑、街道、院落、民居等文化遺產不僅是“活”著的傳統,更是代表城市獨特性的歷史文脈。讓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煥發出新的內生動力,有利于激活城市活力、塑造城市品牌、增加城市魅力。
連日來,青島日報特派記者走進福州、廣州、成都,深入探尋歷史城區活化利用的典型經驗和創新路徑,為青島的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打開新思路。
一路走來,我們發現:人心往之,城必興焉。推進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從來不是將其凝固在某個時間節點上,而是要生動呈現其發展脈絡,讓歷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引領潮流風尚,并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精神力量,為城市的未來發展注入內生動力——宏觀上,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與城市頂層設計相結合,服務城市能級提升和青島都市圈建設;微觀上,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與產業發展、綠色轉型等相結合,加快形成推動發展的新質生產力;長遠上,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與提升老城區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相結合,讓歷史風貌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歷史傳統與時代特征相得益彰,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的城市樣板。
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如何讓“歷史的青島”遇上“未來的青島”?福州、廣州、成都的實踐證明:關鍵在于為老建筑、老街區引入新業態,實現文化傳承和消費升級的“雙向賦能”,人文與經濟的“琴瑟和鳴”,從而增強老城區發展內生動力。
加大“文化取樣”,實現差異定位。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是典型的“非標”產品,避免千篇一律,才能喚起人們的向往,吸引人們重復抵達。在福州,三坊七巷、上下杭、煙臺山擁有不同的建筑風貌和文化基因,其活化利用過程中呈現出的業態特點截然不同。文博場館等公共文化空間合理化地分布于不同區域,策劃、運營非但沒有同質化的“千街一面”,而且在保護老建筑的情況下引入住宿、餐飲、潮玩等多元業態,既放大不同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又呼應其內在關聯,實現不同街區之間的互相引流。
發展“首店經濟”,引領消費升級。成都祠堂街短短不足300米,在業態招引中卻堅守“引入全球首店及品牌西南首店”的基本原則,重點關注品牌融入街區文化的主動性以及品牌與建筑本身文化屬性的匹配度,力求品牌流量轉化為街區流量。同時,街巷借鑒傳統“盒子商業”的結構,布局住宿、餐飲、零售,注重將商業街區打造為產業社區。顯然,要推動歷史城區重新成為消費引領區,品牌招引是關鍵因素,變租金經濟為產業經濟,重點引入符合歷史文化城區特色的“首店”共同參與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才能不斷制造出新的消費熱點。
突破制度創新,堅定發展信心。推動歷史城區保護更新,信心尤為關鍵。而這種信心的根源,就是一個城市通過頂層設計、整體規劃所展現出來的突破決心。福州在全國率先啟動制定《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廣州構建“1+1+4+N”的政策法規體系,成都市劃定“中優”區域服務城市有機更新。在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的特殊語境下,營商環境已經不僅僅是減免房租、優化服務流程那么簡單,更要關注政策回應訴求的精準度,切實為老建筑“再生”破解消防、產權等難題,積極鼓勵引導民營資本參與城市更新,必要時調整城市動線為歷史城區引流,著力推動從“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
回溯歷史,走向未來。目前,青島正在積極推進城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注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打造,加快推動老城區申遺,留存“最青島”的文化記憶。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借鑒外地經驗,但歸根結底還是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在傳承歷史文脈、關注經濟活力方面,加強自我鞭策、保持戰略定力,通過可持續、有溫度的底層邏輯突破,讓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持續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