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2024-01-15 15:15:01
原標題:產業觀察|煙臺:逐浪弄潮 深耕藍海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產業觀察|煙臺:逐浪弄潮 深耕藍海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海洋蘊含著豐富的資源,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
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4.9億噸、463萬標箱;全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全省首個海洋高新區獲批建設,全國首艘數字孿生智能科研船交付首航;八角灣、廟島諸灣獲評國家級美麗海灣,數量居全國首位……2023年,煙臺奮力推動向海圖強發展實現新突破,經略海洋邁出堅實步伐。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推進海洋強市建設,深入拓展藍色空間。代表、委員們認為,這些部署彰顯了新一年經略海洋的思路舉措和突破路徑,煙臺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發展海洋經濟具有獨特優勢,要堅持陸海島貫通、港產城融合,齊心協力書寫更加精彩的藍色樂章。
“要提升港口發展能級,壯大海洋經濟動能,完善海洋治理體系,持續增強藍色動力,開辟廣闊的海洋發展空間。”代表、委員們表示。
提升港口發展能級
港口不僅是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和重要支撐,更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再創歷史新高!2023年,山東港口煙臺港件雜貨作業量773萬噸,同比增長51.9%,進一步夯實中國對非貿易第一口岸、中國北方件雜貨物流樞紐港、中國北方海上風電母港地位。煙臺港西港區30萬噸級原油碼頭二期投產,建成及新開工港產城融合發展項目58個,“西港區供應鏈樞紐型鋁土礦碼頭”躋身世界一流專業化碼頭行列,商品車作業量71萬輛,同比增長66.7%……過去一年,山東港口煙臺港發展能級穩步躍升,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萊州港疏港鐵路,推動小清河與龍口港、萊州港河海聯運,建成西港區至裕龍島原油管道。
煙臺港集團萊州港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建軍代表說,2023年9月,萊州港參與了小清河復航工程河海聯運試運行,2300噸鋁礬土自萊州港裝船海運至壽光港,后經小清河順利運至濟南章丘港。“作為距離小清河入海口最近的深水海港,萊州港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河海聯運條件優越。萊州港將與小清河沿岸港口積極互動,為客戶提供更加豐富的物流解決方案。”李建軍說。
健全港口集疏運體系,萊州港在發力。“作為萊州市臨港臨電產業園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疏港鐵路已基本完成立項手續,進入設計階段。”李建軍表示,疏港鐵路項目的建設將助力萊州港突破發展瓶頸,實現海鐵聯運,形成“管、水、公、鐵”四位一體的集疏港體系,拓展港口物流服務范圍,利于貨暢其流,降低腹地企業綜合物流成本。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創建大宗散貨、商品車智慧綠色示范港,打造中非貨物貿易中心、中國北方重要商品車物流集散基地。
如何推動臨港產業高質量發展?煙臺華海物流園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紹波委員認為,轉身“向海”,將為煙臺實施先進制造業強市戰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辟廣闊空間。而港口,則是最佳的突破口。煙臺應充分釋放港口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實現港產城融合發展。
壯大海洋經濟動能
向大海要資源、尋財富、求發展,向海洋挖潛力、要質量、求效益。
全國首個三產融合綜合體“耕海1號”建成運營,國家級海洋牧場達到20處,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東方航天港累計成功發射9次、48顆衛星,“煙臺一號”衛星成功入軌,全球運力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發射成功……2023年,煙臺海洋經濟加快發展,新動能、新模式不斷涌現。
海洋牧場是現代漁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的有效途徑。去年,煙臺新開工建設8座深遠海養殖網箱,已建成大型深遠海養殖設施24座。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海洋牧場升級發展,持續實施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加快建設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
“報告提到了‘百箱計劃’和海洋經濟開發區建設,這讓我倍感振奮。南隍城鄉被劃入海洋經濟開發區的核心區,對我們來說是千載難逢的重大發展機遇。”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南隍城鄉南隍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盛平代表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提升養殖裝備和技術水平,在外海開發5萬畝海區,拓展扇貝、海帶的養殖范圍,并嘗試筏式養殖和海珍品底播增養殖。計劃底播蝦夷扇貝1.2萬畝,投放7萬斤海參苗。我們相信,隨著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海島群眾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現代海洋產業崛起的背后,是科技創新的強勁支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海洋產業創新發展,培育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等產業。推動海洋科技突破發展,建設“透明海洋”,爭創海洋經濟創新示范城市。
作為一名深耕海工領域科技創新20多年的科研人員,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滕瑤委員說:“近幾年,我專注海上航天領域探索,煙臺在這個領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得益于煙臺海工裝備研制能力達到了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平。”
滕瑤表示,海洋產業是一個平臺型產業,隨著海洋裝備、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快速發展,將帶動更多傳統產業“下海”,從而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的產業鏈條聚集發展。
完善海洋治理體系
冬日暖陽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南長山街道孫家村東側海灘上,各類海藻和海草隨著海水起舞,通過光合作用源源不斷地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和有機物。
幾年前,孫家村拆掉了海參育保苗大棚,嘗試“固藻集魚”模式,修復海洋植被,促進天然漁業發展,蹚出了新路徑。從靠海吃海,到愛海護海,眼下在長島,降耗減排、“固藻集魚”不僅把碳排放降下來、固定下來,還創造了源源不斷的經濟價值。
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占比達到99%,南北長山島群、大黑山島、砣磯島獲評國家首批和美海島。2023年,煙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擦亮海洋蔚藍底色,一幅人與大海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嚴格海洋空間管控治理,分類實施陸海污染源頭治理,推進重點河流總氮濃度削減,爭創省級美麗海灣。
在煙臺海和食品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王大軍代表看來,降低海洋環境污染,減少海洋生態破壞,保護海洋資源,是完善海洋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
“要始終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前提,堅持陸海統籌理念,統籌實施沿海防護林、河口、岸灘、海灣、濕地、海島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一體化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做到生態護海。”王大軍建議。
“我們將認真研判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形勢、新要求,以更務實的舉措,全方位推動治海護海取得新成效。”市生態環境局高新區分局局長由國梁委員表示,要突出陸海協同共治,突出“一河一策”,精準推進重點入海河流總氮濃度削減。以“灣長制”為抓手,系統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要在‘大環保’格局下構建多方參與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群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由國梁建議。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宋曉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