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02-18 10:50:02
原標題:臨沂農民小戲小劇演員楊素華:一登場,精神頭就上來了。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臨沂農民小戲小劇演員楊素華:一登場,精神頭就上來了。
來源: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實習記者 信雙言 濟南報道 通訊員鄭樹平
“越是假期,我們越忙,這幾天我們一天要演出好多場,雖然有些累,但看到游客向我們鼓掌的時候,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演完一場紅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劇《婦救會》后,邊收拾道具,邊接受采訪的楊素華說。
今年61歲的楊素華,是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北村人,地地道道的農民,但她現在有另外一個身份——山東紅嫂家鄉旅游區《沂蒙四季》藝術團演員。
楊素華從小就喜歡唱歌,“雖然唱不好,但喜歡唱,有時候在地里干活也想唱兩句。”
轉變發生在2021年2月底,《沂蒙四季》藝術團招聘演員,楊素華前往應聘。招聘表演臺上,楊素華端莊的儀表,清亮的嗓音,讓評委老師眼前一亮,覺得她有較強的可塑性,她入選了,成為《沂蒙四季》藝術團一名簽約演員。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楊素華由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成為一名演員,這個過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灑下了多少汗水,只有自己知道。
楊素華坦言,當時最怵頭的事有兩件,一是不會表演,二是說“沂普”話。“剛入團時,我不僅不會表演,而且普通話也很不好,雖然我做了很大努力,但說出的普通話方言味太濃,老師常笑稱我說的是‘沂普’,就是沂南普通話的意思。”楊素華說。
要想收獲,就必須多付出。楊素華說,那段時間別人休息了,她還瞅機會加班練,“下班回家后,我在家里也練,有時練到半夜,因為我年齡大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年輕人差,所以,我要多付出一些才行。俺家老頭子和兩個女兒都非常支持我,晚上演出或在單位加班訓練時,老頭子都會來接我。”楊素華說。
“那段時間她就像著了魔似的,晚上經常拿著臺詞對著墻練。”楊素華的丈夫耿守軍說。
在自己的努力和導演、同事的幫助下,楊素華表演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普通話中的“沂普”味也小多了。現在,不論紅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短劇的角色,還是《沂蒙四季》山村劇場的演出任務,她都能很好的完成,完成了從一名村姑到演員的華麗轉身。
楊素華說,“我家距離景區只有五六里路,幾分鐘就到了。在家門口當演員,不僅圓了自己的表演夢,而且傳承了紅色文化,村里人都很羨慕我。”
由于小戲小劇是室外演出,演出條件相對較差,像今年冬天就很冷,春節前還下了兩場雪,而夏秋季是傳統的旅游旺季,天氣非常炎熱,莊里的蚊子也很多,但常山莊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來接受教育的人和研學的學生很多,有時候一天要演出十多場。
但楊素華說大家沒有一個叫苦叫累的,認真演好每一場戲。“什么熱啊,冷啊,蚊子多,只要一上場,就什么都忘了,精神頭也上來了,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把自己最好的狀態展現給觀眾。”楊素華說。
今年春節,山東紅嫂家鄉旅游區響應“好客山東,好品山東”回鄉村過年活動,結合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特點,舉辦了以紅色文化為主的“常山古村過大年”新春賀年會系列活動。景區編排了春節版大型行進互動式紅色演藝節目《臨沂往事-古城烽火》。景區還結合春節特點,編排了沂蒙地區上世紀七十年代過年的室外情景劇《回家過年》,還原了當時過年的喜慶熱鬧場景,表現了當地群眾的新生活,反映了“紅嫂家鄉”的新變化,既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又謳歌了沂蒙鄉村振興的巨大成就。
“春節假期里,《婦救會》《識字班》等幾個小院正常演出,除演好小院劇的角色外,大家還要在賀年會的其他節目中客串角色。”楊素華說。
革命戰爭年代,馬牧池鄉的黨員群眾踴躍支前,留下了一個個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如今,當地群眾將這些紅色故事用戲劇形式展演,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資源。一出出鄉土氣息濃郁的小戲小劇,生動講述著紅嫂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