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2024-03-26 15:57:03
原標題:煙臺市疾控中心:謹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有毒動、植物中毒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煙臺市疾控中心:謹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有毒動、植物中毒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大小新聞客戶端3月26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張蘋 通訊員 王朝霞 曾穎雪)隨著春分節氣的到來,我市氣溫逐漸升高,各類野生植物破土而出,各種致病微生物生長繁殖也日趨活躍,同時也到了河鲀魚和貝類逐漸上市的季節。煙臺市疾控中心發布健康提示,提醒大家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識,謹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有毒動、植物中毒的發生。
預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常見癥狀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
隨著氣溫逐步升高,各種致病菌生長繁殖加快,若食物貯存不當,易腐敗變質,食用后容易引發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其常見癥狀為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而常見的致病因子包括沙門氏菌、葡萄球菌腸毒素、副溶血性弧菌和蠟樣芽胞桿菌等。常見的病因食品包括肉與肉制品(如:熟肉制品、醬鹵肉等)、蛋與蛋制品、奶與奶制品、動物性海產品、米面制品(如:剩米飯、米粉等)、生食蔬菜和瓜果等。預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要牢記“食品安全五要點”,即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在安全溫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材料。
警惕誤采誤食野菜、野果引起中毒,食用菜豆時一定要“燒熟煮透”
春季野菜生長旺盛,因誤采誤食野菜、野果引起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中毒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有些有毒植物與可食用野菜、野果的外觀相似(如:毒芹與水芹、馬桑果和桑葚等),誤采誤食后引起中毒;二是有些野菜含有過敏物質或草酸、硝酸鹽、亞硝酸鹽等天然有害成分,如果過敏體質者食用、烹飪不當或一次食用量過大也會引起中毒。野菜中毒主要發生在家庭和農家樂等場所,野果中毒多因兒童和野外作業者誤采誤食引起,中毒癥狀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多見,嚴重的可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不要隨意在公園、路邊或野外采摘不熟悉、不認識的野菜、野果食用。
此外,家庭中貯存或加工不當也容易引發中毒。例如,馬鈴薯存放在陰暗潮濕、未避光的條件下很容易發芽,發芽的馬鈴薯含有龍葵素,若處理不當食用后可導致中毒;菜豆(如:四季豆、扁豆、刀豆等)中含有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若未充分燒熟煮透,食用后也可導致中毒,因此食用菜豆時一定要“燒熟煮透”,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綠色和豆腥味再食用。
預防有毒動物中毒,不捕撈、不買賣、不食用野生河鲀
預防野生河鲀魚中毒,首先要識別其形狀并認識到河鲀魚本身含有有毒成分,且每年2~5月為河鲀魚的生殖產卵期,此時毒素含量最高。河豚毒素中毒發病急且劇烈,潛伏期10分鐘~3小時,早期有手指、舌、唇刺痛感,然后出現惡心、發冷、口唇及肢端知覺麻痹,心血管系統出現心律失常、血壓下降,最后因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麻痹而死亡。預防野生河鲀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捕撈、不買賣、不食用野生河鲀。
另外,貝類中毒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渤海區域一般在5月份、東海在6月份高發,近年發現的高危貝類主要是貽貝(又稱海虹、淡菜)和蛤蜊等,主要以麻痹性貝類毒素為主。麻痹性貝類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有赤潮發生時,貝類大量攝食有毒藻,其毒素在貝類體內累積,當毒素含量超過人類食用安全標準時,就會發生中毒的危險。中毒癥狀主要包括唇、舌、指尖、腿、頸麻木,運動失調、頭痛、嘔吐、呼吸困難,重癥者會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故稱麻痹性貝類中毒。預防貝類毒素中毒,要對捕撈的貝類進行毒素監測;對海水養殖區附近的水質進行監測、預報,發生赤潮時,應對養殖的貝類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值得提醒的是,一旦出現腹痛、腹瀉、頭暈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進行催吐,并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同時要保留可疑食物樣本及患者吐瀉物,以便醫生確診和救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