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4-05-18 14:16:05
原標題:國際博物館日 | 看山東小縣城里的寶藏博物館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國際博物館日 | 看山東小縣城里的寶藏博物館
來源:大眾日報
青州博物館
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43件
5月18日為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恰逢青州博物館新館開館一周年,該館策劃了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既有“家國五百年”中國傳統家族譜系的特色主題展,又有社會教育活動,如“第一甲第一名”拓片制作、青博公益學術講座、非遺和香制作等,還有文化項目創意體驗。
“我們希望游客在博物館感受文化底蘊,參與文化互動,接受文化熏陶,共享美好生活。”青州博物館藏品部主任付衛杰說。
2008年,青州博物館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是首批8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綜合性博物館。
2023年5月,總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新館開放,展覽區分為青州歷史展廳、龍興寺佛像展廳、有鄰衡王府展廳等8個展廳。館藏各類文物6萬余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143件。
其中,明萬歷二十六年趙秉忠殿試卷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為海內外孤本;東漢“宜子孫”玉璧和戰國玉人是罕見的玉器珍品;香山漢墓陪葬坑出土的彩繪陶器、陶俑是我國同時期同類文物中彩繪保存最好的。最著名的藏品是1996年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的400余尊佛教造像,時間跨越北魏至北宋,長達500年。這批造像數量多、品種全,雕刻精美、貼金彩繪保存完好、跨越時間長。
據介紹,青州博物館眾多展館都運用了多元化的新媒體技術手段,把互動與場景、歷史與文化、人物與故事、展示與體驗融為一體,讓文物與觀眾實時“對話”;館內還設有茶文化體驗地、漢服體驗館、數字化沉浸式體驗館、特色文創商店等,成為“網紅打卡地”。
滕州博物館
一尊鼎傳承三千年風華
“悠悠古滕數千年,小國善政有遺篇……”5月16日,在滕州博物館互動區,柳琴戲演員們粗獷樸實、嘹亮爽朗的唱腔,演繹了滕文公向孟子問政的場景,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善文化。一旁的編磬互動,更是拉近了游客與文物的距離。
坐落在荊河之畔的滕州博物館,館內藏品5.2萬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8件,北辛文化文物、商周青銅器、玉器為館藏特色,尤以數量眾多、紋飾精美、銘文豐富的商周青銅器享譽全國。依托鎮館之寶滕侯鼎等青銅器,滕州博物館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滕州地方劇種柳琴戲融入其中,創作《文公問政》,讓文物“活”起來。
“這件滕侯鼎是西周初年滕國之器,歷經近3000年的水浸土沁,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在“赫赫青銅”專題展廳內,講解員呂姝霖正在向游客們介紹。滕侯鼎為國家一級文物,2015年入選代表山東文化的百件“齊魯瑰寶”。
這件通高27厘米的青銅器是滕國國君祭祀用的禮器,鼎身附兩耳,腹部外鼓,四柱狀實足,蓋及口沿下均飾夔龍紋、鳥紋各一周,云雷紋填地;腹飾饕餮紋四組,足飾蟬紋及卷云紋。更為獨特的是,鼎蓋、鼎身內部分別鑄有內容完全相同的銘文“滕侯作寶尊彝”兩行六字,這種器形被文物界專稱為“對銘器”,實屬罕見。
如此珍貴的文物,當年差點被當作廢品賣掉。1982年3月,莊里西村一個村民在田里干活時挖到一座古墓。他將墓中挖出的6件青銅器帶到廢品收購站,所幸廢品收購站的工作人員一眼看出這是文物,當即打電話通知文物部門。考古人員隨即進行搶救性清理挖掘,出土文物20余件,滕國神秘面紗從此揭開。
莒州博物館
領略五千年莒地文明
“這件是國家一級文物大口尊。上面刻制的‘日月山’形圖像文字比甲骨文還早1500年,被認為是中國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文字符號。”5月14日,在講解員馬海燕的帶領下,一群來自莒縣第五實驗小學的學生走進莒州博物館。他們對眼前這件大汶口文化時期出土、由灰陶制作而成、圓身尖底的大口尊產生了濃厚興趣。
“字的上部像太陽,中間像云氣,下部像山峰,正是早晨山上云氣承托著旭日的旦明景象,宛然如繪,具備了漢字音、形、義的元素……”馬海燕繪聲繪色地講著,學生們被輝煌燦爛的歷史和文明深深吸引。
在莒州博物館13個展廳內陳列的20000余件館藏文物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達到200多件。隔窗對望,從陶器到翠玉,從青銅器具到金縷玉衣,滿掛的名人字畫勾金描銀,唐伯虎、劉墉等人的真跡展示著莒地書畫連綿不斷的底蘊;“巨鹿之戰”“莒魯會盟”的歷史留痕無聲彰示著莒地豐厚的歷史積淀。
如何才能讓“沉睡”的文物漸次“蘇醒”,讓千年文明賡續延綿?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和載體,是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依托。我們堅持文物保護、文化弘揚、文明傳承‘三位一體’聯動發展,讓莒文化在保護傳承中綻放生機、彰顯魅力。”莒州博物館館長何緒軍說。(石如寬 孟令洋 栗晟皓 王磊 史發啟)(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