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4-07-14 14:10:07
原標題:讓更多AI機器人潛向"深藍"!這家青企自研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海水養殖等領域
來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原標題:讓更多AI機器人潛向"深藍"!這家青企自研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海水養殖等領域
來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致力于水下機器人的國產替代,羅博飛自研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海水養殖等領域
讓更多AI機器人潛向“深藍”
海洋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羅博飛”由此而來。“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讓機器人能像魚兒一樣在海里自由活動。”日前,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范平受訪時如是說。該公司是一家專門研發生產水下機器人的高新科技公司,致力于水下機器人國產替代,產品種類達30多種,涵蓋海洋載體、海洋傳感、海洋物聯網等三大系列。
海洋高光譜成像裝備應用到海草床、珊瑚礁等監測項目中,互花米草智能清除機器人應用到濰坊的互花米草治理中,魚類自動識別系統實現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9大主養海水魚中的7種識別……如今,公司研發生產的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海水養殖、海下環境檢測、海洋工程檢測和作業、海洋勘測等眾多領域,不斷賦能海洋產業和海洋科研。
專注市場需求,實現國產替代
全姿態水下機器人、渾濁水攝像機、五自由度機械臂、高光譜海底爬行器……在位于嶗山區科而泰海創谷12樓的公司展廳內,陳列著數十種產品,這是羅博飛十余年發展的縮影。
羅博飛成立于2013年。當時,國內大部分水下機器人依賴進口。從最初部分零部件需要進口,到所有產品和零部件自研自產,十年間,羅博飛實現了水下機器人的國產替代。“一個微型觀測水下機器人,進口價需要40萬元,而自研同款機器人只需不到20萬元。”范平說。
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國產替代,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產品價格的降低,還有一個個在實踐中廣泛應用的鮮活案例——
2017年,羅博飛技術團隊參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調查,通過高清攝像機、水下聲吶和傳感器等光學和聲電設備,觀察了解水庫內文物遺存情況,為下一步開展水下考古發掘工作打下基礎。
2022年8月,羅博飛研發的滸苔攔截在線檢測系統正式上線,該系統包含4套物聯網在線監測控制器,1套定位系統和觀測系統,可以有效掌握800米水域內阻攔網的攔截狀態和周圍動態變化,實現遠程滸苔攔截狀態實時監測。
……
近年來,羅博飛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等多所大學、科研單位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依托山東省院士工作站,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獲批專利108項(發明專利16項)、軟著28項、國家標準2項、企業標準14項。
聚焦“AI機器人”,走向深遠海
隨著科技的發展,無論生態保護還是經濟效益,人類把更多目光投向深遠海。
研發水下機器人,目的就是代替人到水下完成各種作業。眼下,機器人下潛的水深紀錄不斷被刷新,很多人類去不了的水域,機器人都可以去。但是,如何讓機器人按照人類的要求“做事”,這就涉及機器人智能化問題。
“這款機器人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海星打針機器人。別看它外表簡單,卻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在羅博飛產品展廳,工作人員指著一款黃色的機器人說。眾所周知,珊瑚礁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態保護和經濟價值。但是,珊瑚也有一種天敵——長棘海星。這種海星專吃珊瑚,最終導致礁盤被掏空,而且損害不可逆。如果依靠人工捕撈海星,受潛水深度和時間限制,效率非常低。
“海星具有很強的偽裝能力,可以通過‘膚色’的變化,迷惑敵人、隱匿自己。”工作人員介紹,給機器人植入人工智能模塊,讓其具備強大圖像識別技能。下水后,即便在水質較渾濁的條件下,機器人也能及時捕捉到海星的蹤跡。同時,利用自身攜帶的注射器,給海星來一針“死亡藥水”。目前,海星打針機器人已進入產品應用階段。
除智能化以外,水下機器人小型化也是未來發展趨勢,一群小型機器人一起下海、協同上陣。以深遠海養殖為例,有的傳感機器人負責監測水溫、水深、溶解氧、pH值、氨氮等參數,有的水下攝像頭監測水產生物生長環境,它們各司其職,共同守護“藍色糧倉”。
“今后,公司將繼續從智慧海洋和智慧漁業的產業需求出發,以智能化、信息化、‘物聯網+’為突破口,重點開展智能水下機器人、海洋環境傳感器、海洋生態修復長效管控系統、自動化養殖裝備等關鍵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制造,為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環境保護與防災減災提供技術與裝備支撐。”范平表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