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瞭望 | 與“新農人”比翼齊飛

來源:中國山東網

作者:

2024-10-29 16:56:10

原標題:瞭望 | 與“新農人”比翼齊飛

來源:瞭望

原標題:瞭望 | 與“新農人”比翼齊飛

來源:瞭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日常分享會和農民課堂之外,李華峰還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當地種植戶科學種田

“我們學歷高,但當地的種植大戶經驗豐富,這是課本上學不到的,只有取長補短才能達到1+1>2的效果。”

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對農民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讓傳統農民和“新農人”融合發展期盼更多答案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葉婧

從“老把式”徐小占的轉型困惑,到科技小院里“準新農人”的技術推廣難題,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農民與“新農人”正經歷著一場深入的融合。

眼下,全國各地積極探索如何將這兩種力量結合,尋找新老農人的融合發展路徑。在山東,當地依托“新農人”面向傳統農民開展教育培訓、通過“新農人”搭建云上平臺打造“老農民”主播……

一項項創新舉措,有效激發了新老農人合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在受訪專家看來,這一系列生動實踐,展現了傳統農民與“新農人”在新時代農業舞臺上的不同境遇,更彰顯了他們共同追求鄉村全面振興、共謀農業現代化的決心。

共同目標驅使下,傳統與現代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正在農業領域深度碰撞與交融,二者攜手共進,書寫著傳統農民與“新農人”比翼齊飛的嶄新篇章。

李華峰正使用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2024年2月攝) 趙九龍攝

智能化讓“老把式”犯難

年過五旬的徐小占,是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滿硐鎮徐村人,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至今,他都忘不了2012年剛回村包地種糧的情景——比隔壁田一畝地少收200多斤糧。

徐小占生活的徐村藏在山中,地薄天旱。20世紀70年代,水澆條件跟不上,只能靠天吃飯。80年代,徐小占全家分了10多畝地,自小他便跟著父母下地干活。

“長大后出村務工,但看見各級政府出臺了不少好政策,咱又有種地基礎,就找了合伙人回家種糧?!毙煨≌颊f。

抱著“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干咱咋干”的念頭,本想大干一場的徐小占等三人成立了合作社卻碰了一鼻子灰——澆水井不夠,就得排隊等;臨近收獲,收割機還沒到位;科學種糧一竅不通……徐小占沒想到,自己從小種糧卻不會種糧,愁得睡不著。

當時的徐村,普遍面臨著“老把式”們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生產模式傳統、應用新技術能力不足的情況。

不懂農機化、智能化和科學種糧方法的徐小占直面自身短板,把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的高材生李華峰勸回了老家。

如何通過傳感數據掌握農情?如何借助數據搭配肥料、防治蟲害?每月的“農民課堂”上,李華峰都會充當“教導員”,講解新技術,讓這些與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農民漸漸讀懂了農業現代科技的含義。

“華峰剛來的時候,有些人不服氣,覺得一個剛畢業的青年怎么會種地,后來他通過科學種地征服了他們,現如今很多‘老把式’都追著他學習新知識?!毙煨≌颊f,新技能加身,讓合作社的“老把式”們發現自己更“慧”種田了。

“今年,我們進行種肥同播,有利于苗期小麥生長,還能減少肥料使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日常分享會和農民課堂之外,李華峰還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當地種植戶科學種田。

在李華峰的幫助與指導下,“老把式”之困得到了有效解決。據了解,合作社近幾年的農田生產效率提高2倍。

“李華峰等返鄉人才回鄉創業,帶來了科學種田方法。近年來,我們通過召開鄉村振興合伙人座談會、懇談會等形式,回引新型農業人才281人,越來越多的‘李華峰’回到家鄉,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奔蜗榭h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干部局局長姚春冉說。

嘉祥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波說:“在回引新型農業人才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依托他們的知識和資源,積極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通過農技推廣、技術培訓等方式,讓農民能夠真正掌握并應用新品種、新農藝。從農民中就地培養一批鄉土人才,順應了廣大農民學習現代農業知識的意愿,為鄉村振興積累人才?!?/p>

劉波介紹,今年以來,嘉祥縣已培訓農村實用人才5萬人次,帶動就業1600余人,帶動經濟效益500余萬元,更多“土專家”得到職業認可,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書本知識“攔”住“新農人”

邱圣杰、李創輝、曲夢雅,這三名來自山東農業大學的研一新生還沒開學,就已在山東臨邑玉米科技小院里駐扎了一整個夏天。這個夏天,三位“準新農人”的任務,是把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和正在研究的雙定向種植等技術推介給更多村民。

以雙定向種植技術為例,理論上需要將玉米種子的小頭朝下,按照德州太陽高度角,以胚面南偏東12.5度的角度定向栽培到地里,讓植株更好地通風透光。

理論很豐滿,現實卻骨感?!耙活w一顆玉米定向播種,人力、資金消耗很大,很難在農村推廣。”曲夢雅說,如何把書本里的知識更好“種”進地里,是許多有農學背景的“新農人”面臨的普遍問題。

山東臨邑玉米科技小院入駐教師、博士生導師任佰朝說,“新農人”年輕,有先進的思想,但實際經驗不足,技術推廣中會出現“水土不服”等困難,這些往往是土生土長的“老把式”們擅長應對的。

在德州平原,年輕的高學歷“農場主”們也曾在“糧王”競賽中敗給種地多年的“老把式”。

平原縣桃園街道辦事處張麻村村民張洪春年逾六十,說起和何石寶、許幸夫婦的“糧王”競賽,依然津津樂道:“他們學歷高,但俺種地40年了,論高產穩產還是我們在行?!蹦且荒辏←湷嗝共《喟l,他的農場在最佳時間實施飛防作業,比隔壁何石寶、許幸夫婦的地塊每畝多收70公斤,拿下了桃園街道辦事處的“小麥糧王”。

何石寶、許幸夫婦是平原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入的首批“碩士農場主”,他們希望將所學的深翻、水肥一體化等前沿技術運用到農業領域。但向“老把式”學習具體學什么,許幸有心得。

“我們讀書讀得有死勁,最該向‘老把式’學的是靈活性。”許幸說,以耕種收環節為例,他們開始往往等到千畝地塊統一收完后再播種。而“老把式”往往收一畝播一畝,搶抓農時。“霜降以后,播種哪怕晚半天都會影響最終產量。這些傳統農民的種植經驗有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種植技術實現效益最大化。”

跟著本地種田和養殖能手學,跟著農業系統基層干部學,“學農”與“務農”之間的差距逐漸被填平。結合自己所學專業技術,今年秋收,許幸負責的農田畝產將達到1300斤,在14個農場中遙遙領先。“當地種植大戶經驗豐富,這是課本上學不到的,取長補短才能達到1+1>2的效果?!痹S幸說。

“老把式”“新農人”就地融合

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對農民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讓傳統農民和“新農人”融合發展期盼更多答案。

一方面,引導“新農人”為傳統農民搭建發展平臺。在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銀城街道后趙莊村,三名年齡合計近200歲的“三個老書記(助農)”直播間又開播了。

直播中,他們這樣介紹自己:“大家好,我是后趙莊村退休黨支部書記趙德福,今年68歲了;我是趙連利,70歲,曾任后趙莊村黨支部書記;我是趙連銀,后趙莊村黨支部副書記,今年58歲。”作為和紅薯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專家”,三名主播在直播間,對紅薯的特性、種植方式、食用方法如數家珍。

趙連銀說,賬號開通之初,就銷售了上百萬斤紅薯,一方面發揮“老把式”的強項,補足“新農人”對土特產不熟悉的短板;另一方面發揮“新農人”精通互聯網的強項,讓傳統農民切身體驗互聯網的魅力。雙方優勢互補,讓更多的人了解后趙莊村,讓產業出村,讓流量變現,實現農戶增收。

為了帶動更多傳統農民就地提升,夏津縣不斷擦亮農村直播招牌,將夏津縣后趙莊村地瓜交易市場建成京津冀地瓜主要集散地,依托“三個老書記(助農)”直播賬號影響力,年蜜薯吞吐量可達5億斤。

另一方面,山東各地還落實傳幫帶制度,以傳統農民深厚的鄉土經驗和人脈網絡將“青雁”變“頭雁”,將返鄉“新農人”培育成鄉村“興農人”。

以臨沂市為例,當地采取內挖、外引、下派等方式,近3年來,先后回引2161名青年,遴選1.6萬余名在村青年擔任“胡同長”,選配村黨組織書記86名,一大批鄉村好青年正成長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引回來是基礎,用得好是關鍵。”臨沂市羅莊區委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李汝華說,“先把年輕人引回來,墩苗壯骨扶一把,整合資源送一程,通過建立全鏈條機制,落實傳幫帶制度,讓青年后備人才扎根基層,創業有為?!?/p>

具體而言,圍繞“政治上有奔頭、工作上有干勁”,臨沂市常態化開展青年“頭雁”典型培樹活動,以典型的村黨支部書記為標準,累計評選“王傳喜式好支書”167名,省市勞動模范16名;此外,還編印100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風采錄,在公園、廣場等公共區域展示優秀書記的典型事跡,激勵青年干部學習優秀經驗,全力奮戰在鄉村振興舞臺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融越控股擬轉讓一股權基金25%股權,底價250萬元

??泰山財經記者胡明政??泰山財經獲悉,山東中南融越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5%股權擬掛牌轉讓,轉讓方為山東融越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詳細]
魯網 2024-10-29

獲首批授牌 京東物流成為山東應急保障企業

??近日,京東物流與山東省應急管理廳共同舉辦“山東應急保障企業”授牌儀式。雙方將深化合作,確保緊急情況下應急物資的高效、迅速供應與...[詳細]
魯網 2024-10-29

山東全面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海洋產業綠色轉型取得積極成效 “綠色引擎”釋放“藍色潛能”

據了解,如果發動機使用綠色甲醇燃料,可以比燃燒柴油減少90%以上的碳排放,并且減少60%的氮氧化物和99%的硫氧化物排放?!斑@艘客滾船采用...[詳細]
舜網 2024-10-29

北方經濟強勢反擊,信號燈出現!

中國即將迎來第三個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元的省份。10月24日,山東省政新聞辦舉行了“經濟”新聞發布會,介紹了2024年前三季度山東省經濟社會...[詳細]
舜網 2024-10-29

山東移動新技術加持 激發造船新動能

近年來,濟寧充分發揮“黃金水道”的獨特優勢,聚焦打造“億噸大港、百萬標箱、千億產業”,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掀起內河新能源船舶迭代...[詳細]
中國山東網 2024-10-29

山東移動構筑森林“防火墻” 用數字技術守護綠水青山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們生存發展的生態保障。通過數智力量助力森林防火,是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山東移...[詳細]
中國山東網 2024-10-29

濰坊抓片區促振興,“一域興”帶動“全域興”

從農業產業化邁向鄉村振興融合化濰坊是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也是全國首個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所在地,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史上占據著...[詳細]
農村大眾報 2024-10-29
1分鐘滿電復活 電動自行車離“以換代充”還有多遠?

1分鐘滿電復活 電動自行車離“以換代充”還有多遠?

濟南一處居民小區門口的換電柜海報新聞首席記者張一帆濟南報道從兩輪電動車上取下電量耗盡的電池,打開小區門口的電池儲能柜,把舊電池放入...[詳細]
海報新聞 2024-10-29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