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4-11-16 18:50:11
原標題:張村河片區首個安置區抓鬮回遷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張村河片區首個安置區抓鬮回遷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6日訊 經過兩年半的等待,如今“家”期提前半年來到眼前,對于張村河南社區的居民來說,“回家”成了這個周末的頭等大事。作為張村河片區城市更新首個啟動村莊改造的社區,同時也是首個實現回遷的社區,張村河南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回遷,標志著張村河片區城市更新正式進入到了回遷安置階段。張村河南社區的236戶居民,終于在今天迎來他們的幸福時刻。
“家”期在眼前
11月16日上午,張村河南社區隆重舉行回遷抓鬮儀式,記者看到,全新建成的小區內,道路寬敞平整,環境整潔有序,一棟棟樓房錯落有致。工作人員早早就把現場裝扮一新,大紅拱門、紅地毯、紅條幅,喜慶氛圍油然而生。現場居民們熱情期盼,不少人舉起手機,360度拍攝小區環境,與親友分享喜悅。為體現公平,所有回遷居民將通過抓鬮的方式來分配房源,抓鬮現場更是一片熱鬧喜慶的景象,每個居民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居民們按照順序依次抓鬮、登記,整個過程由公證處、社區監督小組人員現場監督,全程錄像記錄并同步在現場大屏直播,以保證抓鬮過程的公正、公開、透明。
沒有一件事情能比“回家”更讓人倍感喜悅。“終于能回家了,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早就想搬遷上樓了,以前住平房,雨天、雪天都不方便,現在住上了樓房,多少年盼望的事情終于實現了。”現場居民激動地說。“客廳、臥室、廚房等布局特別合理,而且樓間距也足夠大,采光好,抓到哪套都特別滿意。”剛剛參觀完新房的王先生告訴記者。
張村河南社區于2022年4月啟動搬遷補償協議簽訂工作,安置區于2022年8月開工建設,2023年7月實現首批樓座主體封頂,2024年10月竣工驗收。項目總占地面積34.23畝,總建筑面積9.25萬平方米,共建設地上8棟單體住宅以及1棟公共服務配套。安置區采用人車分離設計,全地下停車,車位配比是1:1.4—1.5,綠地率在35%左右。
中韓街道辦事處將安置區回遷工作作為重點民生工程,在抓鬮前,街道制定了詳細的抓鬮工作方案,經過抓鬮現場的有序組織、引導,截至11點30分,抓鬮工作圓滿結束。經統計,張村河南社區參與抓鬮居民共236戶,抓取安置房屋485套,回遷率100%。根據工作安排,11月20日至24日完成定位結算后,即可為居民辦理安置區新房交接及入住手續。
幸福超預期
“盼了這么久,終于要搬新家了!”對于張村河南社區的居民王先生來說,從2022年4月19日簽訂搬遷協議之后,就在掰著手指頭算回遷的日子。而另一位社區居民王女士,更是每隔幾天就要去回遷小區的施工工地看兩眼。“今天終于看到建成的模樣了,小區建得太漂亮了,老人、孩子都有屬于自己休閑的地方,那邊是小區廣場能跳廣場舞,還建了休閑跑道,各種設施和周圍的高端小區比一點都不差。”王女士告訴記者,對于新小區她感覺完全超出了她的預期。“和街坊鄰居去小區的休閑中心喝茶聊天”“晚飯后去張村河邊遛遛彎”“帶著孩子去兒童游樂區玩耍”……盡管還沒正式入住,但社區居民對于未來的生活已經有了詳細規劃。
有對新生活的暢想,當然也免不了和過去的日子做對比。王先生告訴記者,2014年張村河南社區經過了一番升級改造,例如全村通上了自來水,路面也鋪設了水泥,進行了硬化。雖然已經地處城市中心,在這座城中村里,還是存在種種不便。“最不方便的一個是出行,最近的公交站距離村莊有2公里,快走也要15分鐘以上,另一個就是附近沒有學校。”王女士回憶,當時早上起來上班,都要坐村里的班車去公交站。當然讓居民最頭疼的還是居住條件。“過去,村里有的居民一家四代都要擠在三間平房中。”王先生告訴記者,眼下張村河片區改造,終于讓這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村莊,完成了一次“城長”。
織密幸福網
搬進新家是幸福的開始,當然幸福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體現在社區建設的一點一滴。中韓街道城市建管中心副主任胡磊告訴記者,早在回遷社區規劃之前,他們就組織村民代表大會,聽取村民對于回遷社區選址及周邊配套設施建設的意見,“安置區選在哪,群眾說了算。”這曾是張村河片區改造規劃制定的重要原則之一。“新小區周邊有遼陽路、松嶺路、合肥路,都是大寬馬路,而且距離地鐵站也就幾百米。”王女士告訴記者,出行更方便讓幸福感提升不少。當然周邊配套更是完善,張村河小學就在家門口,還有青大附中嶗山學校這樣的好學校相隔也只有一條馬路。
除了這些完善的配套設施,如何讓回遷居民順利完成從“村民”到“社區居民”的轉變,作為社區的管理者同樣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我們村很早之前就有傳統,給8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午餐,而且還打算給上學的孩子提供早餐。”王女士說。而對于世代居住于張村河南的王先生來說,大家都是老鄰居,彼此熟悉需要經常走動……對于這些提升幸福感的需求,胡磊告訴記者,他們都已經想到了前面,“社區安排有1000平米的辦公用房,未來可以建成方便居民使用的文化活動室,而且為老人提供午餐的日間照料中心也在規劃中。”
開心更安心
居民對于幸福的理解,往往非常具象,“安居”是最好的總結。但在城市管理者眼中,“安居”卻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把控施工質量,胡磊介紹,他們采取的是“部門監管+村民監督”模式,行業主管部門全力靠上、村民監督小組全程參與。“村里組織了監督小組,在工地開展常態化巡查。”而且不僅如此,在建筑材料和施工質量方面更是嚴把關,大到鋼筋水泥,小到一根電線,都需要監督小組的把關。“村民小組也要在這里住,所以我們相信他們能把好質量關。”對于建筑質量,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們非常放心。據悉,該社區在全市率先制定《嶗山區安置區建設標準》,容積率、層高、公攤、綠化、車位等主要指標的規定均不低于一般商品房標準。小區采用全地下停車、人車分離設計,且均已預留安裝充電設備的條件,地上設有電動自行車充電車棚。此外,結合生活購物、休閑健身等實際需求,規劃部門還在安置區內配套打造了公共服務空間,包括農貿市場和文化體育中心等,未來能夠為居民提供家門口最便捷的生活服務。
根據規劃,為實現“當年拆、當年建、三年回遷”的目標,南岸張村河南、劉家下莊、李家下莊、孫家下莊4個安置區計劃今年陸續竣工驗收交付,比原定計劃提前半年組織回遷;北岸8個安置區,將計劃在未來兩年全部實現回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衣濤 通訊員 張緒霞 王曉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