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菏澤日報
2025-01-15 09:54:01
原標題:炸糖糕:舌尖上的菏澤美味
來源:菏澤日報
原標題:炸糖糕:舌尖上的菏澤美味
來源:菏澤日報
說起菏澤的炸糖糕,人們都說:“高平路的炸糖糕最好吃。”他們家的糖糕因其獨特的口味而聞名,曾作為“舌尖上的菏澤美味”,上過央視的“鄉土視頻”節目。這家傳統美食,在菏澤已堅守了40多年。這里承載著他們幾代人的情感寄托,以致每天都有人排著長隊爭相去買。
一般甜食在北方不大流行,唯獨炸糖糕卻是老少皆愛的美味。菏澤糖糕的制作用料和工藝都十分講究。通常正宗的糖糕其基本原料就是面、油、糖三樣即可。面粉多用小麥粉,有的加少量的糯米粉。油多用豆油。糖有的用白糖,有的用紅糖。有的還在餡里加少量芝麻,少量炒面,或玫瑰醬,或青紅絲,這些都是為了豐富糖糕的味道。
糖糕制作的第一項工藝是“制面”。首先要“燙面”,這也是關鍵的一步。在面盆中加入適量面粉,少量白糖,少量食油。一般比例是:一碗面粉,40克白糖,40克食油。然后淋入兩碗滾燙的開水,用木棒均勻攪拌成團,直到沒有干面為止。然后是“冷面”,把燙好的面攤在案板上,切成小塊,這樣可使面冷的更快一些。大約半個小時,待不再燙手時,就可“揉面”。在冷好的面上撒少量干面粉,手上沾點油,反復揉搓均勻。最后放置,“醒面”30分鐘。
糖糕制作的第二項工藝是“制餡”。這一步比較簡單,有的直接用純白糖或純紅糖,有的加少量面粉,混合均勻即可。可這樣炸出的糖糕,咬開時很容易流糖。為此有很多店家,會在糖里再加入一些芝麻,或豆沙,或炒粉,或玫瑰醬等,這樣制作的糖餡成黏糊狀,就不會流糖。
糖糕制作的第三項工藝是“包制”。將醒好的面團搓成長條,切成小劑,揉成若干個小面團。取小塊團,用大拇指捏成窩窩狀,再用勺子加入適量糖餡。然后用虎口慢慢往里收口,轉動捏攏在一起,再將上端揪掉,用手心拍按成扁平狀,這就是“糖糕生坯”。
糖糕制作的第四項工藝是“油炸”,這個過程關鍵是要把油溫控制好,一般七成油(180度左右)。然后將“糖糕生坯”貼著鍋邊一個一個的滑入油鍋中,這樣做可防熱油濺出。這個過程一定要慢火慢炸,待糖糕漂浮起來,還要不停地撥翻和攪動,讓兩面受熱更均勻,這樣炸出的糖糕才能外焦里嫩。
有人總結出炸糖糕的工藝關鍵,是“三分燙面,三分包餡,四分炸翻”。油炸中,糖糕坯在油鍋里會迅速變色,兩面圓圓的鼓起,不斷而歡快的翻滾,還不時地發出滋滋的聲音,這時就有一股誘人至極的香味沁人肺腑。約3分鐘,炸至金黃色時,便可撈出“瀝油”,一個成品油炸糖糕就算正式出鍋。
新出鍋的糖糕,看上去十分可愛,呈橢圓形,顏色黃里透紅。用手捏一下,外皮是酥脆的,里面是松軟的。兩手撒開口,吹一吹熱氣,一股濃濃的香甜味會讓人垂涎三尺。忍不住咬上一口,嚼起來,一點也不粘牙。細細品味,那酥脆的外皮、綿軟的內瓤與甜美的糖餡相互交織,甜中有香,香中透甜,絲絲入口,妙不可言。
說到炸糖糕的歷史,作為中國的傳統甜食其源遠流長。據說在宋代就已經出現,王灼的《糖霜譜》一書上就有記載。在明朝時期,菏澤這一甜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清朝時期,在菏澤城鄉就比較盛行,已經流傳到普通百姓家。
在菏澤有一個“程李糖糕”的故事,家喻戶曉。那是在清光緒年間,曹州城中有兩家炸糖糕的店鋪最為知名,一個是鼓樓北街的程家,一個是鐘樓南街的李家。兩家做出的糖糕,每年都作為貢品送往京城。宮中皇家贊不絕口,于是皇帝便送了一塊“清宮御點”的牌匾,以示賞賜。可是,曹州知府積慶卻為這塊金匾犯了難。因為兩家的糖糕各有特色,難分伯仲,應掛在哪家店鋪難于定奪,只得把金匾暫時擱置在府中。
可是,程李兩家為了爭得這塊招牌,卻進行了多年的明爭暗斗。清光緒八年(1882年),老佛爺慈禧太后去南方巡游,路過菏澤,一時心動,要品嘗一下當地的小吃。曹州知府積慶接旨,遂把程李兩家的糖糕奉上鑾輿御車。那天老佛爺高興,胃口大開,先把程家的糖糕一連吃了三個,連聲稱好。又端上李家的糖糕,不知為何,只咬了一口便放下了。自此兩家的糖糕被慈禧的金口玉牙一下定了音,知府積慶決定把金匾送于程家。
可這消息一出,李家老板接受不了,氣極不過,又惱羞成怒,要把自家的店鋪焚掉,遠走他鄉。積慶聞知,馬上差人去調和,解釋說是老佛爺先吃了程家的糖糕,肚子已經飽了,所以沒有再吃。暗地里又委托媒人,知府保媒,將李家小姐與程家公子結親。并提議將兩家糖糕店合并,統稱“程李糖糕”店,且掛上了“清宮御點”匾。結果,知府的妙計使兩家冰釋前嫌,言歸于和,合謀經營。這也成為菏澤的一段佳話,自此也就有了“程李糖糕”的知名品牌。
炸糖糕在菏澤不僅歷史悠久,還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民間還存在很多與糖糕相關的習俗。尤其在節日和重要場合中,糖糕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二月初二龍抬頭,人們把糖糕視為龍膽,吃糖糕沾龍氣,祈福萬事順遂,好運皆來。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糖糕慶豐收,祝愿事業興旺發達。九月初九重陽節,吃糖糕寄托著健康長壽,時運攀升。春節過大年,吃糖糕也被賦予“年年高”的寓意,寄希望給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既甜甜蜜蜜,又團團圓圓。 鄧文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