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25-03-11 09:38:03
原標題:煙臺“海綿答卷”:有韌性會呼吸
來源:煙臺日報
原標題:煙臺“海綿答卷”:有韌性會呼吸
來源:煙臺日報
YMG全媒體記者 楊健 通訊員 王麗 馮曉晴 攝影報道
今年初夏,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將正式迎來驗收。不足百天的“沖刺期”,交卷在即的煙臺,正奮筆疾書。
1月份,山東省正式發布《關于支持煙臺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國家城市更新、新城建、海綿城市建設,打造宜業宜居宜游城市。2025煙臺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新增海綿城市面積1500萬平方米,改造城區水塘10處。
一座“暢快呼吸”的城市,如何給市民帶來更多滋潤的“福利”?去年,3400萬平方米“上新”的海綿設施,為城市韌性全面加碼;今年,海綿城市仍將繼續提標擴面,煙臺將出臺《煙臺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全面推進11個示范片區、205個示范項目建設,新增海綿城市面積15平方公里,以優異的“海綿答卷”完成國家級大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新增海綿城市面積1500萬平方米,改造城區水塘10處。
2025年,煙臺將出臺《煙臺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全面推進11個示范片區、205個示范項目建設,新增海綿城市面積15平方公里。
因地制宜,五個示范展示區沖刺收官
新春伊始,煙臺“生態勝境 夢幻仙島”建設再落一子,崆峒勝境項目東游宮工程(九天街片區)主體結構全面封頂,以文化主題和地域特色為核心的網紅街區和建筑群正加速成形。而早在全面建設期來臨之前,項目就未雨綢繆制定了全島海綿城市總體方案,將海綿城市理念全面融入其中。
針對島上淡水格外金貴的現狀,崆峒勝境將整島劃分為3個排水分區,為從源頭上滯蓄減排雨水,海島根據各地塊下墊面分布、實際建設需求等,結合景觀設計意向進行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雨水干塘等地表生態設施布設,收集周邊場地雨水,超標雨水通過設施內溢流雨水井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網,最終匯入末端雨水調蓄設施。
要讓雨水“接得住”,更要讓寶貴的水資源用在“刀刃”上。在末端雨水調蓄回用方面,將屋面雨水、部分道路綠地雨水收入酒店雨水蓄水池、東游宮生態大水景進行末端雨水調蓄設施控制,凈化處理后可回用于場地內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真正讓水資源循環利用形成閉環。
而在其他4個集中示范展示片區,漸成標配的海綿城市設施,也同步開枝散葉。
芝罘島片區利用大疃公園、芝罘島公園、佳苑街水塘建設多功能調蓄公園和水體,結合周邊地形、豎向條件建設芝罘島西路、芝罘島路等行泄通道構建片區蓄排體系,提高分區內澇防治標準、安全韌性水平,形成典型的半島海綿改造提升示范區。
廟后-鳳凰湖片區流域上游建設廟后水庫公園以及御龍山美好社區等項目,充分發揮廟后水庫調蓄作用;中游以鳳凰湖作為調蓄空間,周邊打造不同類型新源頭小區、道路、公園項目,形成多樣性源頭減排為主的集中片區;下游開展逛蕩河流域管網檢測工程,結合河道綜合整治提升河道生態環境及蓄排能力,形成“上滯、中蓄、智排”的流域改造示范片區。
黃金河沿岸片區結合黃金河綜合治理項目,完善區域排澇體系,在黃金河上游建設磁山-黃金河泄洪通道項目,提高黃金河片區的防洪排澇能力,降低洪澇災害風險;下游結合沿線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及黃金河排口調蓄、人工濕地、生態綠廊建設、道路行泄通道工程建設,加強源頭雨水徑流控制同時,形成以多樣化行泄通道系統為核心的排澇體系示范片區。
曬甲河片區建設以曬甲河為核心的多功能調蓄濕地公園,利用公園濕地空間建設類型豐富的雨水調蓄設施,設置溢流堰,調節水體水位;結合海綿城市對周邊進行地塊開發、路網建設,削減徑流污染;同步建設曬甲河北路、港南路兩條行泄道通道,構建片區大排水系統,最終實現片區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內澇標準整體達標,形成“源頭、過程、末端”的多功能調蓄示范區。
無縫融入,“海綿”成新城建標配
歷經三年試點推進,如今,海綿城市持續在市政道路、高品質住宅、公園中大顯身手。
去年11月底,通世南路大修工程趕在入冬第一場降雪前全面收官,投入使用的道路側排水海綿設施系統格外亮眼,雨水流入道路兩側的沉淀池,池內鋪設的大顆鵝卵石發揮初步過濾作用,有效攔截雨水中攜帶的泥沙、枝葉等雜質。初步過濾后,雨水經人行道下方的暗渠,流入雨水花園進一步沉淀、凈化,而當降雨逐漸增大時,則通過雨水花園中的溢流口,排放到市政管網。
作為煙臺海綿城市建設使用的“黑科技”,渦輪式防堵塞雨水收集口利用渦輪帶動水波,將雨水中的枝葉等雜物過濾到收納井中,環衛工人只需打開收納井,就能清理其中的雜物,以往枝葉堵住窖井,需要用工具甚至用手摳的情景就此成為往事。
降雨不但在市政道路上無所遁形,在居民區同樣“變廢為寶”。在萊山區保利·明玥春江小區,源頭結合小區綠化景觀進行雨水設施布局,建筑屋面雨水通過立管排入雨水管網進行收集,樓宇間園路設置為透水鋪裝,綠地緊鄰鋪裝側設置卵石溝、雨水花園,周邊硬化鋪裝雨水徑流通過平緣石、地表分散匯入卵石溝。
僅有“吸收”還不夠,降水還在小區完成了“凈化”和“循環”。小區排水系統末端設置智能雨水調蓄池,配備智慧運維管控系統,實時監測水質水量,處理后的雨水回用于小區內部水景噴灌、綠化澆灑、道路沖洗。為讓更多居民參與,調蓄池配置單車雨水回用互動娛樂設施,提升了海綿城市雨水設施的趣味性及展示度。
一串數字可以證明小區海綿設施的“靠譜”。自2023年建成以來,小區實現了實際調蓄容積達862.9立方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80%,項目建設的調蓄池主要用于綠地澆灌、道路澆灑,每年雨水可替代綠化及道路廣場的部分用水約為2737立方米,雨水資源利用率高達7%以上。
作為市民嶄新的“打卡地”,黃渤海新區天地廣場實施海綿城市改造前,是一處綠化地形無坡度,地下水位較高、雨水排水不暢、下滲條件先天不足等特征的老舊項目。針對廣場“短板”,項目方增建了雨水花園、調蓄水景、下沉廣場、透水混凝土、調蓄池、下凹綠地等措施,場地雨水在進入排水系統前先經過透水鋪裝、下凹綠地和雨水花園等設施滯蓄下滲;增加線性排水溝、雨水口,部分園路周邊設置卵石景觀帶,收集導排場地雨水至末端調蓄池進行回用。項目改造完成后實現地塊內生態蓄水及場地部分雨水回用,實際調蓄能力達4200立方米,雨水資源利用率達26%。
告別“大水漫灌”同時,廣場還給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一筆可觀的“經濟賬”。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與普通硬質鋪裝及景觀綠化投資基本持平,在實現相同排水能力的情況下,顯著降低了基礎設施建設費用。
行穩致遠,海綿理念貫穿項目全流程
打造海綿城市,煙臺不但走得早,更走得遠。
早在1988年,長島就開展屋檐接水等雨水收集利用試驗與工程建設,逐步形成了“屋頂接水、樓面接水、路面接水和山上攔蓄”的多元化雨水綜合收集利用格局。2016年起,我市全域啟動海綿城市建設,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嚴格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和要求。
如今,海綿城市建設在煙臺,早已“有法可依”。
自入選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煙臺先后出臺《煙臺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管理實施細則》等10項政策文件和8項技術標準,將建設內容、關鍵指標納入規劃設計、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運行維護等全過程,健全完善可操作、可實施、可檢查、可回溯、可考評的全生命周期建設管控機制,為系統化全域推進我市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保障。2023年12月1日,《煙臺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條例》的正式施行,不僅為煙臺市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也為全國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作為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示范至今,煙臺更多次為全國“打樣”。鳳凰湖公園、世界設計公園、崆峒勝境、天地廣場等多個項目入圍中國海綿城市十年成就展項目典范,并被住建部官網轉發推廣。得益于示范樣板項目的全面推進,去年底,中心城區建成海綿城市達標面積234.8平方公里,實現中心城區建成區達標面積55%以上的任務目標。
“煙臺市緊緊圍繞國家、省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積極探索和創新市區內多層級雨水資源收集循環利用新模式,構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環系統。”煙臺市住建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按照“內澇風險有效應對、雨水資源綜合利用、排海水質穩定達標、山水城海有機融合”的目標要求,以芝罘、萊山、黃渤海新區等8個區的重點片區海綿城市建設,帶動煙臺全域工作的同步推進,形成北方低山丘陵、濱海缺水型城市高質量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進一步提升城市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水平,全力打造更具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