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導報
2025-03-28 20:21:03
原標題:105家魯企搶抓“降碳”先機
來源:經濟導報
原標題:105家魯企搶抓“降碳”先機
來源:經濟導報
◆導報記者 王偉 濟南報道
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下稱《方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圍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這意味著,鋼鐵、水泥、電解鋁3個高耗能行業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履約。“山東共有105家企業,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日前,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徐本亮對經濟導報記者透露。
268家發電企業
已履約4.7億噸
在鋼鐵、水泥、電解鋁3個行業之前,發電行業是首個被納入碳交易市場履約的行業。
“截至2024年底,我省圓滿完成第三個周期(2023年度)履約,納入配額管理的發電企業268家,履約配額4.7億噸,企業數量和履約量均為全國第一。”徐本亮說。
據介紹,2024年全省共有179家重點排放單位參與交易,碳排放配額買入量0.17億噸,成交額15.72億元;賣出量0.29億噸,成交額27.52億元,交易量約占全國1/4。
從全國層面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僅覆蓋了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00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是碳排放大戶,年排放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以上。
“此次擴圍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將達到60%以上,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擴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類。”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配額基準線收緊
倒逼企業技術升級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圍鋼鐵、水泥、電解鋁3個行業,配額分配問題備受關注。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上述3個行業將繼續采用基于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額。“其中,2024年度鋼鐵、水泥、鋁冶煉企業獲得的配額量等于經核查的實際排放量,所有企業均無配額缺口,無需支付履約成本。2025和2026年度各行業配額整體盈虧平衡,根據碳排放強度績效設置調節系數上下限,將所有企業配額盈缺率控制在較小范圍內,不會對行業企業發展產生收縮性效應。2027年以后,將研究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行業配額總量,并逐步適度收緊,推動3個行業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業內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透露。
“配額基準線(即行業碳排放強度標準)在逐步收緊,倒逼企業技術升級。省內傳統能源企業履約成本上升,促進企業綠色轉型。”提到碳交易市場呈現出的變化,徐本亮分析說。
在他看來,針對碳交易市場的數據監管體系也將更加完善。“國家強化碳排放數據質量監管,納管企業需提升數據透明度和準確性。”徐本亮說。
同時,碳市場履約也將更加嚴格。“重點排放單位未按照規定清繳其碳排放配額的,將處規定時限市場交易平均成交價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徐本亮表示。
實施降碳技術改造,
企業提前布局
事實上,面對碳市場擴圍,鋼鐵、水泥、電解鋁3個行業被納入履約,很多企業已在提前布局。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日照鋼鐵“)牽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積極謀劃低碳發展新布局、新戰略,確立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及降碳實施路徑,成為省內最早制定低碳發展規劃的鋼企。
“日照鋼鐵實施降碳技術改造,投入10億元實施燒結煙氣循環、燃煤機組提效等技改工程,每年可減排55萬噸二氧化碳;2024年啟動20萬噸/年碳捕集示范工程,同時聯合北大、北科大等科研團隊,研發二氧化碳資源利用技術。”日照鋼鐵黨委書記閆秀訓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據閆秀訓介紹,日照鋼鐵還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省內首個“碳管理智慧管控平臺”,自動采集數據,生成碳足跡報告、歐盟CBAM報告,開展國際互認,降低出口碳關稅;還能模擬碳交易場景,實現碳資產智能管理。
“相當于給企業裝上了碳管家,賦能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閆秀訓如是說。
在碳排放減量替代方面,日照鋼鐵還實施了產能承接一期、二期升級改造等重點工程,作為省內實施減量替代的首批試點項目,共削減碳排放91萬噸,為行業探索出可復制的低碳轉型模式。
加快轉型升級
催生新的產業機遇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的關鍵一年。”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封立樹說。業內普遍認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擴圍也將進一步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發布的2024年建筑鋼材產品質量省級監督抽查結果顯示,未抽到的企業有16家,其中西王特鋼有限公司、山東閩源鋼鐵有限公司等12家鋼鐵相關企業已停產。
“這些企業的停產,原因或許是多方面的,也可以看出,鋼鐵及相關行業正面臨著深刻的變革與挑戰。對于行業內的企業來說,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實現轉型升級,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來自山東省再生資源協會的分析認為。
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是我國除火電行業之外的高排放行業,具有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強度高、高碳鎖定效應強等特點。
“此次將這三個行業納入碳市場管理,可以加快出清落后產能,推動行業從‘高碳依賴’的傳統路徑向‘低碳競爭力’新賽道轉變。與此同時,碳核查、碳監測、碳咨詢、碳金融等新興領域也將迎來快速發展,催生新的產業機遇。”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分析認為。
碳交易市場擴圍,企業需要做什么
摸清碳排放家底,建立核算體系
開展碳盤查:準確核算企業歷史碳排放數據,建立碳排放臺賬,確保數據可追溯、可驗證。
完善監測體系:安裝碳排放監測設備,規范數據采集流程,避免因數據不實導致的處罰或配額缺口。
積極參與配額分配,爭取合理權益
關注分配方案:跟蹤行業配額分配方法(可能采用歷史強度法、基準線法等),評估自身排放水平與行業基準的差距。
提前儲備配額:若預期排放超標,可通過市場提前購買配額或使用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降低履約成本。
參與政策研討:通過行業協會等渠道反饋行業特點,爭取更合理的配額分配規則。
優化生產與低碳轉型
技術升級:投資節能技術(如鋼鐵氫能煉鋼、水泥窯協同處置、電解鋁綠電替代)、余熱利用、碳捕集(CCUS)等,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
能源結構調整: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參與綠電交易,探索綠氫、生物質能等替代方案。
產業鏈協同:與上下游合作開發低碳原料、產品,如低碳水泥、再生鋁等,提升產品綠色競爭力。
活用碳市場工具,降低合規成本
碳資產管理:設立專職團隊或委托專業機構,制定交易策略(如低價買入配額、高價賣出盈余)。
金融工具應用:探索碳配額質押融資、碳保險、碳期貨等,盤活碳資產。
CCER項目開發:投資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等項目,獲取額外減排收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