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5-04-03 10:25:04
原標題:天下伏羲 根在濟寧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天下伏羲 根在濟寧
來源:大眾日報
□ 本報記者 高峰
鳧嶧毓秀,洙泗湯湯。
赫赫始祖,德被八荒。
一畫開天,文明肇張。
摶土造人,姻緣成綱。
立極定倫,功澤無疆……
進入農歷三月,許多地方又迎來了三月三祭祀伏羲的重大節日。老百姓通過進伏羲廟祭拜、趕廟會等多種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三皇之首——太昊伏羲。這種風俗綿延幾千年,在魯西南及周邊尤甚,因為這里是伏羲出生、遷徙、生活的主要區域,這片區域東起蒙山西到濟水,包括山東泰安南部、臨沂西部、濟寧、菏澤東部、棗莊北部、江蘇徐州及豐沛兩縣、河南濮陽周邊等地。如果看作是一個文化圈,濟寧無疑是中心。 詩人李白在濟寧地區前后生活了23年,他的《任城縣廳壁記》中有“風姓之后,國為任城……青帝太昊之遺墟……”,詩中點明任為風姓之后,濟寧為太昊伏羲故地。往前翻閱史籍,《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就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任、宿、須句、顓臾都在魯西南,從現存歷史廟陵遺存看,僅濟寧泗水、曲阜、鄒城、微山、兗州、嘉祥、魚臺有伏羲廟、陵及遺址近20處,留存密集、規格高、信者眾,其中有全國建廟最早、規模最盛大的鄒城市郭里爺娘廟村羲皇廟遺址,全國最早、留存最完整、廟陵合一(全國唯一)的微山縣兩城鎮陳莊伏羲女媧廟,留存廟碑記載把建廟歷史推到唐代以前,在全國絕無僅有。
位于鄒城、滕州、微山交界處的鳧山,有七列南北縱向的低山,向東山勢奇峻秀麗,向西逶迤進入魯西大平原,周邊有十多處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伏羲廟眾多,形成了一個歷史久遠的文化圈。鳧山郭里羲皇廟被世代百姓親切地稱為“爺娘廟”,規模宏大,鼎盛時有3萬多平方米,分三路布局,中路有羲皇殿,供奉伏羲,中塑有伏羲像,腰間以樹葉圍繞;有寢殿,供奉人祖奶奶(女媧),兩側有東西兩廡,供奉各路神仙;東路有玉皇殿;西路有關圣殿及送子娘娘廟,也稱娃娃殿。廟中碑碣甚多,最早的有西漢永元碑(原碑已失,只留舊載)、后唐長興二年《重修伏羲廟碑》、宋乾德二年《重修伏羲廟碑》、金章宗明昌七年《重修廟記》等,最為高大的明萬歷《綱紀碑》至今聳立。“綱紀”即皇綱帝王譜,從太昊一直到明神宗,共計載刻正統13朝234名帝王年號及其在位時間,通史跨度之長,皇帝年號之清晰,在位時間之確鑿,接續時代之謹嚴,鐫刻文字之簡約,在中國碑刻群中絕世無雙。鄒城郭里伏羲廟毀于1929年亂世之變,廟大部分被燒,玉皇殿世稱九十九間無梁殿,支撐玉皇殿的20根石柱只剩5根頑強屹立,訴說著伏羲創世的輝煌和歷史,也記錄著世代的記憶和緬懷。
《左傳》多次提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祭祀伏羲的重視世代綿延,最終體現在后世儒家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伏羲的出生地至今仍有爭議,從史籍記載、地域留存、文化延續方面認知更客觀一些。東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云:“大人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號太皞。”唐《尚書·正義》:“包羲氏……風姓,母曰華胥。”《路史·太昊記》:“伏羲母華胥居于華胥之諸,嘗暨叔嫟翔于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銓之,意有所動,因生伏羲。”《詩含神霧》、《孝經鉤命訣》及《帝王世紀》諸書,均有是說。黃族史籍,如《尚書》、《史記》、《世本》諸書,均自黃帝開始。黃帝以上,如羲、農諸皇,凡非其族,均不傳載。然東方為伏羲、神農一族發源散布之鄉,其本族史跡,故老相傳,歷世弗替,不以黃族史籍之缺載而湮沒也。由此可知:伏羲的母親稱為華胥,在雷澤見大人足亦而履之,因生伏羲。清王子襄著《泗志鉤沉》載:“華胥氏之國:今(泗水)治東北五十里有華胥山,其西麓有華村,為漢華縣故治。按古《河圖》云,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今治東六十里有雷澤,亦名服澤;北有伏山,東南有扶犁山,亦曰拋犁;有浮來,亦曰包來;西南有陪尾,即負尾山,又南首有負首山。蓋扶、伏、魯、負、麃、拋、浮、包(來與里字互通),借音微轉歧,似異而實同伏羲之伏。”由此可見,皇古時華胥氏應在泗水縣治東北。現在的地名仍能尋到痕跡,在泗水華村鎮有華村水庫,即古華渚;有華山,即古華胥山;華胥村后一分為四,東、南、西、北四華村,因修華村水庫現已分東西華村;華胥山下有伏羲廟,此廟已毀,僅存遺址,在其廢墟上,有一斜立石碑,從上半部可辨文字為元代《重修伏羲廟碑》。
慎終追遠,在《禮記》、《周禮》中記載的上古五帝,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是最具影響力的部落或者部落聯盟首領,都在東方的汶泗沂濟流域活動。伏羲生長于此,居住于彼,族人相傳,史籍各就生長之地分別紀之。其后帝舜為泗人,舜耕于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其事俱見《史記》、《尚書大傳》、《墨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尸子》諸書。《墨子》又言:“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所言歷山、雷澤均在泗水,壽丘在曲阜東北,與泗鄰縣,正為一區。至謂河濱,其為泗河,又無疑矣。若歷山,若雷澤,若服澤,若壽丘,若河,無一不在泗水一方。知舜亦當時泗水之人,生于斯,故耕于斯,漁于斯,陶于斯,作什器于斯,其后即舉于斯。以史證地,無不一一相符。今歷山之坳,有帝舜廟,山中有歷山村,附近有諸馮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臺。舜為泗水之人,已成定讞。而泗有歷山、雷澤諸處,更知所載伏羲居處之雷澤諸地,亦確然不誣。其源既明,則凡他處地名與泗水相同者,皆族遷名隨,為羲族后徙所居,不能執此以為伏羲生長之鄉也。”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濟寧是山地向平原過渡區,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繁衍。汶上東賈柏、泰安大汶口、鄒城野店、曲阜西夏侯、泗水尹家城、微山尹洼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像珍珠一樣遍布濟寧及周邊。濟寧及周邊出土的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人首蛇身、持規握矩的形象反復出現,尤以嘉祥武梁祠石刻最為著名。這些畫像不僅印證了伏羲作為東方文明開創者的地位,更凸顯了其在魯西南的文化核心地位,進一步表明濟寧是伏羲信仰的早期傳播中心。
伏羲所在的時代應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漸變的突破時代,海洋侵蝕內陸很深,洪水肆虐,他帶領族群從魯蒙山地順水遷徙走向平原,以漁獵游牧為主,歷盡艱險,展現出了超人的智慧和領導水平,做了很多類似后天神話開天辟地的史詩業績。《周易·系辭傳下》記載:“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尸子·卷下》記載:“虙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養六畜以充庖廚”(《史綱評要》)。《白虎通》記載:“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白虎通德論》解釋“伏羲”二字含義,認為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確立人倫道德,畫八卦治理天下,百姓順伏教化,所以稱伏羲。伏羲最初是一個個體,最后可能是一個英雄族群的崛起、延續、螺旋提升。伏羲族系的繁衍生息,拉開了中國人文歷史的序幕。考古學家徐旭生認為,伏羲的形象是古代先民對早期文明創造者的集體記憶,是中華文明的文化符號,象征著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轉折點,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開先河作用。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伏羲在濟寧誕生,天造地設;伏羲從濟寧出發,開創東方區域文明。這不是神話,而是一段英雄史詩,值得世世代代祭祀、緬懷、唱誦;這是一條永不枯竭的文明之河,流淌在東方,滋潤著萬千黎民百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