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商報
2025-04-14 09:43:04
原標題:濟寧走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轉型之路
來源:山東商報
原標題:濟寧走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轉型之路
來源:山東商報
以創新突破產業邊界,以傳承激活文化基因。近年來,“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濟寧在高端制造、綠色能源、文化傳承等領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4月12日,“行走黃河”行進式主題采訪活動媒體團走進濟寧。從珞石機器人到新能船業,從尼山圣境到魯源村,這座千年古城正以科技為引擎、文化為紐帶,探索出一條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轉型之路。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從智能制造、綠色船舶、文旅融合三個維度,看見了一個以創新驅動實現產業升級與文化振興的濟寧,以及將科技創新與人文精神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的濟寧。
◎文/圖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許暢 發自濟寧
綠色船舶制造的“中國方案”
傳統產業轉型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需要從設計理念、生產模式到產業鏈生態的全方位重構。作為全國首個內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新能船業以“綠色智能化造船、造綠色智能船舶”為核心理念,探索出一條兼顧環保與效益的發展路徑。目前,新能船業制造的新能源船舶遠銷東南亞、歐洲等地。
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則成告訴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一輛新能源船舶充電時間從原來的8小時以上已縮短為半小時以內,有力提升了船舶的有效運行時間。“目前,已經在梁山港、龍拱港各建設一座1MW換電站,正常運營電船一艘,在建5艘,設計5艘,初步構建起全球首個規模化落地的新能源船舶換電體系。”
近年來,新能船業創新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船型、新標準、新模式,全面對標海船生產工藝,采用自主可控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據介紹,新能船業致力于打造以“節能、環保、經濟、高效”為特征的4E綠色智能船舶,研發適應多種應用場景需求的內河標準化船舶系列新產品,積極引領內河船舶制造“數智化變革”。
項目的成功離不開產業鏈深度協同。寧德時代提供動力電池技術,中集集團貢獻船舶制造經驗,濟寧能源發展集團則依托本地資源優勢推動項目落地。這種“技術+資本+場景”的模式,確保了從研發到量產的快速轉化。目前,基地年產能達240艘,年產值33億元,帶動就業超千人,成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標桿工程。
新能船業參與的“綠色智能船舶發展規劃”被列入山東省海工裝備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項目更斬獲“綻放杯”5G應用全國一等獎。“今年我們的訂單是100艘,要開工125艘,我們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劉玉龍介紹,目前僅京杭大運河濟寧段還有數千艘柴油船,根據當地將淘汰15年船齡以上船舶的政策,有1200余艘已達到該標準。此外根據海外調研,“越南等地市場也很廣闊。”
國產工業機器人的“獨角獸”突圍
成立于2015年的珞石(山東)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僅用8年時間便躋身行業前列,成為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工業機器人企業之一。其突圍路徑,映射出中國科技企業從“跟隨”到“引領”的蛻變邏輯。
走進“遍地”都是機器人在忙碌的車間里,珞石(山東)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皓表示,技術自主化是600項專利背后的研發底氣。珞石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平臺化產品和自主知識產權。公司研發團隊80%以上為碩士及以上學歷,成員來自東京大學、加州理工等全球頂尖高校,形成了一支跨國的技術攻堅力量。截至目前,珞石已掌握600余項發明專利,覆蓋機器人控制系統、高速高精算法等關鍵領域。其自主研發的協作機器人,在精度與安全性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工信部認證的“鏈主企業”。
來自資本市場的青睞進一步印證了珞石的技術價值。目前,公司累計融資超15億元,投資方包括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順為資本等頭部機構。2024年,珞石被納入證監會科技企業上市綠色通道,計劃2025年底登陸科創板。與此同時,其智能制造產業園二期將于2025年投產,預計年產5萬臺工業機器人,年產值達20億元。這一產能擴張不僅服務于國內制造業升級,更瞄準全球市場,推動中國機器人從“國產替代”走向“全球輸出”。
珞石用實踐表明,在高端制造領域,唯有持續投入研發、打通產學研鏈條,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掌握話語權。面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的趨勢,珞石正籌建“具身智能創新中心”,聯合北大、東京工業大學等高校,探索機器人感知、決策與執行的閉環能力。這一布局直指工業4.0的核心需求——讓機器人從單一執行工具升級為具備自主適應能力的智能體。此外,珞石計劃通過“爆款產品”策略,針對醫療、商業等細分場景推出定制化解決方案,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旅的“雙向重塑”
在機器轟鳴與船舶制造的工業圖景之外,濟寧的另一張名片——儒家文化,正通過尼山圣境與魯源村的聯動開發,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兩大項目以“創造性轉化”為方法論,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的現代文旅產品。
尼山圣境的成功在于其“場景化敘事”能力。72米高的孔子像、榮獲魯班獎的大學堂,不僅復現了儒家禮制空間,更通過《金聲玉振》演藝、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活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自2018年開園以來,尼山已接待游客750萬人次,承辦央視中秋晚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國際活動十余次。2023年,央視20余次報道將其定義為“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標桿”。
毗鄰尼山的魯源村,則瞄準“中國研學第一鎮”的定位。通過復原“古昌平鄉”歷史風貌,打造全齡段研學課程、文創工坊、沉浸式劇場,魯源村將“游”與“學”深度融合。2025年全面開園后,其37萬平方米的體量可容納教育、文創、旅游等多元業態,形成“景區+社區+校區”的共生模式。
傳統文化并非只能靜態保存,通過現代轉化與產業賦能,可以成為經濟增長與文化自信的雙重引擎。無錫靈山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君毅介紹,魯源村項目與尼山圣境是一體化的,“我們總體的創意定位,一是世界級的人文旅游目的地,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基地”,將圍繞“大文旅”+“大教育”的產業來做開發,將集聚文化體驗、演繹互動、教育培訓、研學游學以及文創開發等,不僅要打造成文化高地,也是一個產業高地。
總體來看,尼山與魯源村的聯動,超越了單一景區的范疇。尼山提供文化IP 與流量入口,魯源村承接產業落地與消費延伸,二者共同構建起“文化標志區—文化產業區—文化體驗區”的全鏈條生態。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區域文旅附加值,更通過就業帶動、非遺活化等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