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青島逾百公里海岸線“修”出新風景

來源:青島日報

作者:李勛祥

2025-06-24 09:05:06

原標題:青島逾百公里海岸線“修”出新風景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青島逾百公里海岸線“修”出新風景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近日,青島藍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作為15個典型案例之一入選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這是繼2024年西海岸新區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入選“全國典型”之后,青島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青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成果“頻頻獲獎”,得益于這座海洋城市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推動藍色經濟綠色發展的追求和實踐。多年來,青島持續加大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組織實施了一批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如今的青島,水清、岸綠、灘凈、灣美、島麗,繪就一幅人海和諧的畫卷。

打造美麗岸灘

傍晚時分,行人吹著海風,沿著小島灣畔的濱海步行道漫步。岸灘上,游客們趕海、戲水,享受著大海的饋贈。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小島灣的海邊全是養殖池,存在私搭亂建、污水四溢的情況,根本沒有游客過來玩。”從小就生活在海邊的于家溝村村民說。

20世紀80年代,青島藍谷海洋開發利用方式相對粗獷,導致近岸海域逐漸被入海河流攜帶的污染物、養殖排放物所污染,海岸帶生態功能退化,防災減災能力下降,海洋生物多樣性降低,沙灘資源被侵蝕,民眾親海空間不足,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面臨雙重挑戰。2019年以來,青島藍谷以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為依托,實施系統性生態整治修復工程,營造惠民宜游的親海空間。

“我們實施了小島灣北岸海岸帶綜合整治工程和小管島生態修復工程,進行‘岸線+海島’一體化生態修復,清理小島灣及小管島周圍海域養殖設施,退養面積約1228公頃。同時,通過建設濱海廣場、沙灘公園等,實現生態性與景觀性的有機統一,打造區域人流聚集的核心載體。”據藍谷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9年生態修復工程實施以來,藍谷海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Ⅰ類海水水質區域不斷擴大,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保持100%,小管島周邊海域浮游生物物種從105種躍升至176種,海洋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此外,海洋生態品質的提升帶動了旅游業發展,2024年藍谷接待游客量突破1100萬人次,較2018年增加約150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達140億元,較2018年增長約8.6%。

將視線轉向青島經濟發展的重鎮——西海岸新區,曾幾何時,這里的海洋生態環境面臨著跟藍谷同樣的局面。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西海岸新區傳統海洋養殖與捕撈產業迅速發展,各式大棚和養殖池涌現,無序擴張、污水亂排、占礁侵沙等問題越發嚴峻,生態環境亟待修復。

“2012年以來,西海岸新區圍繞拆違建、清岸線、調項目、修慢道、植綠化、保文化六大任務,依托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項目,先后組織開展了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龍灣海岸帶修復等一系列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累計拆除養殖池600余萬平方米,新建藍灣路慢行系統和視覺通廊78公里,實現了新區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全域治理和沿海生態景觀綠道的全線貫通。”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海域海島管理科負責人崔曉東說。

青島海、灘、島、灣渾然一體,在1.17萬平方公里海域和800多公里海岸線上,分布著120個海島、49個海灣。近年來,青島高標準打造了小島灣、膠州灣、靈山灣等海洋生態修復節點,這些美麗岸灘串聯,已經成為青島市民臨海親海的寶貴資源,成為青島海洋文旅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空間。

建設秀麗海島

從積米崖碼頭乘船出發,在海上行駛約30分鐘后,就來到了北方第一高島、青島市最大的有居民海島——靈山島。島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年四季,總能看到游客三五成群,結伴在島上各景點拍照打卡。

但以前的靈山島并非如此。“過去,島上居民主要靠養殖業和捕撈業維生,而且使用近岸海域連片的養殖設施和餌料投喂等傳統的粗放型漁業生產方式,導致海域生態受損、資源衰退,加之島上設施不完善,很少有游客登島游玩。”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域海島管理處張崇陽說,近年來,青島共爭取中央財政資金4.6億元,累計投入資金6.75億元,對靈山島整體進行整治,全面修復海島生態系統,營造海島宜居宜游環境。

整治修復效果顯而易見:通過修復灘涂底棲生物生境,為眾多的鳥類提供棲息地和取食場所,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多,周邊海域有100多種浮游動、植物,每年有300多種候鳥途經此地;通過完善島上的基礎設施,吸引了諸多民宿登島營業,能夠滿足游客吃、住等需求,每年約有12萬游客登島游玩;通過大力發展人工魚礁、底棲漁業,推廣清潔能源取暖、光伏發電等,靈山島成為全國首個“負碳海島”,并獲評“全國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2023年,靈山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又成功爭取4億元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圍繞植被群落修復和鳥類野生動物保護、島體和島岸穩定性防護、海島岸線保護修復、牡蠣礁修復、入海污染物治理、建設生態保護管理平臺等六個方面對靈山島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目前正加快項目建設,未來靈山島的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將得到更大提升。”張崇陽說。

不只是靈山島。近年來,青島編制完成全國首個市級海島保護規劃《青島市海島保護規劃》,形成“(海)陸島統籌、保護優先、有序利用、組團布局、島群發展”的海島保護利用規劃策略,在靈山島、竹岔島、齋堂島、大公島和小管島實施了8期生態島礁整治修復工程,完善了海島基礎設施,改善了島上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島持續加大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組織實施了一批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其中爭取中央財政支持項目16個、資金18億元,撬動地方和社會資金投入約130億元,整治修復濱海濕地面積約2300公頃,修復海岸線約110公里、海島5個。”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域海島管理處負責人說。未來,青島將繼續依托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中央財政支持項目,開展退養還灘(海)、沙灘整治修復、護岸生態化改造、牡蠣礁生態修復、海藻場生態修復等工程,不斷改善海洋受損生態功能,拓展市民親海空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青島交通數據完成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周建亮本報6月23日訊市交通運輸局公共服務中心的綜合交通運行監測分析數據近日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完成登記...[詳細]
青島日報 2025-06-24

青島首單水土保持生態價值轉化項目落地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吳帥本報6月23日訊青島永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康養項目近日正式簽約,意味著全市首單水土保持生態價值轉化項目正式...[詳細]
青島日報 2025-06-24

青島首單科技創新債券落地

記者自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獲悉,近日,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科技型企業,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25海爾智家MTN002”,標志著青...[詳細]
青島日報 2025-06-24

前5個月青島交易所債券融資533億元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傅軍交易所債券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以及柜臺債券市場相互補充、相互協同,共同構筑起多層次債券市場的堅實主體架...[詳細]
青島日報 2025-06-24

青島銀行精彩亮相中國國際金融展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傅軍6月18日,2025中國國際金融展在上海世博展覽館盛大開幕。作為全省規模領先的地方法人銀行,青島銀行精彩亮相博...[詳細]
青島日報 2025-06-24

守護“健步夢” 青島醫生再上高原

6月18日清晨,滿載著青島市市立醫院“骨道匠心筑夢健康”紅十字志愿服務隊隊員的車剛開進桑珠孜區中心醫院,隊員們抬頭便迎來了30余名藏族...[詳細]
青島晚報 2025-06-24

煙臺機場將開通三條暑期包機航線

本報訊昨日,記者獲悉,為進一步優化航空運輸網絡布局,滿足廣大旅客暑期多樣化出行需求,煙臺機場將于7月初開通煙臺至呂梁、忻州、榆林三...[詳細]
煙臺日報 2025-06-24

煙臺開通商標專用權質押登記業務

本報訊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助力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業務煙臺受理窗口已全面開通注冊商標專用權質押...[詳細]
煙臺日報 2025-06-24

煙臺成立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虛擬教研中心

本報訊為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教育賦能高質量發展,6月20日上午,煙臺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虛擬教研中心成立大會在煙臺大學舉行,這個“中心”是全...[詳細]
煙臺日報 2025-06-24

今年青島膠東機場日韓旅客量已破百萬

截至6月15日,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往返日韓旅客量突破100萬人次,較2024年提前36天達成這一目標,其中免簽入境的日韓旅客量同比增長48%。夏航...[詳細]
金膠州 2025-06-24

山東省高考成績6月25日下午發布

□記者馮純報道本報訊近日,在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舉行的2025年夏季高考評卷開放日活動上,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副院長趙麗通報了評卷工作情況...[詳細]
金膠州 2025-06-24

財經聚焦丨從田間到餐桌,夏糧收儲加工一線追蹤

??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題 從田間到餐桌,夏糧收儲加工一線追蹤??新華社記者古一平??隨著今年全國“三夏”小麥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目...[詳細]
新華網山東頻道 2025-06-24

濟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開始登記認購

6月23日,濟南城市發展集團發布《2025年濟南市第一批次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配售通告》,明確濟南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于23日正式啟動登記認購工...[詳細]
齊魯晚報 2025-06-24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