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30日訊 全面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縣級以上政府自2021年起分級分批公布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擦亮“海岱考古”品牌,2025年前完成海岱地區古代文明化進程研究等“考古中國”課題階段目標;2021年啟動水下文物數據庫建設,公布首批山東省水下文物保護區......
圖片來源/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截圖
日前,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的通知,明確十一條具體舉措,統籌做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我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措施》提出,全面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每年開展山東省“紅色文化主題月”活動。2021年建立省級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協調機制,制定我省紅色文化遺存認定辦法,縣級以上政府自2021年起分級分批公布紅色遺存保護名錄。編制實施《山東革命片區保護利用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擦亮“海岱考古”品牌?!洞胧诽岢?,實施焦家遺址、崗上遺址、城子崖遺址、兩城鎮遺址等考古項目,完善山東史前文化譜系。2025年完成海岱地區古代文明化進程研究等“考古中國”課題階段目標。實施東平湖、威海灣、廟島群島等水下考古項目,2021年啟動水下文物數據庫建設,公布首批山東省水下文物保護區。2021年完成大運河、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等重大工程文物資源調查。
資料圖/2019年11月4日,山東青島,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首次正式對瑯琊臺遺址展開考古發掘。(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嚴格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審批程序,各地對可能存在歷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實行“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原則上不予收儲入庫或出讓。省政府每兩年公布一批對外開放的省級考古遺址公園,2025年建成20個國家及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并對外開放。
同時《措施》還提出,2021年完成全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公布山東省石窟寺文物名錄,編制實施《山東省石窟寺保護規劃》,在濟南、濟寧等市設立省級石窟寺及石刻文物保護研究基地。實施長清蓮花洞石窟、肥城陶山朝陽洞石刻造像等保護利用工程、安全防護設施建設工程,2022年實現全省石窟寺無重大險情、安防設施全覆蓋。實施石刻文獻檔案數字化項目。與“一帶一路”沿線省份、國家和地區合作,組織學術研討、交流展覽、自駕游活動等,依托駝山石窟、白佛山石窟、青州石造像、鐵山崗山摩崖石刻等資源打造山東石窟寺及石刻展示品牌和文化旅游路線。
《措施》還明確,對接大運河、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等重大工程,2023年建成南旺分水樞紐遺址、濟寧河道總督府遺址、齊長城定頭崖西山段、鐵門關遺址等文物展示利用項目。推動“三孔”、泰山、大汶口遺址等申報國家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2021年公布8個首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積極創建全國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發展文化遺產旅游、紅色旅游,提升文物景區文化內涵和環境優化水平,到2025年對外開放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到800處。
資料圖/山東博物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博物館建設方面,《措施》提出要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2025年建成山東自然博物館,推動22個國有博物館空白縣(市)建設博物館,實現縣級博物館全覆蓋,全省登記備案各級各類博物館不少于1000家,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總數達到150家。實施博物館運行評估定級規范,開展博物館運行績效評估,2021年從一級博物館試行,2022年在縣級以上博物館逐步推開。2025年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達標率達到100%。建立博物館陳列展覽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開展精品展覽評選推介活動。加快智慧博物館、“云展廳”建設,2022年全省一級博物館全部完成智慧化升級改造。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實施“博物館+”跨界融合,2022年開發100個博物館研學旅游項目。
此外,《措施》還從提升保護管理水平、強化文物科技支撐、推進文物法制建設、健全經費保障機制、加強隊伍建設、落實工作責任等方面出發,明確具體目標措施,進一步強化文物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