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2-19 00:05:12
齊魯網12月19日訊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政論專題片《筑夢之路》12月18日起,每天22:00在山東衛(wèi)視播出。聚焦山東在改革開放40年里的滄桑巨變、滄桑漸變,與時代機遇相會相知的過程,《筑夢之路》通過風氣之先、變革之本、動力之魂、活力之源、時代之潮五個維度,全面展現(xiàn)改革開放40年來,山東開領風氣之先的創(chuàng)舉,以人民為中心的作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動力,人才活力的激發(fā),以及在新時代的大潮中,重整行裝再出發(fā)的壯志豪情。18日晚《筑夢之路》播出第一集《風氣之先》。
菏澤地處魯西南,經濟在山東省一直相對欠發(fā)達。也許是因為“窮則思變”,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意識和行動才會率先萌芽破土。如果將時光回溯到40年前,這種開風氣之先的創(chuàng)舉,在距離丁樓村80公里的東明縣小井村,也有一個異曲同工的“改革樣板”。
小井村村民李扎根一直存著個“寶貝”——1978年小井村的分地證明。早在1978年2月,小井村就開始嘗試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比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要早8個多月時間。
楊米貴時任東明縣小井村第二生產隊會計,當年分地的情景,他歷歷在目。“頭上來可不敢分,害怕,光害怕整住了。這不是玩的,這是路線問題那時候,一步一步來的,沒敢大張旗鼓地弄。”
1977年冬天,剛剛主持菏澤地委工作的周振興,第一次來到東明縣小井村調研,眼前的一幕強烈地刺痛了他。村民張殿興家,原本三間瓦房,拆掉了兩間,一家人只有一床舊棉被,睡在麥秸上,吃的高粱糠餅。周振興就拿了個大的帶高粱糠的掰開咬了一口,咽不下去。
周振興連夜組織東明縣干部開會,與會人員的一句話讓他陷入沉思:“東明縣土地多,可是群眾守著土地挨餓,想不通。”
周振興認可并默許了小井村分地的作法,他告訴記者:“那時候,這地是老百姓的,叫老百姓種地,吃飽肚子不挨餓,我覺得這犯不了罪。”
1979年,周振興召開菏澤三級干部會議,2000多人參會,會議講話錄音在整個地區(qū)播放,“大包干”在整個菏澤地區(qū)推開。一時間,菏澤“單干”的消息傳開。一些臨近地市村莊的路邊墻上,開始有不少“反對菏澤單干復辟”的大字標語出現(xiàn)。為了讓大家安心分地,周振興當時做出了這樣的承諾,“一旦這件事情搞錯了,上級追查下來,我周振興一個人承擔責任”。
改革了生產關系就解放了生產力。1981年,菏澤一下子從糧食凈調入地區(qū)變成了凈調出地區(qū)。1983年底,全國推行農村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占全省人口不足十分之一的菏澤,輸出了全省六分之一的商品糧。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土地上種的東西歸誰的問題,互聯(lián)網、云計算和大數(shù)據(jù)要解決的是,土地上東西賣給誰的問題。農村變革是中國變革的核心,只有農村富,中國才會富。”
從大包干的發(fā)軔到互聯(lián)網電商的興起,所有這一切,都是對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探索。40年來,山東這種不甘被命運束縛,勇于打破桎梏的精神和勇氣,其中既飽含著對現(xiàn)實命運的抗爭,更蘊含著對客觀規(guī)律的生動實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