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5-05 23:11:05
編者按:2016年6月,山東第八批援藏干部肩負著山東省委、省政府和家鄉人民的重托,滿懷激情踏上日喀則市這片熱土,開啟了新一輪的對口支援工作。三年來,他們聚焦產業援藏,立足民生改善,注重智力援藏,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的工作理念,靠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苦熬不如苦干的韌勁,實現了山東對口支援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不斷深化了山東援藏精神,用激情和汗水續寫了山東援藏事業的新篇章。
值此山東第八批援藏工作即將結束之際,齊魯網、閃電新聞特推出“藏家人說援藏”系列報道,多角度展現三年來山東援藏工作的成績和風采,為大家傳遞雪域高原上,來自日喀則的“山東溫度”。
齊魯網日喀則訊(記者楊本敬 張偉 崔真真 王春令)在夏天西瓜集中上市,內地西瓜一兩塊錢一斤的時候,在白朗縣巴扎鄉彭倉村的西瓜大棚里,巴扎鄉鄉長滕斌告訴閃電新聞記者,由于海拔高、日照足、無公害等原因,這里一個兩三斤的西瓜就能賣上50塊錢,而一個大棚最多能產900多個西瓜。從2月份育苗到5月份收獲,一個西瓜大棚一季就能收入4萬多塊錢。
巴扎鄉鄉長滕斌接受閃電新聞記者采訪
2001年開始,山東援藏干部便從濟南引進技術人員,在彭倉村試種溫室大棚。剛開始的時候,當地群眾都不理解,為什么要種大棚呢?而如今,近20年過去了,全村建有老大棚106座,濟南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到來后,又出資建了42座新大棚。除此之外,該村還有一個國家投資在建項目,正在建設大棚36座,建成后,全村加起來將有184座大棚。 彭倉村總共有48戶,363人,目前每戶至少兩三個大棚。據彭倉村老支書邊巴頓珠介紹,一年下來,平均一個大棚的凈利潤是一萬元左右。
在收益得到保證的同時,村民的飲食方面也有了巨大改善。原來村民的老三樣——土豆、蘿卜、大白菜,發展成現在的新三樣——南瓜、青椒、西紅柿等等。大棚西瓜、蔬菜等種植成功后,群眾的視野得到了進一步開拓,對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有了十足信心,派村民前往壽光專門學習蔬菜、西瓜等各種蔬菜種植技術,學到的先進技術及時傳授給村里群眾。目前彭倉村全村種植西瓜達40畝,蔬菜104畝,村民靠種植和銷售西瓜、蔬菜,村年純收入達30余萬元,每年人均增收840元以上。
彭倉村老書記邊巴頓珠(左)和彭倉村新書記巴頓(右)
據滕鄉長介紹,濟南第八批援藏干部到來以后,做出了很多建設性的工作。首先就是否愿意繼續發展蔬菜產業征求了村民的意見,彭倉村通過召開村民大會,一致通過了繼續發展蔬菜產業的思路。為此,援藏干部管理組又投入援藏資金900萬元,為彭倉村合作社新建42座溫室大棚,并對附屬設施進行了配套,目前,42座溫室大棚已全部建成交付使用。在建設新棚的同時,援藏干部組又通過群眾籌資50%、援藏干部管理組出資50%的方式,籌資62萬余元,將70座老大棚的棉被換新,解決了大棚冬天保暖問題。而這種群眾出資一半的方式,使得大家對添置的這些物資更加愛惜。
西瓜大棚里老書記邊巴頓珠正在傳授種植技巧
2018年,在濟南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的指導下,彭倉村還組建了自己的合作社——彭倉良心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新支書巴頓擔任合作社的社長。“之前,村民自己種出來的菜都是自己拿到市場上去賣,屬于比較分散的經營模式。合作社成立之后,將家家戶戶拉進合作社里面,采取統一供種、統一營銷的模式,給群眾打通了銷售和流通環節。”滕斌鄉長說,我們與一些蔬菜協會、菜市場合作,采取公司+企業家+村黨支部+農戶這么一個運營模式,現在農戶只需要種好,就有人上門收購,為群眾節約了一定的勞動成本。據悉,目前合作社運營情況良好,每年都能給農戶帶來一定的分紅收益,而且合作社的大棚一部分是群眾自己種,一部分用于出租,還能給合作社帶來一定的租金收入。
滕鄉長介紹,下一步,援藏資金和強基惠民資金還將整合出資,給村里的大棚裝上卷簾機。“有了卷簾機,就能省下更多的勞動力,原來種一個棚需要五個人,而現在可能只需要一個人維護就行。”滕鄉長表示,這樣當地群眾就會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轉移到第三產業上面,包括去市里打工,或是去搞建筑工程等等,這將給當地群眾帶來更大收益。
往期報道:
【魯藏情深】① 三年!雪域高原這片萬畝戈壁荒灘變身生態枸杞園
【魯藏情深】②西藏蔬菜看白朗:濟南歷城老張19年西藏“種菜記”
【魯藏情深】③從248畝到4600畝,蔬菜產業助力白朗脫貧致富
【藏家人說援藏】①從年收入1萬到12萬,藏族農民宗吉家門口的“打工經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