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5-09 16:25:05
編者按:自現代文明后,工業的地位就變得至關重要、不可替代。濟南作為近現代知名的工商業名城,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寫下了濃厚的一筆。回看百年發展,老工廠、老倉庫、老鐵路,這些承載了濟南工業文明、體現城市特色和發展軌跡的工業遺產成為了泉城人的重要記憶。閃電新聞記者將實地走訪,通過工業老建筑視角,用鏡頭記錄百年的歷史滄桑,讓人們了解濟南這座老城的前世今生。
在濟南天橋區鳳凰山路北頭,有個鳳凰山路壹號商城,這里是濟南西北部郊區的家居、摩托車以及一些小型工廠的聚集地。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市場的建筑多以工業工廠建筑為主,原來,這里曾是響當當的濟南第一棉紡織廠。
濟南第一棉紡織廠又被稱為國棉一廠,因經營不善,于2012年4月30日全面停工。這個曾經輝煌的棉紡廠在濟南人的記憶里,曾有著非常重要的工業地位。圖為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家居小商品集散地。
濟南第一棉紡織廠原名魯豐紗廠,始建于1915年,由曾在北洋政府擔任過末任總理的潘復,以及當時的山東督軍、軍閥靳云鵬、蔡儒楷等人,集中全省107個縣的財力創辦,屬官辦性質,1919年正式投產,是濟南第一家紡織企業。在老廠區東部,一座破舊的老式建筑顯得格外有特點。據了解,這棟老建筑是原棉紡廠的變電所,一百年前,曾是魯豐紗廠的實驗室。
這是魯豐紗廠僅存的最后一座百年老建筑。1935年,軍閥主辦的濟南魯豐紗廠倒閉,1600余名失業工人連日到省府請愿,要求復工。省主席韓復渠怕鬧事,極力促使苗杏村讓成通租賃魯豐。1937年銀行拍賣魯豐的全部固定資產償還債務,苗杏村又采取買民安的手法,以85萬元的低價把魯豐全部買下,成為苗氏集團的又一紡織企業,即成大紗廠。
“七七”事變后,日寇占領濟南,該廠被軍管,先后改名為軍管魯豐紗廠、成大紗廠等。1948年濟南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該廠,成立國營濟南第一棉織廠,1955年改名為濟南第一棉紡織廠。
1984年開始擴建,至1988年,全廠擁有職工8072人,紗錠101760枚,織機1400臺,成為當時山東最大的紡織企業。圖為老建筑內的二樓。
1994年,國棉一廠改制為濟南魯成有限責任公司,1996年又被濟南齊魯化纖集團兼并,改稱為中國濟南化纖總公司第一棉紡織廠,1998年改為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的濟南第一棉紡織廠。2008年因濟南市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拆除廠房,國棉一廠又被迫減少紗錠1.7萬枚,進一步加劇了企業負擔,逐步依靠來料加工維持生存,直至2012年4月30日全面徹底停產。
據附近的一名木工老板介紹,這座樓雖然已經有百年歷史,但是從房屋木工建筑上看,做工是非常細致的。而這棟老建筑的一樓,之前租賃給了一家做玻璃生意的人,直到今年初,相關部門為了保護老建筑,這棟樓才徹底沒有人使用。
圖為老建筑西側,作為曾經的變電所,在這棟老建筑上的痕跡比比皆是。
這是建國后濟南第一棉紡織廠后蓋的工廠廠房,如今的廠房已經成為各種小商品的門頭店。“紡織女工”曾是令人羨慕的身份,濟南國棉系的興起到落寞,是時代發展和經濟轉型的縮影。資料顯示,民國前期,濟南曾是華北最大的棉花市場,棉花行是當時隨著中外紗廠在商埠設立而形成,是濟南商業中業務最發達者之一。
民國以后,濟南棉紡織業興起,共計設廠39家,資本總額249萬余元。濟南初步形成了棉紡織、針織、復制、印染及毛、麻、絲制品等綜合紡織工業。圖為當年的廠區現在已變成家居小商品市場,從房屋結構上看,工業的味道依然非常濃厚。
建國后,濟南棉紡織業在發展鼎盛時期,總共有14家廠,那時的棉紡女工一進廠就被分到織布車間,一干就是30年,當時能進這樣的大國企工作是件很驕傲的事。
閃電新聞記者 尹承謙 濟南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