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8-23 11:11:08
齊魯網鄭州8月23日訊 上午8點40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眼科門診已經排起了長隊。很難想象,診室內正在坐診的這位腰桿筆直的教授,已經99歲高齡。
他叫張效房,我國著名眼科專家,是我國眼內異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傷專業的學術帶頭人。
1920年,張效房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父親經常教導他,要為國家盡一份自己的心力。張效房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理想,“我們讀書時,雖然環境非常艱苦,但是我們讀書非常認真。就是一心想著怎么樣來救中國,怎么樣讓中國強盛,這是最初的心愿。”
1939年,張效房參加全國統考,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錄取,進入剛剛起步的眼科學專業學習。畢業后,作為一名眼科醫生,張效房救死扶傷,為無數眼傷眼疾患者解除了痛苦。
上世紀50年代,張效房開始進行眼內異物的定位和摘出研究,并先后拿出36項發明。他所設計的重疊波定位法、方格定位法等均屬世界首創。由他主刀的眼內異物摘出手術成功率高達99.4%,手術后視力增加和不變率達90%,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些理論很快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使大量患者避免了失明。
曾有國外醫院開出十幾倍的待遇,“挖”他去工作,但他婉言謝絕,“錢不能打動我,我必須為我的國家服務!”70多年來,他讓無數患者重見光明,培養了大量眼科臨床人才,他還把畢生積攢的120萬元錢捐了出來,建立眼科醫學學術基金,用于資助和獎勵那些年輕的優秀后輩。
他經常說:“活著就要為國家作貢獻。”如今,近百歲高齡的他,依然堅持在臨床一線。其實,對他來說,每次坐診都是一次考驗。因為患者多,他顧不上喝水、沒時間上廁所,長時間保持著一種姿勢,精力高度集中。
許多患者并不知道,這位看起來似乎像是“鐵打的”老專家,其實是一位做過十多次手術的癌癥患者。年輕醫生們擔心他的身體,經常勸他休息一下,他卻說:“患者大老遠來了,如果沒掛上號,白跑一趟,就太對不起患者了,我們辛苦一下沒關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張效房就已經離休。然而,他放不下自己的專業,更放不下牽掛的患者。30多年來,他始終沒有離開工作崗位。從他家到醫院,有半個小時的車程。醫院考慮張老的年齡和身體原因,曾安排專車接送,但張老拒絕了。
早些年,他都是步行上下班,近年來經過幾次大手術,身體不行了,他就讓家人買了輛電動三輪車,每天騎車上下班。每次坐診前,張效房都要扎上領帶。他說,這是醫生對患者的尊重。
張效房的一言一行影響著身邊的人。在這個眼科門診,還有多位滿頭白發卻仍然堅持坐診的醫生,他們全都是張老的學生。“從張教授身上,我們不僅學到眼科專業知識,更是學到了他為人民服務的一顆初心。我們要向張教授學習,活一天為人民服務一天。”
閃電新聞記者 韓燕燕 王磊 張超 鄭州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