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11-13 21:36:11
齊魯網·閃電新聞濟南11月13日訊 棘榛市街改叫制錦市街,啥套路?各位網友聽閃電新聞記者慢慢跟您說道說道。
今有李佳琦的“買買買”,近代有韓復榘的“改改改”。韓復榘,1930年開始主政山東。韓復榘對戲劇事業十分熱衷,此外,熱心文化的他還特別愛玩諧音梗,尤其是在道路命名上。
“什么?迎仙橋街,不行,我不滿意,改改改!‘迎仙’諧音‘英賢’,改為英賢街。”
“什么?真武街,不行,我不滿意,改改改!‘真武’諧音‘鎮武’,改為鎮武街。”
“什么?七圣街,不行,我不滿意,改改改!‘七圣’諧音‘啟盛’,改為啟盛街。”
看到這里大家就知道了,這個改名的套路就是諧音。其實,除了以上道路命名使用諧音梗外,濟南還有很多道路通過諧音命名,比方說翔鳳巷和制錦市街。不知身在濟南的你,是否有發現?
“腰圍3尺以上者慎入”,濟南“讓讓路”在哪?現在改叫啥?
穿梭在熱鬧的芙蓉街,有這么一條小巷,它比較特立獨行:別人過路要錢,它過路要“材”,不過這個“材”是身材的“材”。入口處“明文”規定:腰圍3尺以上者慎入。因為這是濟南最窄的巷子——翔鳳巷。
過翔鳳巷 兩人需要“讓一讓”
有多窄呢?閃電新聞記者在現場發現,一井蓋正好卡在巷子中間,也就是說,其寬度大概是井蓋的直徑。記者掏出卷尺親自上陣,經測量,巷子寬度不足90厘米,僅能容一人通過。
翔鳳巷的寬度大概是一個井蓋的直徑
“翔鳳巷”的名字,也是由于巷子狹窄而來。您可能要問了,這……明明不在一個頻道好吧?別急,這里面有個好玩兒的來歷。
這是一個屬于濟南版的“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
當時,居民在南北兩側蓋房,墻隔得太近了,巷道勉強只能容下一個人。
一日,又有兩人想蓋房,想著如果再像以前那樣挨這么近,這條路怕是要被擠沒了。于是倆人一合計,不然就“讓一讓”,各自往后挪一點。于是,從這兩家蓋房以后,巷子西頭的人發揚“讓一讓”美德。隨著不斷地“讓一讓”,西頭的道路“肥”起來了,這條巷子也就成為了“讓讓巷”。后有人建議,窄巷就像兩邊房子的墻縫,不如叫“墻縫巷”。自此“墻縫巷”便開始行走江湖。
再后來呀,巷子里出了個文化人,他覺得“墻縫巷”太隨便了,不符合他文人的一貫風格,又正好附近有個起鳳橋,不如以“墻縫巷”為諧音,取名“翔鳳巷”,寓吉祥之意。
從此,“墻縫巷”晉級為2.0版的“翔鳳巷”,引領江湖。
為啥制錦市街跟酸棗樹有關,而不是錦緞?
“制錦市”,無論聽上去看上去,還是字面意義解讀上都跟“錦緞”沾邊。然而,它很任性,偏就不是這樣。
1902年省城街巷圖中的制錦市街區 很多路名沿用至今
它處在五龍潭的西北方向,南連朝陽街,北接銅元局后街。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
清朝道光年間,這一帶尚是一片水灣,叫做“三娘子灣”,附近遍布蓮塘、水田和蔬菜地,百姓們紛紛在此安家落戶。為防止偷盜破壞,農民們在地頭田埂插上棘條做柵欄。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那么“好欄也要配好條”。棘條,也就是酸棗樹的枝條,渾身帶刺兒,是最天然的保護屏障。當時濟南南部山區盛產酸棗樹,于是南部山區人民瞄準商機,肩挑棘針前來這里叫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專賣棘針的市場。漸漸的,經營棘針的店鋪在此落戶,房舍也多起來,形成了街巷,人們便叫它“棘榛(針)市”。
時間來到1921年,街上住了一位叫做楊名漪的名士,他覺得這街名兒太不雅了,得改!改成啥呢?恰好在濟南方言中,“棘榛”念作“zhi jin”,干脆用諧音罷了,就叫“制錦市”,一下檔次提升不少。
于是, 便有了今天“制錦市街”的名字。現在的制錦市街樓房林立,成為遠近知名的居民小區,只有狹窄彎曲的道路、高樓間偶存的青磚門樓、院落中頑強生長的古樹名木,還能依稀透露出老街的百年滄桑。
韓復榘除了喜歡使用諧音梗外,在道路命名上還做了一件顛倒乾坤、指鹿為馬的事,具體細節請聽下回分解。
閃電新聞記者 吳麗蘭 婁冬梅 濟南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