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3日訊 走在石板路上,路過一片草地,沙灘“椰林”間,游客正在拍照,向遠處望去,湖水碧綠,青山蒼翠,人們喜歡叫這個地方沂南“小三亞”,但這里其實是臨沂市沂南縣小山村——代莊村的一隅。陽光、沙灘、度假酒店,是村莊內部正發生著的產業升級的符號與標志。
微鏡頭一:回鄉的村民種起了大棚
早上7點,代莊村民忙碌的一天開始了。“今天黃瓜價多少,好的一塊二(分錢)。”這段對話發生在代莊村民段海波與“菜販子”吉師傅之間。凌晨三點多,段海波和媳婦就下棚了,短短三四個小時,兩人就采摘了1000多斤黃瓜,按這天的價估下來,至少也有1000塊錢進賬。
黃瓜交易在代莊村的蔬菜交易市場完成,離最近的大棚不到100米,相當于農民在田間地頭就能把蔬菜賣出去,這樣的場景每天早上都會發生。但在2016年以前,村民想要靠土地致富,還困難重重。
代莊村位于沂南縣西邊,人均只有一畝二分口糧地和少量山林地。2010年前后,村里不少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每家每戶土地本就少,這下更沒人把精力放在種植上。為了省事兒,不少村民在口糧地里種上了楊樹。但種一批楊樹,8年才能收獲賣錢,一畝地最多賣八九千塊錢。“最好的地卻收益最差”,代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吉光興告訴閃電新聞記者,那幾年,全村500余戶中有近300戶是貧困戶,年人均收入不足3700元。脫貧之路都沒走完,誰敢想致富?
2015年,轉機來了,省里的專項扶貧資金落在了代莊村。借著這個契機,村兩委帶動村民,把種楊樹荒廢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一鼓作氣蓋起了39個蔬菜大棚。彼時還在沂南縣城開出租車的段海波,看到了機會。
“我在南京干過大鍋飯廚師,后來在縣城開出租,收入高不到哪兒去。家里有兩個老人,還有孩子,能回家肯定是最好的。”這之后,段海波回鄉,2016年他承包下2個大棚,開始種黃瓜。
蓋大棚的同時,代莊村建了交易市場。近40個大棚,村民們多數種的是黃瓜,也就形成了一定規模。南來北往收購蔬菜的人也就多了起來,黃瓜不愁賣。最近正是黃瓜收獲季,“一個月下來將近摘2萬斤,這就是2萬多塊錢。”段海波說,年底的時候,還能再賣一季黃瓜,那個時候黃瓜價格比夏天更好。算下來,2個大棚一年的毛利差不多就是10萬元。
微鏡頭二:從田間到鞋廠,村里也有“斜杠青年”
最晚到中午12點,代莊村的黃瓜交易就會結束。利用早上十點到中午的這點空閑時間,段海波在家門口干起了兼職。
通過招商引資,代莊村幾年前建了鞋廠。不少村民到鞋廠上班,成了斜杠青年。段海波就是其中一員,每天中午,騎電動車不到十分鐘,他就能從家趕到鞋廠。因為曾有過經驗,在鞋廠,段海波自然又干起了廚師。每天只上班兩三個小時,一個月下來,收入又增加2000多元。
不少村民像段海波一樣,利用空閑時間在鞋廠兼職,還有80多個村民干脆成了鞋廠的全職工人。孫磊如今跟女兒生活在代莊村,5年前,她開始到鞋廠上班,拿上了固定工資,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我們生產勞保鞋。出口到很多國家:德國、捷克、韓國、法國......很多國家。”不用出遠門,在村里就能找到工作,這給孫磊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以前種地穿的鞋一腳泥一腳水,你看我現在上班穿的是牛仔裙,高跟鞋,出門的時候還化妝了。”
微鏡頭三:鄉村內部催生“變革”,產業振興之路方興未艾
大棚、鞋廠正在幫助農民增收,2018年底,村里的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脫貧的路走完了,致富的路也就敢想了。作為代莊村的帶頭人,代莊村黨支部書記劉乃君對村里未來的發展有很多設想。
代莊村位于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腳下,恰好處在沂蒙紅色旅游專線的中間,發展鄉村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劉乃君告訴記者,現在代莊村正在著重發展產業振興。“我們這個地方是沂南的西部,山水比較好,我們利用我們當地的資源,想把旅游業做起來,起到一個帶動作用,帶動村民富起來。”
去年底,由劉乃君個人投資的孟良家園度假山莊在村里建設完工,投入運營。度假酒店、青山碧水和專門打造的沙灘“椰林”,不少城里游客慕名而來,孟良家園度假山莊甚至有了“沂南小三亞”的美譽。而酒店里的廚師、客房服務、餐飲等多個崗位,又幫助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如今,全村290余戶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代莊村內部正在發生著的這場產業升級,將為村民增收和鄉村致富創造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