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日訊 山東通過農業科技園區把創新要素向農業注入,延長、做強、優化農業產業鏈,推動鄉村振興迸發生機。
在鄒城國家農業科技園,蘑菇工廠又一批產品即將下線。車間里,一排排菌棒整齊碼放在架子上,飽滿的蘑菇齊刷刷探出腦袋等待采收。
山東常生源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常猛介紹:“夏季高溫的時候,要想吃到這種菇,依靠大棚傳統模式是種不出這種蘑菇的。我這個出菇車間,溫度、濕度、光照等全部都是靠智能化控制、物聯網管理,一年365天,天天都能吃到這樣新鮮的蘑菇。”
為了探索這種先進的種植模式,常生源建成了鄒城第一個蘑菇工廠。生產車間全年能完成12次循環種植,在一個占地72平米的菇房內,每年能采摘新鮮蘑菇168噸。但隨著讓產量幾何級數的增長,同質化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常猛說:“現在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基本上都選擇了金針菇、杏鮑菇,因為這兩個品種(種植)周期短、單產高,這樣就導致了品種單一,企業對市場抗風險能力就不強。”
對癥下藥,鄒城把目光投向了大家不愿做、做不成的稀有品種上。而轉型需要核心技術,為了吸引創新資源,鄒城專門拿出500畝土地,建成食用菌孵化器,用政策和資金撬動成果轉化。
山東省科創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曉博說:“你聞它有淡淡的桂花的清香,就是它的芳香類的物質含量比較高。所以說這個產品一上市,消費者就非常喜歡。”
最近,這種與眾不同的銀耳就要大面積推廣,培育新品種的李曉博當初被引進鄒城,正是因為她掌握菌種開發的核心技術。目前,已經開發了十幾個珍優菌種,李曉博也因此被評為產業領軍人才。
李曉博表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這樣一個空間,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我的創新活力。還有這樣的創新熱情,品種的更新迭代,甚至于我們下一步做這種藥食同源的一個珍優食用菌品種,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最后的結果,我們希望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
提質增量只是做強蘑菇產業的生產環節,想要挖掘更大的價值,還要不斷拉長產業鏈。現在,產業園正在推動智能設備制造、食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行業與食用菌生產企業深度融合。為此,鄒城今年投資2000萬元打造了一個公共研發平臺,國內外30多家科研院所匯聚在園區協同攻關。
鄒城市科技局局長蔡慶華介紹:“如果干靠企業單打一的話,它的成本和周期都會比較長。因此這個時候政府就應該扶持引導,尤其是在科技平臺的打造上,把手中的資源變成企業的財富,變成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力爭將來要形成百億規模,這百億規模里邊不僅僅是有食用菌的種植,更應該有附加值高的部分。”
以園區為載體,聚集政策、資金、技術和品牌,目前,山東所有涉農縣(區)已經實現了農業科技園區全覆蓋,全省一半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來自園區,產值達到248億元。
山東省科學技術廳農村科技處副處長劉赤兵表示:“針對山東農業發展的短板,構建了國家農高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農高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四級體系,從發展的效率和效能來講,農業科技園區的山東模式,充分地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了科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