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4日訊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沂蒙老區(qū)人民用奉獻凝結成“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在新時期,老區(qū)人民繼續(xù)發(fā)揚沂蒙精神,在脫貧攻堅的戰(zhàn)場上戮力奮斗。今天的《春節(jié)再訪沂蒙老區(qū)》,讓我們一起走進九間棚村,從一家一戶的團圓飯中,品味小山村的時代變遷。
春節(jié)團圓,九間棚,一座海拔600多米的小山村也熱鬧起來。李錦,是特意從北京趕來,這位新華社高級記者,30多年,一直在跟蹤報道九間棚的變化。他剛坐進村民劉甲國家里,多年前的一張老照片,便讓兩個人打開了話匣子。
照片拍攝時間,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九間棚道路不通,孤懸崖頂,全村64戶村民中,有的,一輩子沒下過山;有的,親人在送醫(yī)途中去世。1984年,劉嘉坤成為村黨支部帶頭人,又趕上國家重點連片扶貧沂蒙山的好政策,他和全村黨員一商量,決心集資加借貸,自己動手,修一條下山路。
對于剛起來干黨支部書記,怎么把老百姓給帶動起來,平邑縣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告訴記者:“你得比他多出力,比他多吃苦,別比他占便宜,他就聽你的話?!?/p>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全村9名黨員,有的拿出了棺材本兒,有的捐出了蓋房的錢,在他們帶領下,全村人擰在一起,5年時間,義務出工10萬多個,硬是靠手鑿斧開,修通了32華里的盤山路。
新華社高級記者李錦介紹:“我正好在石頭下面朝上仰視拍的,社會主義的江山要靠共產黨頂起來,九間棚的黨員代表著我們黨基層黨組織的力量,所以當時新開始寫人(物),九間棚九柱擎天?!?/p>
在黨員感召下,劉甲國也是當年修路工地上的壯勞力,如今成了受益者。新蓋的二層小樓客廳寬敞;柏油路通到家門口,他的出行工具也換了一茬又一茬。為了準備今年的團圓飯,兒子兒媳一家,已經把車開到了家門口,只等接上他,趕大集、買年貨。
劉甲國說:“平常家常便飯和天天過年一樣,你到過年過節(jié)還得買這些家常便飯的東西。”
兩盞燈籠,幾包糖果,映襯著一家人生活的甜蜜。現在,劉甲國是村物業(yè)公司職員;兒子兒媳則在村辦藥廠里上班,全家年收入接近20萬,而這樣紅火的日子也是近幾年精準扶貧后才有的新景象。1995年,臨沂在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qū)率先整體脫貧,那時,通路后的九間棚發(fā)展林果增收,雖然也達到整體脫貧標準,但在李錦的記憶里,這樣的生活還不富裕。
李錦說:“當時也是無意識地拍下來,貧窮啊,家里掛著墻邊一根柱子,能把房子撐起來,什么都沒有。全村總共才64戶,當時光棍漢有13個?!?/p>
照片里的老人名叫王啟針,今年已經90歲的她,此刻,正坐在屋門口眺望。而在幾十公里外的縣城,她的孫媳婦——陳凡莉,忙完節(jié)前最后一單電商生意,便急忙開車往回走,出身城里的她,幾年前嫁進九間棚,說起原因,她言語中透著自豪。
山東九間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凡莉說:“九間棚人真的是挺好的,能干,能吃苦,老一輩留下的這種精神更可貴。”
趕路回家的人,讓團圓的味道更濃;但在九間棚村的山坡上,卻還是忙碌景象。黨委書記劉嘉坤正指揮挖掘機平地壟溝,主打生態(tài)農業(yè)牌,今年,這里獲評省級現代農業(yè)科技示范園。
劉嘉坤說:“你像我們臨沂生態(tài)沂蒙山優(yōu)質農產品,打響這個品牌,我要做生態(tài)沂蒙山優(yōu)質農產品的最好亮點?!?/p>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成為社會共識,九間棚響應黨中央號召,一方面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辦起農家樂,讓村民就近就業(yè);另一方面,綠色種植金銀花,圍繞一朵花,還拓展出茶葉、藥品等十幾個深加工產業(yè)。2020年底,九間棚人均收入超過18000元,不光實現精準脫貧目標,有了錢的村集體,還給老人們買了養(yǎng)老險。越來越模糊的城鄉(xiāng)界限,吸引像陳凡莉這樣的城里人嫁到村里來。
平邑縣九間棚村村民王啟針說:“孫子媳婦我也有,重孫女我也有,重孫子我也有,我就是過得不孬,就是你爺爺走早了。”
團聚,讓見證九間棚變遷的王啟針老人幸福落淚;而因為疫情,70歲的莊啟云、徐文芳老兩口,今年卻不得不到女兒家里過年。他們唯一的兒子——莊洪兵,遠在九間棚新疆公司工作,團圓的飯桌上,一家人只能隔著手機屏幕互致問候。
莊啟云說:“把工作干好,把好事干好,多做好事?!?/p>
徐文芳說:“身體可好了,你在那放心吧,好好干你的工作?!?/p>
一邊說著寬心話,一邊又扭過頭去抹眼淚,這已經是一家人不能團聚的第二個春節(jié)。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山東對口幫扶新疆喀什,富裕起來的九間棚也響應黨的號召,到新疆發(fā)展金銀花產業(yè),5年前,作為黨員的莊洪兵被派去負責那里的業(yè)務。
新疆九間棚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經理莊洪兵說:“以前咱們沂蒙山區(qū),咱們九間棚都很窮,黨的帶領下,現在都過上了富裕的日子,發(fā)揚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利用九間棚金銀花產業(yè),參與援疆建設和脫貧攻堅,帶領廣大的種植戶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p>
一頓團圓飯,話的是溫情,見證的卻是變遷。從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山修路到綠色發(fā)展脫貧致富,富裕起來的九間棚人不忘黨恩,也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除了新疆,他們還在貴州、云南、青海等地設立分公司,200多個像莊洪兵這樣的九間棚人扎根邊疆,幫助20多萬邊疆人民脫貧,九間棚的黨員,也從最初的9個增加到現在的100多個。
新華社高級記者李錦說:“沂蒙精神所強調的,就是共產黨能夠始終代表人民群眾,來帶領人民群眾不斷地奮斗,爭取自己的幸福生活,這個是根本的。”
閃電新聞記者 魏波 王震 谷會媛 金祎 臨沂臺 吳鵬飛 劉平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