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28日,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山東省推薦的23名黨員、18名黨務工作者、30個基層黨組織受到表彰。此外,金融系統、鐵路系統“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受表彰者中,山東還各有1人。為向模范致敬、向先進學習,齊魯網·閃電新聞客戶端推出“紅動齊魯·致敬先進模范”專欄,走進來自山東的73個受表彰對象,去了解他們的奮斗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30日訊 今天走近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表彰對象,煙臺市芝罘區毓璜頂街道大海陽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冷曉燕。
用21年最美的青春扎根最平凡的社區,冷曉燕待群眾如家人,視責任為生命,是樸實無華的“當家人”,是社區百姓心中的“親閨女”,是社區治理的“創新者”。冷曉燕用滿腔的熱情、無限的服務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用一顆真心、一份堅守證明了服務群眾不平凡、為黨筑基不平凡。
抓好班子、建強隊伍,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
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戰斗力強不強,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說話有沒有人聽、干事有沒有人跟。冷曉燕始終認為社區黨委是離群眾最近的黨組織,要讓群眾自發地凝聚在黨的周圍。她帶領社區黨委班子成員走街入戶,將社區細分為4個區片13個網格,健全“社區黨委—片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家庭服務點”四級工作機制,把組織體系扎根到群眾中,把群眾一戶不少地凝聚起來,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了解居民所需,冷曉燕全面推行“民情網格項目服務”工作法和“網格睦鄰”黨建模式,確保群眾訴求有人聽、群眾需求有人管。她悉心設置了“紅色書柜”、紅色小喇叭、“小馬扎”黨課等載體,全面深入傳遞黨的聲音,教育黨員群眾。
多年的社區工作經驗,讓冷曉燕意識到要想“社區黨委手一揮,社區居民人一群”,要有社區居民心中的“主心骨”。于是她深挖有管理經驗、熱心社區事業、在群眾中有號召力的群眾帶頭人,組織他們發起成立群眾協調工作站、文明養犬協會等34個社區群眾組織及志愿服務隊,帶動2000多名群眾志愿者參加社區服務,占社區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在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大海陽社區1個小時就發動340多名群眾志愿者;社區所有樓棟4個小時之內就能統一清掃一遍;一人一元就能成立社區“壹元互助基金”,增強互助自救能力。
新時期要更好地服務群眾,靠社區黨委單打獨斗是不行的。特別是大海陽社區是一個只有0.6平方公里的老舊社區,周邊企事業單位少,商戶規模小。冷曉燕開拓思路,開啟了多元化社區服務。她多次上門與47個單位溝通交流,探索成立大海陽社區“壹家生態黨建共同體”,搭建涵蓋社區、農村、機關、國企、非公企業、外資企業、社會組織7個領域的黨建互聯互動平臺,形成以社區為基礎,集黨員教育、農村致富、企業發展為一體的完整生態鏈;建立“一封信、一面旗、一上門、一表彰”機制,形成社區與“雙報到”單位、企業商戶等各方面社會力量的常態聯系,“一切聽從社區黨委的安排”成為“雙報到”單位的共識,讓“小社區”撬動“大資源”。疫情期間,她組織15個“雙報到”單位,一個小時內建立360余人的黨員志愿防疫巡查隊,發動4700多名黨員守護社區每一個路口、每一戶群眾。在她的一腔激情、一心堅守中,社區居民感受到親如一家人的幸福,一個老舊社區成為“全國和諧建設示范社區”“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
敢為人先、開拓創新,堅持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如何增強社區的造血能力,減輕政府負擔?冷曉燕探索成立全市第一家社區公益項目孵化基地,建立全市首個高校實訓基地,創新了“六個一工作法”,社區已經自主培育引進社會組織43家,在山東省首屆社區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大賽中獲銀獎,她積極參加中央和省、市、區公益創投,爭取到資金157萬元,為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立全省首個社區黨建基金,籌集資金55.9萬元為社區治理拓展了資源路徑。
一件件具體的小事,就是老百姓的切身需求。面對社區很多老人單獨居住,無法買菜做飯的難題,她發揮社區黨委牽頭作用,成立“壹家生活社區廚坊”,30多名群眾志愿者每天為150名高齡、失能老人做飯、送餐。面向社區兒童,探索采取自愿入股、自主經營、共享福利的形式,社區黨委領辦“小飯堂”,為社區學齡兒童提供接送、午餐和“四點半課堂”等服務。小孩有“小飯桌”,老人有“老飯桌”,年輕人才能沒有后顧之憂,解決的是“一老一小”問題,凝聚的是社區各年齡段居民。
一個集中上個世紀70年代建筑的開放社區,如何讓群眾擁有更美麗的社區環境、更全面的社區服務?如何解決開放社區的物業管理問題?冷曉燕大膽探索,成立山東省首家黨建引領、群眾入股、自我管理、公益屬性的物業公司,為群眾提供基礎物業服務。冷曉燕還征求群眾意見,配建議事休閑廊亭、垃圾分類等基礎設施,更新社區花草樹木,社區面貌煥然一新,真正實現了“小社區大服務”。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冷曉燕作為社區工作的領頭雁,主動承接煙臺全市社區書記實訓基地的重擔,帶訓社區書記12期120名,承接全國各地觀摩學習900多次,全面分享社區工作經驗,為加強社會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牢記宗旨、心系群眾,用真心換來超越血緣的親情
耕耘社區工作21載,為了深入了解老舊社區群眾的需求,冷曉燕帶頭在社區公布手機號碼,設立30余個民情意見箱,全面走訪轄區居民。每天早上在社區里走走聽聽看看是她的習慣,幾年內,她的“三訪”民情記錄整整記了15大本,摞起來一米多高,解決問題一萬多條,社區每家每戶情況她都了如指掌,真正將社區的每名群眾都記掛在心頭,對社區的每件事都浸潤進心血。
“群眾是最淳樸的,只要付出的是真情,換來的就一定是超越血緣的親情”。為了解決小區因設施老舊連年暖氣溫度不達標的“老大難”問題,她親自拿著溫度計到居民家中逐戶測量,先后十幾次到供暖企業上門協調,有理有節、每“度”必爭,最終為居民贏回了民生“溫度”。她組建起了“法律、調解、警務”3支“壹家警務共同體”管家隊伍,很多原來的“問題老戶”變成了現在的“積極分子”,十幾年來社區從未發生一起上訪事件。
冷曉燕的付出,社區居民同樣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看到社區黨委晚上亮著燈,居民會做好飯菜送過去;誰家有什么瑣事難事,群眾都是先到社區說一聲……這樣的感情是冷曉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掏心窩子換來的。
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卻默默地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社區百姓;沒有氣吞山河的豪言壯語,卻用親情和愛心滋潤了社區百姓心田……“風里雪里,我用心來守護你。”這是冷曉燕對社區百姓的情,也是她堅定不移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