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6日訊 9月23日-24日,第四屆中國企業論壇在山東省會濟南舉行,本屆論壇以“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企業:使命與路徑”為主題。邀請中央企業、知名民企、跨國公司駐華機構負責人,知名專家學者等參加。聚焦中國企業在大變局之下的責任與使命,機遇與挑戰,方案與路徑,如何以改革創新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為新發展格局賦能,為高質量發展助力。
論壇邀請知名企業家做客演播室,本期做客演播室嘉賓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9月29日, 是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的特大型能源建設集團。 2019年7月,位列《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第364位。 2019年9月,位列2019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100強榜單第70位。"一帶一路"中國企業100強榜單排名69位。 2020年4月,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名單。
國有企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循環并舉?
“首先我的感覺還是圍繞供給側改革,把供應側這一端改革系統化,一體化做到位。需求側方面也進行充分研判,培育我們大的需求端市場、綜合的市場、一體化的市場、精準的市場、還有個性化的市場。”
作為央企而言,宋海良認為,改革還是要圍繞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協同鏈的打造。想要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這樣一個大的循環真正轉起來,必須要解決卡脖子的問題,解決供應鏈的問題。
“我們從電力系統來講,傳統的火電,水電,乃至核電,主要的技術80%-90%都是我們自己可以閉合的,但對于我們的新能源,有一些個別電氣元件、軟件,工具要受制于人,想要真正把國內大循環給循環起來,就要把產業鏈、供應鏈,真正打造起來,打造一個高效的、一體化協同的、低成本的、安全的、綠色的,這是很重要的。”
宋海良認為,除了解決卡脖子和供應鏈的問題外,市場體系的構建也很重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大市場體系、產品體系也是很重要的,這樣國內國際兩個大循環才真正高效地運作起來。
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如何確保“一帶一路”沿線項目有序進行?
中國能建是全球化企業,其設計產品、工程產品、裝備產品、服務產品在國外有很大布局。
“中國能建在國外167個國家都有我們的實體項目,有266個窗口性公司,1/4到1/3左右合同訂單跟營收在國外,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國內跟國外融合,企業跟國際化的融合。所以在面對疫情挑戰,中美斗爭加劇,還有一些安全形勢壓力,包括我們去煤化,去碳化壓力,包括國家負債上限壓力,多種挑戰疊加,面對這一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堅定信心,堅持“一帶一路”,堅持國際化戰略不動搖。”
除此之外,宋海良還認為,在區域化、本土化以及國際并購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真正融到國際大市場里面,這樣的話融合才能真正生根開花,而不僅僅是浮在表面。
如何實現“3060目標”?
3060目標,指應對氣候變化,要推動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減排。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3060目標提出后,中國能建立即成立以宋海良為組長雙碳目標領導小組。宋海良告訴記者:“我們馬上就花三四個月的時間,日夜兼程,整合集團內部的力量,行業力量,國家力量,我們出了一個3060白皮書,也叫做行動指南。這不僅僅為我們自己,也是為國家為行業和區域有指導意義的,我們對雙碳目標的解讀和理解是什么,對雙碳目標實現規劃方案應該是什么。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引導應該是什么,市場機制應該怎么建立,結合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區域、他們的電力結構、能源結構的現狀提出比較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解決措施,解決路徑。”
山東是一個能源大省,怎么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優化我們的能源結構、構建新的電力系統。對此,宋海良建議要從整個規劃做起、從策劃做起、從大系統做起,而不是要在某一個要素、某一個結構、某一個通道里面來解決,同時要做好外電入魯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