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干出“走在前”的樣子,干出“挑大梁”的擔當。山東廣播電視臺推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干字當頭 勇挑大梁”專欄,深入挖掘全省16市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展現各地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的生動實踐。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5日訊 “單項冠軍”被譽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而濰坊擁有178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總數連續4年保持全省第一。“冠軍之城”是如何練成的?閃電新聞記者在一家負債企業破繭成蝶的過程中找到了答案。
在濰坊東方鋼管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我們見到了兩根對比鮮明的鋼管。同時在高溫高濕高鹽的環境中浸泡800個小時,普通鋼管銹跡斑斑,明顯遭到了嚴重腐蝕,而東方鋼管生產的鋅鋁鎂鋼管,表面卻只有輕微的銹跡。原因就在于,鋅鋁鎂鋼管身穿了一層特殊的“防腐衣”。
濰坊東方鋼管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孫向東告訴記者,這種特殊的“防腐衣”實際上是一種鋅鋁鎂多元合金。“大家看這個切口位置,逐漸覆蓋了一些白色粉末,這些白色粉末會讓切口的位置不再生銹,這就是特殊‘防腐衣’的神奇功能—自我修復功能。”
這種能自我修復的鋼管,把鋼材的使用壽命從10年延長到了25年以上,解決了海洋重防腐技術的“卡脖子”難題。而這種新材料的生產商東方鋼管,20多年前經營不善、瀕臨破產,負債高達3900萬元,濰坊市為此做出決定:國企改制,改革破局。
“當時企業狀況是三無:沒有技術、沒有市場、沒有資金。改制以前我們僅僅是做鋼管產品,改制后就確定了一個新賽道——走創新技術驅動研發的新賽道,也就是給鋼做‘衣服’。”濰坊東方鋼管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樂團解釋道。
2001年,轉為民營企業后的東方鋼管,雖然有2100名在崗職工,但是專業人才匱乏。企業于是作出一個決定——拿出重金“引才”。
如今已是副總經理的陳世波,就是當時入職的第一批研究生。“當時,公司提出了‘有房有車有存款有希望’,我們覺得這就是個口號,但時間長了就相信了。”25歲的陳世波入職后獲得了公司提供的第一套房子,“91平方米,而且在濰坊城區。”隨后,在工作的第二年,陳世波又買了人生的第一輛車。他坦言,“心里扎下了扎根濰坊、奉獻東方這樣的思想。”
有了新鮮血液的加入,東方鋼管的防腐技術研發迎來重大突破:推出的三層聚乙烯防腐鋼管被大量用于道路建設、水利工程。但是面對海洋防腐這一世界性難題依然束手無策。從業10年的陳世波決定考取博士,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腐蝕與防護專家侯保榮。
“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也很擔心,三四年才能博士畢業,工作有可能就丟了。但是當我給主要領導匯報的時候,領導給予我留薪、留職,而且還要給我交學費,當時就無比高興、興奮。”回想起讀博,陳世波依然很興奮,也很感恩。“這個決定非常不簡單,公司考慮得比較長遠,自主培養自己的高層次人才。”
2021年,博士畢業的陳世波,幫東方鋼管鏈接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高配資源,開始聚焦海洋防腐粉末涂料的研發。但是常規的粉末涂料極易被磕碰,而重慶大學就有相關研究。
這時候,濰城區又給東方鋼管帶來了新希望。
“在濰坊市牽頭對接國內百所重點大學科研院所的基礎上,我們每年選派優秀科技干部到重點大學擔任科技技術人才專員,選聘一部分優秀的教授專家人才到企業任職人才副總,力爭實現引進一名高層次人才、落地一個優質項目。”濰坊市濰城區委常委、副區長曹建國告訴記者,東方鋼管就是多次到重慶大學對接引進高層次人才,落地了海洋重防腐新材料項目。
產學研協同推進,2023年7月,東方鋼管耗時2年多、斥資1.6億元研發的海洋重防腐新材料正式面世。
“我們這個項目可以用‘6個1’來概括:項目考察跑了10萬多公里、項目總用時1萬多小時、論證會組織了1000多次、請教專家100多位、方案迭代10多次、最后調試一次性成功。”濰坊東方鋼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從征表示,項目最大的技術亮點是首次在國際上采用了高壓水拋丸技術,生態環保、環境友好,無“三廢”排放,同時徹底消除了酸洗氫脆所帶來的強度下降的風險。 憑借技術優勢,東方鋼管獲評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還參與制定了海洋重防腐新材料的國際標準。但是新產品闖市場并不容易,客戶觀望的多,下單的少,一年下來,成交量不足20萬噸。
“我們主動利用濰坊市發改委全新打造的‘更好濰坊 親情發改會客廳’這個平臺,邀請東方鋼管和對產品有需求的新能源企業坐在一起進行精準化對接,真正打通科技成果到產品再到市場銷售整個鏈條的‘最后一公里’。”濰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鹿堯介紹道。
經過三四輪對接,位于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家企業,已經有意向在鹽堿灘涂地光伏項目中采購海洋防腐新材料。
在濰坊,像東方鋼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2024年,濰坊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同比增長6%;全市研發投入總量達185.83億元,同比增長9.8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60.82%,高于全省8.02個百分點;新增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3家、總數達到178家,總數連續4年保持全省第一。
采訪最后,李樂團向我們展示了公司這些年獲得的獎狀和榮譽。“這是市里的獎狀,獎勵了30萬。這兩張是濰城區的,每年都獎了一塊200g的金牌。”言語間,李樂團充滿著喜悅。“濰坊市和濰城區的創新環境都非常優秀,讓企業有活水源頭,那么我們就扎根濰坊,沿著鋼材防腐這條主業再深耕,估計明年增長會在40%左右,我們有信心。”
評論:向“新”而行 “質”煥新生
不日新者必日退。制造業家底雄厚的濰坊,錨定新質生產力、產學研協同,把創新這一“關鍵變量” 轉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企業涅槃重生,城市活力迸發。傳承創新基因,濰坊當有為。
閃電新聞記者 劉少君 孫娟 趙鋒 張鑫宇 李德旺 李濤 劉蓓 濰城臺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