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3日訊 濟西編組站是全國十大路網性編組站,也是山東省最大的鐵路樞紐。來自京滬、膠濟、邯濟等方向的貨物列車在這里分解、編組發往全國各地,有的搭乘中歐班列走出國門。這座繁忙的編組站地下,隱藏著長達41公里的供水管道,它們如同生命之脈,蜿蜒曲折,為站區的生產、生活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水資源。為它們保駕護航的是一群濟南供電段的管道工們。“向上爬維修水塔、向下探維護水井”,因此他們也被同事們稱為編組站里的“水管家”。
“上天遁地”看家本事
濟南供電段濟西水電工區負責濟南西編組場、濟南西高鐵站等8個高鐵站區、9個普速站區生產生活用水,其中濟西編組站區域就有供水管道41公里、閥門井89個、水表井124個,泵房3個和水塔1座。
進入編組站,40米高的水塔格外醒目。水塔頂上的500噸容量蓄水池,是調節水壓的重要設備。定期對水塔的蓄水池進行清洗、消毒,是保障站場用水安全的關鍵。
每次作業,清洗人員都要順著水塔墻體內盤旋的梯子,爬到30多米的空中進行作業。頂部的圓形水箱高10米,直徑15米,通過一個90度垂直的懸梯進入水箱,清洗時首先要用清潔球和刷子將水箱底部和內壁上的沉積物進行打磨洗刷并注水清洗。隨后在水箱內壁噴灑消毒液,靜置半個小時后,再次注水清洗。
一次清洗需要經過多道程序,從放水,留10-20厘米的余量,到清掃灰塵泥土,再到消毒噴灑,放置30分鐘再用水沖洗,整個過程大約需要4個小時。清洗后,管道工們還要將水箱里的水送去檢測,確保用水安全萬無一失。
冬季氣溫降低,是管道設備凍害的易發期,也是管道工們最忙碌的時候。管道閥門都安裝在地下水井內,淺的有一米,深的有三四米。管道工們每周就要對所有井下設備檢查一遍。
下井時,他們要鉚足勁,掀起五六十斤重的井蓋,做好通風檢測好氣體無毒后,再沿直梯下到井內,在光線昏暗、濕冷的環境里,借助頭燈的光亮,貓著腰,一步步檢查前行,通過目測、傾聽、敲擊等方式來排查管道是否有漏點和破損。
為了不影響列車運行過程中的正常用水,在凌晨0時至5時,就是管道工日常井下作業的“天窗點”。井下光線昏暗,外加夜里照明條件有限,他們不僅要帶著幾斤重的工具進行維修,還要頭戴照明燈在3-4米深的井下進行作業。
井下有限空間往往只能容納1人作業,同時井內還留存有20-30厘米深的水。管道工作業時需要身穿連體背帶下水褲,雙手扶著井沿探下去,站在水里維護設備,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冬季水溫最低時僅有4攝氏度,同時由于下水褲的大小限制,不能穿過厚的保暖衣。井下潮濕陰暗的環境,浸泡在冰冷的井水中,他們的手常年被凍得通紅皸裂。作業完畢后,需要一人在井上放下繩索,井下作業人員拉著繩子慢慢向上攀爬出井,身上沾滿泥土和雪水。
“聽音檢漏”是拿手絕活
給水管道深埋地下,錯綜復雜,一旦發生泄漏,極難察覺,為了第一時間發現滴漏點,管道工們練就了一身“聽聲檢漏”的看家本事,他們利用聽音桿,根據漏水與土壤介質的摩擦產生的聲音,就能判斷出供水管道的漏水情況。供水管道的材質、口徑大小走向、深度、漏點大小不同,漏水聲也千差萬別。想更準確地找到漏水點最考驗的還是“聽功”。
遇到極端惡劣天氣需要應急搶修時,是一場耗費身心的“拉鋸戰”。漏水點確定后要開挖處理,修復漏水管道,地下作業空間極為狹窄,管道附近多積水、淤泥,管道工們修復管道常常需要踩著稀泥進行。碰上暴雨、暴雪等情況時,經常一干就是一個通宵,十分耗費體力。從坑中爬出來時,工作服就好像是從泥水里撈起來的一樣。冬天氣溫低,粘在身上的泥水凍成泥疙瘩,臉上手上的泥水也凍成冰霜,劃出裂口。
“老將新兵”薪火相承
“剛開始上班時,編組站調車作業中還有蒸汽機車的身影,那時,用水鶴為火車加水是我們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工長趙立明自1989年開始,便投身于站場給水工作。隨著技術的進步,蒸汽機車已逐步被電力機車、高鐵列車所取代,供水設備也隨之升級,從原先的手動閥門進化為全自動數控供水系統。
長達35年的職業生涯中,他親身經歷了從親手操作水鶴為蒸汽機車加注動力,到如今全面管理先進的自動數控供水系統的轉變,深刻見證了濟西編組站給水設備的時代演進。如今,工區還保存有測漏器、鑄鐵管件、水平儀等老物件。這些古老的儀器自1983年濟西編組場建立以來便開始投入運行,經歷了三十年的風雨歷程,仍留存在工區。用他們的話來說,這些帶有時代印記的歷史物件,不僅象征著技術革新的變遷,也在不斷激勵他們成為更高水平的管道工人。與此同時,給水設備也進行了換代升級,引入了數控閥門、自動消毒系統、聽漏儀等現代化設備。“原來下去干活只有膠鞋,現在有下水褲;之前要人工值守的地方,現在有了實時監控。技術發展越來越強大,帶動我們也得越干越好才行。”在工區,他們經常這樣談起。如今,電子聽漏儀的逐步投入使用,也為管道工的工作提速增色。
幾十年如一日,為確保供水管道狀態良好,趙立明和同事們要日均反復蹲起300多次,攀爬井梯加起來超過900米高,掀起放下井蓋的重量近20噸重。在工區與趙立明共同作業的,還有王斌、羅偉強、李俊龍等工友。濟西水電工區班組成員不僅是并肩作戰的同事,更是彼此信賴、相互扶持的朋友。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艱苦的作業環境,精細的作業要求,對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造就了他們一手保安全的“絕活”,由于長時間在水中工作,工作服早已被泡得褪色破舊。王斌的舊工作服如今保留在工區,見證了他努力的印記,為做好給水工作共同奮斗。飲水思源,確保優質;用心消毒,確保健康。“給水是一項重要的責任活,它影響著列車和旅客的用水安全。”今年春運,趙立明與他的工友們將再次堅守在崗位上,為貨物運輸提供安全用水保障,為保障春運的平穩運行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