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2-05-11 09:30:05
原標題:鄉土往事中的英雄傳奇
來源:解放軍報
閱讀軍旅女作家張慧敏的長篇小說新作《牡丹花正開》(山東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我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小說講述的是黃河灣根據地的故事,從地域上看毗鄰我的故鄉河南蘭考,地界搭著地界,村莊連著村莊。黃河在蘭考這兒拐了一個彎,這個灣在蘭考就叫“銅瓦廂”。以此為名,連接山東菏澤及河北的部分地域,在軍史上稱為冀魯豫根據地。
這里歷來都不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許多著名的戰斗就發生在這里。《牡丹花正開》從革命戰爭年代一直寫到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冀魯豫根據地有句民謠曾經唱道:“1943年,鬼子們進了中原”。在相當長一個階段,這個地方受盡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欺壓蹂躪。這里和晉察冀一樣,是一片抗戰的熱土。以這片熱土為背景講述中國故事,就離不開這里的鄉土往事。張慧敏以當地特有的牡丹花作為故事線索,敘述了一系列動人的英雄故事,把民族精神貫注其中。比如,侵華日軍的軍官岡田宗一酷愛牡丹,他企圖把曹澤牡丹最珍貴的品種連同最有經驗的當地花農,一并運押回日本。對這種無恥的文化掠奪,當地百姓進行了堅決斗爭。于是便有了因牡丹引發的育花、盜花、護花、催花等一系列跌宕起伏的關于“花”的故事。
因為花,多個武工隊戰士和鄉親曾經英勇獻身;因為花,敵我力量展開了激烈博弈和拼殺;因為花,這個地域便有了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悲壯歷史。在這里,花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植物,而是寄托了一種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格。那些為了保護我們民族的珍貴植物品種,巧妙與敵人周旋,最終讓日本人盜花的美夢和陰謀化為泡影的故事,體現的都是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這中間,多位為護衛牡丹犧牲的英雄,他們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高貴品格,成為作品至為感人的情節。由護花到保衛根據地的斗爭,便具有了特別的意義。黃河灣不僅成為一種地域標志,而且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作為具有精神象征意義的牡丹花,直到后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才真正綻放出絢麗的風采,人民也才真正迎來繁花似錦的春天。
小說中的牡丹花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載體,而故事背景地菏澤更是一片革命和奮斗的熱土,劉鄧大軍、四野等多個部隊都曾在這里戰斗生活。作者將冀魯豫根據地的革命故事、南下支援大西南、牡丹產業和文化發展等情節,巧妙地融匯到書中的人物身上,使他們的精神深深根植于菏澤這塊土地,也賦予這組人物以獨特鮮活的藝術生命和個性。
文化要受到地域水土的滋潤。這部小說之所以好看,也是因為作品字里行間有一種屬于菏澤地域的特色語言。非常地道的菏澤俚語俗語,凸顯了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這種對于生活的真實表現,沒有長時間的生活體驗,是很難寫出來的。
作者結構小說的能力很強?!赌档せㄕ_》的時間和空間跨度較大,從革命戰爭開始一直寫到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從冀魯豫平原一直寫到大西南。小說主人公從一個英武少年一直成長為成熟的領導干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作家敘述得不慌不忙且有條不紊。文字刪繁就簡,讀來非常舒服。小說的語言風格很是別致。作者力避繁瑣冗長的字句,用十分簡潔明快的語言敘述,讀起來非常有節奏感。
小說通過對主人公劉喜寶這個人物的成功塑造,生動展示了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的關系,從而闡釋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人民永遠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引路人。作為一個富家子弟,劉喜寶卻走上了革命道路,在黨的培養下最終成為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成為一個從事政治工作的典型代表。這個人物形象可謂栩栩如生。此外,小說對徐天凱、徐天義這對同胞兄弟的描寫,也很有象征意義。哥哥徐天義在國民黨部隊當上了師長,弟弟徐天凱在共產黨部隊當上了指揮員,因政治觀念差異走進兩個不同陣營。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兩兄弟戰場對壘,頗具歷史的象征意義。
小說寫到了多條感情線,敘述得條理分明,都合乎生活邏輯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向,絲毫不顯得繁雜瑣碎。《牡丹花正開》體現了作家再現生活真實的能力,這一點首先取決于作家對生活的摯愛。沒有持久的深入生活,這樣富有生活韻味的好作品是很難完成的。此外,特別值得推崇的是作家對歷史的敬畏和尊重。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家對于家鄉和人民的熱愛,對于黨和祖國的熱愛。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熱愛,才可能滿腔熱情地講好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故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